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萬祿
【關鍵詞】 作文教學;觀察;閱讀;說寫;鼓勵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6—0051—01
小學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難點。筆者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發現不少學生害怕寫作文,一提起筆來就抓耳撓腮,覺得無內容可寫,寫出來的文章難以表達真情實感。對此,教師應如何教學生寫好作文,做到寫作文“言之有物”呢?下面,筆者在這里淺談幾點看法。
一、仔細觀察,捕捉素材
觀察是認識生活,積累材料的最基本、最初始的行為。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善于觀察才能發現問題,才會有東西可寫。如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寫作素材自然貧乏,所以說觀察力是寫作必須具備的基礎能力。巴爾扎克說過:“什么叫生活呢?無非是些細小的情況,而人類最偉大的熱情就受這些情況管制。”因此,仔細觀察生活,捕捉細小的情況,是解決“沒啥可寫”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要教學生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讓學生善于發現,從自己平實的生活中去捕捉素材,積累素材,使學生的寫作素材不斷豐富起來。
二、博覽群書,勤寫多練
魯迅先生給《顏黎民的信》中談到,知識要像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盯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個意思很明了,小學生作文材料的積累,需要博覽群書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識。首先,課本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課本的內容從句子到段、篇、章,都是作文的典范。其次,要大量閱讀優秀刊物。它不僅能使學生了解到許多社會知識,開拓視野,還能使學生學到別人的文章是怎樣組織材料、怎樣布局謀篇、怎樣安排詳略、怎樣表達感情的。這樣通過借鑒別人文章中的有用部分,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說寫結合,加強訓練
對一個學生進行說寫能力的培養,關鍵要靠教師扎實的訓練。從作文教學來看,農村小學生普遍忽視“說”的訓練。學生到大自然去看了、聽了,就會有很多話要說,教師就要盡量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說話的能力靠培養,語言能力的訓練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學生所寫的作文都是自己的親身體驗,作文就是把自己要說的話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他們還未掌握足夠的文字時,應不失時機地發展其口語表達能力,到了中、高年級,可采取先說后寫,以說促寫的辦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同步發展,提高寫作水平。
四、表揚學生,鼓勵進步
1. 朗讀自己的作文。首先,調動了全體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登臺朗讀作文,為每個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機會,“優生”暫且不說,那些曾被遺忘的“學困生”,能被推薦上臺朗讀自己的文章,會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看到希望,增添自信。其次,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每個學生都在自己的小組里積極地、主動地參與朗讀,并希望自己被同學或老師推薦登臺,這說明學生已具有了參與意識。再次,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由于學生讀的是自己寫的文章,朗讀時更能進入情境和角色,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引起聽眾的感情共鳴。最后,培養了學生的聽評能力。一人朗讀,其余學生全神貫注地聽,誰寫得好,好在哪里,誰哪里寫得不好,怎樣修改,學生心中有數,評議時,再發表自己的看法。經常開展這個活動,能提高學生的聽、評能力。
2. 展覽優秀的作品。每次作文之后,由學生將佳作用統一稿紙抄寫后,張貼于教室的學習園地,供大家觀瞻。小學生喜歡自我表現,愛顯示自己,當受到表揚時,都會喜形于色。根據他們的特點,教師要創造各種條件,滿足他們的表現欲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快樂,以此來增強他們的寫作興趣,使他們喜歡習作。為了讓更多的學生看到自己的價值,分享稿子被錄用的甜蜜,可以組織學生向校廣播臺、校報積極投稿。這樣,他們會受到極大的鼓舞,對寫好作文充滿信心,興趣之火也會燃燒起來,從而使他們體會到習作的樂趣。
古人曰:“授之以魚,只供一飯只需;授之以漁,則終生受用無窮。”在當前素質教育的大好形勢下,我們要教給學生成功的習作方法,讓學生有言可發,言之有物,從而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