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淑芳
【關鍵詞】 學生;良好;習慣;現狀;重要性;具體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48—01
學生良好的教育從習慣養成開始。教育的核心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一旦養成了好的學習習慣,那就為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一、學生學習習慣的現狀
當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競爭日趨激烈。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他們對子女的期望高了,他們渴望子女成才。因此,他們開始關心、注重孩子的學習,以為孩子學習好,將來能升上重點中學,考上高等院校,自然就會有出路,但他們卻忽略了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殊不知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孩子的學習習慣差,最后結果必然會導致孩子學習成績差。實際上,凡是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大多是由于無心上學、不守紀律、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造成的。
絕大部分學生,都在學習習慣上存在著不足。他們不會獨立思考,不能自主閱讀,對待作業抱以應付的態度,做任何事情都不能用心去做。長此以往,將不利于小學生良好品德行為的形成。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勢在必行。
二、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性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育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當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學習習慣一旦形成,便會終身受益不盡,成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一種經常起作用的積極因素。
兒童時期是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應及早培養。那種認為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棵帶有枝丫、枝叉彎彎曲曲的小樹,長大是成不了大才的。學生要學會學習,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學習成績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低年級則是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作為擔負“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鋪路人,應把握好這一關鍵期,讓學生養成一系列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語文學科中的習慣培養
讀是我們學習語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也是學生對語文課文感受、品味、領悟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要讀好書,首先要有正確的讀書姿勢。在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捧書讀時眼睛不是離書本太近就是太遠,因此,教師要常常提醒學生應該雙手捧書,書本穩穩拿在手中,還要稍稍往外斜。更要牢記:“眼離書本一尺遠”。姿勢擺好了,學生讀書的精神也就來了。
為了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預習方法的指導。即“三讀”:初讀課文,讀準生字字音;再讀課文,讀準詞語、讀通句子;三讀課文,讀懂內容,利用工具書理解詞語,并能提出質疑。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故不能專心持久地聽老師講解、同學的發言,這樣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低下。久而久之,也會使學生養成不認真聽課的壞習慣。蘇聯心理學家西。索洛維契克說過:“要想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我們還是從一年級就學會做簡單的事情開始吧:身體坐正,振作起來,做好聽課準備,這樣,學生就會非常容易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老師的講解上。”確實,教師只有先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課習慣,才能逐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培養學習習慣的具體措施
1. 明確目的,正確引導。為了讓學生知道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重要作用,教師要經常利用班會,給學生講中外名人和科學家的故事,讓他們明白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重要條件,使他們明白道理、知道利弊,教師要耐心引導,啟發他們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自覺性。
2. 激發興趣,轉變觀念。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就是說興趣存在于學習動機中,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最現實的成分。學生愿做什么,幾乎全憑興趣左右。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應從激發學生的興趣開始。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而持久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慢慢地轉變不愛學習、不積極學習的消極觀念。
3. 率先垂范,以身作則。兒童善于觀察、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時刻影響著他們的一舉一動。所以教育者要以身作則,起好模范帶頭作用。要學生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應該做到。比如在要求學生寫好字時,教師首先要認真、端正地板書。因為,此時無聲勝有聲,端正的板書肯定會在潛移默化中指導著學生的字跡。“不動筆墨不讀書”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方法,這也需要教師自己先動筆,做好示范,教給學生“動筆”的方法。學生掌握了方法,才有可能養成動筆的習慣。
4. 獎賽并行,相輔相成。低年級學生的特征是榮譽感強。因此,在班中引入獎勵、競賽機制,會更好地促進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我在班中開辟了多個比賽項目,如,“積極發言獎”、“優秀作業獎”等等。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