黎惠蓮成善操歐潔梅譚慶敏陳艷梅張子江
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對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黎惠蓮①成善操①歐潔梅①譚慶敏①陳艷梅①張子江①
目的:探討手術室開展感染控制路徑對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的影響。 方法:2014年1月手術室開展感染控制路徑,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科行手術治療的2000例患者為觀察組,同時匹配2013年的2000例患者為對照組,比較開展感染控制路徑前后手術部位感染控制的質量。 結果: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率為1.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物體表面、環境衛生等指標監測合格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空氣潔凈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室開展感染控制路徑能顯著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對手術部位感染的控制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感染控制路徑; 手術部位感染
First-author’s address:Lianzhou People’s Hospital,Lianzhou 513400,China
手術部位感染是醫院手術患者術后最為常見的院內感染及并發癥之一,目前仍居醫院感染及外科感染的前列[1-2]。手術部位感染不僅影響手術結果,而且往往導致患者住院時間延長,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經濟負擔,嚴重者甚至進一步出現腹腔膿腫、感染性休克等危及生命的并發癥。有研究認為手術室內空氣、環境以及物品消毒、醫護人員無菌操作理等因素是影響手術部位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3]。因此如何控制手術室內的各種可能感染因素,已經成為現階段手術室感染控制的焦點。感染控制路徑是醫院防控院內感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許曉艷等[4]研究證實感染控制路徑的實施可以提高手術室的清潔度、降低手術患者術后感染率。但是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目前國內報道不多。2014年開始本院手術室開始實施手術室感染控制標準路徑,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本科行手術治療的2000例手術患者作為觀察組。同時根據年齡、性別、手術種類等指標匹配選取未采用手術室感染控制標準路徑2013年于本科行手術治療的200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術前無明確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3)手術需有一定長度的切口。排除標準:(1)術前合并局部或全身感染;(2)合并心、肺、肝腎功能障礙以及凝血障礙性疾病者;(3)合并有影響切口愈合的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觀察組中,男1084例,女916例,年齡16~58歲,平均(38.3±5.4)歲,腹部手術640例,顱腦手術130例,心胸部手術340例,骨科手術460例,婦科手術430例。對照組中,男1056例,女944例,年齡17~59歲,平均(37.6±4.9)歲,腹部手術660例,顱腦手術110例,心胸部手術320例,骨科手術470例,婦科手術44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部位等一般情況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感染控制路徑實施
1.2.1對照組 按照手術室常規操作開展臨床護理,嚴格執行醫院常規的登記、簽字、消毒燈管理等各項制度,但未進行量化考核。
1.2.2觀察組 采用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細化手術室臨床護理工作,具體方案如下:(1)布局與流程控制:將擇期手術患者通道、急診手術患者通道、工作人員通道、污物通道以及無菌物通道進行嚴格區分,在工作人員通道入口醒目位置張貼規范的更衣流程以及分隔換鞋法,停止使用一次性鞋套,并禁止逆行,使用醒目標識進行管理,充分做到潔污分流。(2)工作人員感染控制:嚴格控制出入手術室的工作人員,跟進手術排班表上核定的人員名單在手術室入口處由專人核對后方能進入手術室,一般手術參觀人員限制在2人,采用條形專用帽替代原有的部分普通級花棉布帽,更換經高溫高壓滅菌的洗手衣褲,對初次進入手術室的人員進行嚴格的外科手消毒培訓,并對原有人員進行不定期抽查,在術中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術中器械護士需及時擦凈手術器械上的血跡,并及時更換擦拭血跡用的紗條;特殊的無菌手術必須在手術室外懸掛無關人員嚴禁進入的警示牌;禁止相互之間互串手術間,每臺手術完后及時更換口罩及拖鞋。(3)手術患者感染控制:患者于術前晚做好術區皮膚準備,采用自行沐浴或者他人協助擦拭,在術晨更換經高溫滅菌的潔凈手術衣;由手術室工勤人員統一接送,嚴格做好室內車與室外車的區分,內外車采用平車進行交接。(4)手術室工勤人員感染控制:由后勤中心選派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無傳染性疾病的合格工勤人員;上崗前制定合理的培訓內容、課程并進行考核,合核后方可上崗,每月由本科院感護士進行培訓考核,不合格人員整改或者淘汰,每半年由護士長組織工勤人員工作會議,做到質量持續改進。(5)手術室環境感染控制:手術室內物品精簡,盡量減少物品、儀器的存放;每日清晨手術間內采用濕式擦拭,外科洗手池采用消毒液擦拭,手術中發現血跡以及其他可以污染物及時用消毒濕巾擦拭,每臺手術結束后做到全面物表、地面的清潔,空氣達到自凈時間標準,做到每周、每月一次大清整,拖把做到一用一脫卸更換,抹布則一用一更換,同時區分不同顏色使用,并集中送清洗中心消毒。(6)手術器械感染控制: 急診手術使用一次性無菌敷料包;普通布類敷料的使用壽命為20次,一旦有損壞立即予以更換;一次性物品必須拆除外包裝后放入手術室的一次性物品間;外帶儀器必須經消毒擦拭后方能帶入手術室。(7)手術后感染控制:切實做好垃圾分類處理,特殊感染手術污物采用雙層黃袋并做好標識;污物通道與手術間之間采用雙門隔離,避免污物通道與手術間的直通。設立院感小組針對上述感染控制路徑的實施細節進行落實和監督,及時反饋及改進。
1.3觀察指標 (1)統計不同年度手術部位感染發生情況,并進行比較。手術部位感染診斷標準參照美國疾控中心關于手術部位感染診斷標準[5]:術后30 d內出現傷口化膿、分泌物細菌培養陽性、傷口出現感染現象且被醫生再次打開或其他醫生認為切口感染的情況。(2)手術室感染相關指標檢測合格率比較:空氣潔凈、物體表面及環境衛生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 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手術部位感染率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部位感染20例,感染率為1.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0例(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4.90,P<0.05)。
2.2兩組手術室感染相關指標合格率比較 觀察組物體表面、環境衛生等指標監測合格率較對照組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空氣潔凈合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室感染相關指標的合格率比較 %
外科手術尤其是傳統手術由于會對手術部位皮膚和組織產生損傷,因此當手術切口內的微生物污染到達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手術部位感染[6]。手術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以及手術所涉及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導致手術部位感染包括患者及手術兩方面的因素,手術方面主要包括:備皮方式以及時間、術區消毒、手術室環境、術中器械的消毒、手術過程中的無菌理念等,而且手術方面的許多因素通過嚴格的感染控制措施是可控的[7]。但是隨著醫療業務的不斷發展,手術量的逐年遞增,腔鏡技術的不斷推廣[8],進一步增加了手術室感染控制的難度。因此根據手術室感染的重要高危因素制定詳細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進行有效的風險防控顯得尤為必要。
本研究結果表明,開展感染控制路徑后患者的手術部位感染率較未開展者顯著降低,同時其物體表面以及環境衛生等手術室感染指標檢測合格率也較未開展者顯著下降。感染控制路徑對可能導致手術室感染的環境、人員物品、無菌技術以及廢棄物等方面管理因素進行重點防控。首先,建立健全手術室管理的規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嚴格控制入室人員數量,禁止手術室內醫務人員穿手術衣外出。其次,改善手術室的環境和布局,切實做到手術區與潔凈區、污染區分開的原則;手術區域更新了空氣凈化設備。第三,加強手術室內物品的消毒滅菌管理,同時進一步強化手衛生及無菌操作理念的培訓,有效地提高了醫護人員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和洗手依從性,從而有效地降低了手術部位感染的發生率[9-10]。第四加強手術室空氣的細菌檢測,合理處理手術室污物。隋曉玉[11]證實感染控制路徑能夠顯著降低手術室的菌落總素,降低感染率。多項研究證實感染控制路徑實施與否在手術過程中檢測的菌落數,術后患者體溫、血常規、抗生素使用、住院時間及切口愈合情況等方面均有顯著差異[12-13]。上述研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有一定的相似,但其更側重全身感染的相關指標,而本研究則重點在于感染控制路徑對手術部位感染的影響,張彩霞等[14]研究認為手術室的優質護理能降低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以及手術室監測指標的合格率,但是其實施的主要在于護理措施方面,對于手術室整體管理方面并未涉及,這也是本研究較為重視的一點。
綜上所述,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能顯著降低患者手術部位感染發生率,同時提高手術室內外科手消毒、空氣潔凈、物體表面以及環境衛生等指標的檢測合格率,值得在手術室感染防控方面推廣應用。
[1]鄧小華,張玲,劉竹,等.10所醫院手術部位感染橫斷面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2):1672-1673.
[2]孟軍,周健,江淑芳,等.1360例次消化道手術部位感染目標性監測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1,10(6):417-419.
[3]周輝,余麗紅.手術室手術部位感染的相關因素分析及防治策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9):2082-2083,2104.
[4]許曉艷,章晨曉,歐建強,等.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對提高手術室潔凈程度及降低感染率的效果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15,22(20):3196-3198.
[5] Mangram A J,Horan T C,Pearson M L,et al.Guideline forprevention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1999.Hospital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J].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1999,20(4):250-278.
[6]聶遠,龐國福.外科手術切口不愈合的治療與護理[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3,41(5):535-536.
[7]黃荔紅,游荔君,王佳,等.手術部位感染回顧性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3,12(2):97-100.
[8]廖粵軍.腹腔鏡聯合手術在縣級醫院的臨床應用分析[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4,42(4):376-378.
[9]陳穎,董葉麗,黃淳茂,等.手術室護士預防手術部位感染依從性的調查[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21):5217-5219.
[10]楊洋,成健.手術室護士預防手術部位感染的知識及行為調查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20):1894-1896.
[11]隋曉玉.感染控制路徑對神經外科手術室空氣消毒的效果及護理[J].河北醫學,2015,21(6):1028-1031.
[12]徐芳.感染控制路徑降低手術室感染率的應用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5,17(6):646-648.
[13]關少紅.手術室感染控制路徑對提高手術室潔凈程度及降低感染率的影響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3,8(3):256-258.
[14]張彩霞,鄭建萍,楊東,等.手術室優質護理對手術部位感染影響的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8):4606-4608.
Impact of Infection Control Route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Operating Rooms
LI Hui-lian,CHENG Shan-cao,OU J ie-mei,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21):082-084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infection control route on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in operating rooms.Method:In Jan 2014,the infection control route was carried out in our department.2000 surgical patients from Jan 2014 to Jan 2015 were condu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and 2000 surgical patients in 2013 were condu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The quality of control of th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was compared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duct of infection control route.Result:The rate of SSI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1.0%,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4.5%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qualified rate surface,health,environment and other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but the the qualified rate of clean air between two groups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The conduct of infection control route could promote the control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in the operating rooms.
Infection control route;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10.3969/j.issn.1674-4985.2016.21.024
①廣東省連州市人民醫院 廣東 連州 513400
黎惠蓮
2016-04-18) (本文編輯:程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