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炳花
當前,我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就業結構性問題突出,對從業人員掌握現代技術和知識的要求也隨著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結構發生變化而增強,受此影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就業難度將進一步加大。大量在外務工的農民工返鄉,在就業創業中尋找出路.把握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特點,分析和解決當前農民工就業創業面臨的困難,在帶動農民就近轉移就業,推動城鎮化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一、返鄉農民工掀起就業創業新熱潮
(一)返鄉農民工就業基本情況
2014年,防城港市新增外出就業人數18703人,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5871人,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占新增外出就業人數的31.39%;2015年新增外出就業人數18259人,比2014年減少了444人,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10833人,比2014年增加了4962人,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占新增外出就業人數的59.33%。僅一年時間,這個比例就上升了27.94個百分點,由此可見,防城港市農民對外出務工的意愿有所下降,而選擇返鄉的人數正在大幅度增加。2015年全市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10833人中,從事農、林、牧、漁業的為2435人,
占22.48%;從事制造業的為1762人,占16.27%;從事建筑業的為1847人,占17.05%;從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的為385人,占3.55%;從事批發和零售業的為921人,占8.50%;從事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的為1186人,占10.95%;從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為679人,占6.27%。
返鄉農民工增長的同時,選擇自主創業人數也在不斷增長。與5年前相比,2014年防城港市返鄉創業人員占返鄉人數的比例從20%增長到了40%。防城港市創業隊伍正不斷壯大,返鄉農民工注重自主創業實現就業的意識越來越強。
(二)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呈現新特點
1.創業模式以個體經營為主。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模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個體自主經營模式,二是多人集資經營模式,三是農村經濟合作模式。三種經營模式中,以個體自主經營模式為主,占總數的90%以上。返鄉農民工更善于發揮與大自然天然的聯系,充分利用十萬大山和北部灣豐富的海洋資源,選擇種養殖業是返鄉農民工創業的主流。例如港口區光坡鎮紅沙村的劉福明,初中畢業后就只身前往東莞打工,后返鄉就業,充分利用紅沙村1.5萬余畝沿海灘涂地的資源優勢發展近海產品養殖。他瞄準了灘涂大蠔市場,把十多年辛苦積攢下來的積蓄和向鄰居、親戚、朋友賒借的20萬元資本投入灘涂大蠔養殖中,在防城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技術和優惠政策的幫助下,劉福明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帶動了20多名當地返鄉農民工就業。
2.創業產業相對集中。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行業主要集中在二、三產業,創業領域與其務工時所從事的行業具有一致性或相關性,創業行業主要集中于加工制造、運輸、餐飲、食品加工、商業貿易等領域。創業規模較小,生產結構以勞動密集型、手工操作或服務業、加工行業為主,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進入門檻較低。以東興市為例,在2015年返鄉創業人員中,從事規模種養殖業60人,從事農產品加工業15人,從事制造業2人,從事批發零售業15人,從事住宿餐飲業36人,從事交通運輸3人。
3.社會貢獻明顯提升。農民工返鄉創業,實現了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向“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轉變,對地方建設起著更大的作用.一方面農民工返鄉創業者把打工時的資金、技術、信息等資源與家鄉資源整合起來,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促進城鎮化進程,吸納農民就地就業,帶動就業,脫貧一方。例如在上思縣妙鎮馱從村的青年黃海松打工回來,把學到的種養技術和掙到的近萬元資金,用于修建豬、牛圈和沼氣池,發展“養牛、養豬、生產沼氣和種稻、種菜”的良性循環種養業,年純收入兩萬多元,家庭人均純收入5000多元,還帶動全屯村民建立了無公害蔬菜基地。
二、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創業優勢
(一)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和防城港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二)農民工有著強烈的返鄉就業創業愿望,多年的外出打工經歷使他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并積累了一定的技術、經驗和創業資金,再加上對家鄉的資源、市場、商機又比較熟悉,返鄉創業成功的機會較多。
(三)為順應當前經濟發展新形勢,深入貫徹落實李克強總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指示精神,防城港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自主創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措施,扎實開展創業培訓工作,不斷提升創業服務水平,優化創業環境,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效應倍增,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讓各類主體的創新潛能充分激發,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形態,為農民工返鄉創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三、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一)返鄉農民工勞動技能缺乏,自主擇業能力不強
受文化水平較低的影響,返鄉農民工大都對科技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在外打工多數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從事體力勞動或在服務業從事簡單的勞動,技能水平普遍不高,擇業競爭力不強,影響了返鄉農民工重新就業。返鄉農民工雖然在外出務工的過程中掘得了“第一桶金”,但這對于創業來說是杯水車薪,他們面臨著技能水平提升,滿足實體需求的迫切要求。2015年防城港市通過校企合作、“訂單式”培訓等多種模式,有針對性地舉辦電工、汽車駕駛員、家政服務員、焊工等15個職業工種培訓,累計培訓9225人,培訓農民工5372名,培訓后實現轉移就業3800人。
(二)返鄉農民工文化水平不高,創業稟賦較差
創業有風險,返鄉農民工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素質和能力。2015年全市外省務工人員返鄉人數10833人中,具有本科學歷僅為1278人,具有大專學歷的為1507人,具有高中學歷的為1820人,初中以下學歷高達6228人,普遍素質較低。雖然返鄉農民工創業愿望較強、學習的積極性也高,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質不高,對國家惠農政策、如何選擇創業項目、制定創業計劃及規避創業風險等難以理解和掌握,難以獲取識別有效的創業和市場變動等信息,因此規避風險的能力差,導致創業的風險較高,從而影響創業的實施。
(三)創業資金缺乏,難以得到金融支持
據了解,防城港市返鄉農民工創業前期資金來源主要有個人資金、親友借款等方式,由于小額擔保貸款手續繁瑣,申請一筆小額擔保貸款需要經過街道、社區、勞動保障部門、擔保機構和經辦銀行的層層審核,環節多、手續繁雜,申請一筆貸款的周期時間長,貸款數額偏小,很多農民工難以得到有效的金融扶持政策。據統計,2015年返鄉農民工創業初次投資5萬元以內的213戶,5萬-10萬元的86戶,10萬-50萬元的55戶,50萬-100萬元的19戶,100萬元以上的0戶。
(四)返鄉農民工專業素質低,缺乏現代化的管理理念
多數創業者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知識,注重創業,疏于管理或沒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作和管理.部分創業者仍然守著“家族式”管理不放,不愿引進外來管理者,無法拓展企業發展空間甚至難以維持長久經營。2015年防城港市返鄉農民工創辦經濟實體正常運營1年以內的占58%,運營1—3年的占17%,運營3年以上的僅占25%。
四、關于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的對策建議
(一)進一步提高對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重要意義的認識
從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高度把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重點鼓勵扶持發展本地特色農業和水產養殖業,給返鄉農民工創造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就地解決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
(二)進一步優化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
放寬對農民工創業的限制,實施至少等同于甚至是優越于外資的優惠政策,除國家法律法規明令禁止的領域之外,所有的行業與領域都應當向創業者放開,進一步推動返鄉創業、以企帶村的發展模式。加強輿論引導和典型示范的引導推動作用,達到培訓一批創業骨干,開發一批創業項目,宣傳一批創業典型的目的。積極營造崇尚創業、競相創業、褒獎成功、寬容失敗的和諧創業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進一步增加返鄉農民工的融資渠道
要發展鄉村和城鎮社區中小金融機構,盡快發展鄉村、集鎮等社區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扶植民間融資。繼續執行好現有政策的同時,不斷完善創業擔保貸款政策。在辦理程序、降低門檻、降低風險、提升服務質量和提高效率等具體環節上有所突破,提高創業擔保貸款推動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
(四)進一步制定出臺就業政策
加大改革力度,掃除政策和制度障礙,鼓勵、扶持和幫助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制定出臺平等、統一的就業政策,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為農民工返鄉就業開辟廣闊道路。通過正面宣傳與引導,營造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