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君 鄧卉 楊春華
人物簡介:
梅國雄,1975年8月生,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人。2002年4月博士畢業于河海大學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2003年4月至2004年4月香港理工大學RA,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在職博士后,2014年12月至2016年1月多倫多大學高級訪問教授。2002年4月南京工業大學聘為講師;2003年10月破格聘為副教授,年底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2004年12月破格聘為教授;2007年1月遴選為博導;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兼職任南昌航空大學特聘教授和土木建筑學院院長;2011年獲江西省“五四”青年獎章;2012年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3年獲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年底入選南京市“321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2014年底入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廣西青年科技獎。
28歲獲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是當年全國最年輕獲得者;29歲破格晉升教授,成為全國第一個“70后”巖土工程教授;33歲出任南昌航空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院長,江西省面向全球公開招聘的第一位院長;
38歲獲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全國巖土(土木)學科第二位獲得該項榮譽的教授,廣西第一位獲得此項基金的學者;39歲人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全國土木建筑交通水利界最年輕獲得者。
5次獲得省部級土力學及基礎工程研究成果一、二等獎;10項專利技術實現轉化,3項獲國家工法……
這些閃光的數字背后,站著一位中國巖土界的青年專家、一位教書育人的教授梅國雄。
從“農家娃”到博士:“我要像導師一樣躬身‘巖土層”
湖北黃梅,鄂東門戶,自古為七省通衢,人杰地靈,既是馳名中外的佛教禪宗發祥地,亦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發源地,1975年,梅國雄就出生在黃梅縣蔡山鎮梅太六村。
梅家父親一輩子耕田種地,送兒女們外出求學。作為梅家“老幺”,梅國雄用刻苦讀書回報父母的期盼。1997年,梅國雄作為南京工業大學測量工程專業的優秀本科畢業生,順利跨專業考入國家重點學科一一河海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繼續深造.
“當時博導們的講座真的是太精彩了,每一位教授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領,上課不僅有趣還知識全面豐富,讓我收獲很大。”梅國雄動情地回憶.
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的河海大學是一所有百年辦學歷史,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師資力量雄厚.在河海大學求學的近5年時間里,梅國雄的碩士導師是國家精品課程《土力學》負責人盧廷浩教授;他的博士導師是“茅以升基礎工程大獎”獲得者殷宗澤、宰金珉教授。梅國雄說:“每一位老師對我的啟發與傳授,都是我求學生涯中重要而寶貴的財富。”
其中,最讓梅國雄記憶猶新的,一位是時任河海大學巖土工程研究所所長的殷宗澤教授,以及從日本留學歸來的劉漢龍教授。
殷宗澤教授是我國巖土界著名專家,但總是鼓勵梅國雄向實踐學習,向一線工作學習。他常說,巖土工程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既要重視基礎和應用理論研究,又要重視解決重大工程的關鍵共性技術問題,還需具備團結合作精神和組織協調能力。一次,殷宗澤教授帶領梅國雄等研究生一起做宿新公路項目,在埋設測斜管時,因為洞內有水,管子怎么也壓不下去,幾個研究生一籌莫展,工人師傅提醒他們往管內注入少量水使內外壓平衡,管子果然順利埋下。“殷教授對工人師傅嘖嘖稱贊,也教導我們除了案頭學習,還要向各方能人請教,老師這種開闊的胸襟,讓我一生難忘,我也要導師一樣,一輩子躬身巖土層。”梅國雄感慨地說。
而劉漢龍老師則是經常自掏腰包,請當時還是‘窮學生的研究生吃飯,在學業討論與談天說地中,他們既是師生更似朋友。
在這樣強大的專業背景和師資力量指導下,梅國雄對學習和科學研究的渴求達到巔峰,他刻苦研究學習,領先其他同學發表數篇EI論文,榮獲學校頒發的“錢家歡獎學金”、當年研究生中唯一的“嚴愷一等獎學金”等多項榮譽,并第一個順利通過答辯,代表河海大學參加的“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獲江蘇省優秀博士論文。
從“象牙塔”到青年學者:“我要發明新的施工工法”
2002年,27歲的梅國雄結束在河海大學的博士求學生涯,進入南京工業大學工作,2003年4月在殷宗澤教授的推薦下到香港理工大學工作一年,師從我國第一位巖土工程長江學者和第二位茅以升基礎工程青年獎獲得者殷建華教授。
吹填是圍海造地的一種主要方式,但吹填土地基上建造構筑物有很大的后期沉降,針對這一難題,梅國雄首先從理論上提出了固結與流變耦合的沉降分析方法,然后從技術上提出了解決樁土差異沉降、實現共同作用的方法,獲發明專利6項、國家級工法1項,成果應用于中海油珠海天然氣終端工程和香港新機場等,獲2010年江西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一等獎空缺)。
隨著地下空間向深大方向發展,特別是城市地鐵和地下廣場建筑的新建,地下結構抗浮約占工程造價的20%-50%。目前地下結構浮力計算仍然采用純水的阿基米德定律顯得過于保守,針對這一難題,梅國雄首先從理論上基于二分法提出浮力折減的三參數計算方法,然后從技術上提出了被動抗浮和排水減壓主動疏導等手段,獲發明專利8項、國家級工法2項,成果應用于南京地鐵和臺北文心AIT高級住宅等,獲2015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6月,梅國雄進入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開展在職博士后研究工作,師從沈珠江院士和趙維炳教授,并于2004年被南京工業大學破格聘為教授,成為全國巖土工程界首位“70后”教授,2005年獲江蘇省“優秀博士后”;2006年獲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行動計劃資助;2007年人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2008年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青年科技獎銀獎和江蘇省首批“六大人才高峰”五年建設優秀人才。
經全球公開招聘,2009年1月梅國雄出任南昌航空大學土木建筑學院院長,在應聘時,梅國雄提出了三個要求:其一是兼職,不要求參加學校的各類會議;其二是配備一名“江西通”為學院書記(梅國雄在面試時是第一次到南昌);其三是聘為特聘教授,特聘教授待遇高于院長待遇的部分用來設立院長基金,且學校1:1進行資金配套,用于學院的發展.對人才的渴求,讓南昌航空大學領導欣然同意梅國雄的三個條件。2013年1月,在新的學校領導邀請梅國雄全職到崗時,他竟然主動辭去院長職務。在南昌兼職任院長的四年,梅國雄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是培養了一支隊伍,引進博士16名、碩士7名,其中海外博士2名、碩士3名;提拔副處級干部4名,培養接班人,推薦的院長候選人獲得學校的任命;實現了教師收入年均10%以上的增長。第二是搭建了一個平臺,2010年獲批建筑與土木工程領域工程碩士點;201 1年獲批土木工程一級學科;2012年獲交通工程本科專業,并幫助藝術與設計學院在土木工程一級學科下自主增設環境空間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第三是承辦了3個會議:2011年承辦交通運輸與巖土工程國際學術論壇(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avement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for TransportationInfrastructure),這是國際華人基礎設施協會(IACIP)首次和大陸省屬學校合作開辦論壇,并由ASCE美國土木工程協會出版論文集(EI檢索);2012年承辦江西省土木建筑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并邀請江西建信科技有限公司協辦,首次實現和企業的良性互動,學院也被增列為江西省土木建筑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單位;2013年7月承辦第八屆全國青年巖土力學與工程會議,是這個3年一次的系列會議首次在非“985”或巖土工程國家重點學科以外的高校承辦,并拓展為青年華人巖土工程論壇,首次實現了部分論文(25篇)SCI期刊正刊收錄。
2009年,梅國雄人選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010年獲江西省技術發明二等獎(一等空缺);2011年獲江西省“五四”青年獎章、人選江西省高等學校第七批中青年學科帶頭人和洪城特聘專家;2012年獲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3年獲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和人選南京市“321領軍型科技創業人才引進計劃”;2014年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6年獲廣西青年科技獎和八桂學者。兼任《巖土工程學報》和《巖土力學》編委,成為中國巖土界頂尖雜志中唯一“70后”兩刊編委。梅國雄還兼任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工程安全與防護分會常務理事和環境巖土工程分會理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工程風險與保險研究分會理事和工程排水與加固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力學學會巖土力學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學會地基基礎分會理事、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和中國土力學及巖土工程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榮譽向梅花一樣綻放在梅國雄的人生旅途,他清醒地說:“在我快速進步的過程里,除了自身的努力,與眾多前輩、老師和朋友的熱心關心和幫助密不可分。”
2013年,在梅國雄申報“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的過程中,昔日老師劉漢龍教授給予他很大的幫助與支持,不僅將自己曾經的答辯資料毫無保留的供其參考學習,甚至還不遺余力地幫助他修改PPT。在梅國雄拿到國家優秀青年基金后,劉漢龍教授和王明洋教授等引導他設計未來的發展之路。2013年暑假,剛從北京評完“長江學者”的龔曉南院士作為特邀嘉賓到南昌參會,更是直接建議他用好國家政策從東部到西部申報“長江學者”。
2014年,在梅國雄申報“長江學者”的過程中,河海大學的王超院士、殷宗澤教授、盧廷浩教授、高玉峰教授、吳宏偉教授和錢學德教授等傾心指教,高玉峰教授更是毫無保留地提供了自己申報時的PPT供其參考,并分享成功經驗。梅國雄感慨道:“我能夠取得‘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少不了‘河海人的幫助,導師們的無私情懷,促使我更加用心教書育人,薪火相傳。”
從南京到廣西:“我要開創新的巖土‘高地”
也就在2014年,廣西大學向梅國雄遞來橄欖枝。
梅國雄發現,巖溶地基在廣西廣泛存在,隨著高層建筑大量出現,樁基被廣泛應用,但在巖溶地區如何為樁基找到合適的持力層是目前理論界和工程界非常關心的問題。如何能夠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設計和施工方法?這讓梅國雄十分感興趣。同時,他欣喜地發現,雖然廣西地處西部地區,但廣西大學土木學科卻有著很好的基礎和實力,學校不僅擁有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流動站,并且擁有結構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和工程防災與結構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
“十年前,我就對廣西動心,十年后,此愿達成。從南京到廣西,我要開創新的巖土高地。”梅國雄做出人生的一個重要抉擇,“廣西山清水秀,廣西黨委、政府對人才十分重視,特別是中西部教育提升計劃和廣西大學校長趙艷林教授想干、敢干且能干成事情的魄力是達成事情的關鍵。廣西正處在趕超跨越發展的新時期,各項建設如火如荼,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為廣西社會經濟建設添磚加瓦。”
梅國雄將在廣西大學組建巖土與地下工程創新研究團隊,緊密結合廣西地域特色和巖土與地下工程行業發展前沿,他說:“來到廣西,我的夢想有四個,一是為廣西膨脹土邊坡處治提出一種節地環保新技術,二是為廣西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施工安全提出一套實用化措施,三是為廣西巖溶和吹填土等特殊土地區樁基設計施工保駕護航,四是為廣西圍海造地研發成套經濟高效的排水固結技術。”
除了服務區域重大工程戰略需求,梅國雄還瞄準巖土工程學科前沿,與本土學者攜手發力,力爭為廣西引進“青年千人”人才、省級以上“優秀博士”;力爭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力爭使研究團隊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力爭建成東南亞巖土工程研究中心……
梅國雄自信地說:“我們巖土人,要有信心筑牢國家建設、國家富強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