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應用,為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提供了一個開放、靈活的教學環境,能將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該文論述了高職院校工作室制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通過加強工作室管理、加強教師團隊、重組教學內容、改革考核方式等來完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 藝術設計 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b)-0106-02
隨著國家和地方經濟增速進入新常態,學生就業壓力依然不減,2015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就業情況調查報告顯示,專業能力和實踐經驗是大學生就業最應該具備的素質,現在國內很多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都在采用“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該模式通過引進企業的技術和項目,讓學生直接參與生產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1 理論與實踐并重的工作室制教學
工作室制起源于1919年德國魏瑪包豪斯學院的作坊制,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設計學院。本著“知識與技術并重,理論與實踐同步”的教育理念,包豪斯學院以“工藝作坊”為教學平臺,形成了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歷時3年半,首先,學習半年的“基本造型、材料研究、工廠原理與實習”三門課程;其次,進入后3年“學徒制”教育。“學徒”成績合格的頒發“技工畢業證書”,經過實踐課程的鍛煉,優異者進入“研究部”,研究部畢業獲得包豪斯文憑。在包豪斯學院,沒有教師和學生,只有“大師、技工和學徒”,學生通過參加實際生產獲取專業知識和藝術實踐經驗。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是包豪斯作坊教學的發展和延續,藝術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適應設計行業的市場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對現行的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有利于促進高職教育的良性發展和學生的就業。
2 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很多高職院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不同程度的采用“工作室制”的教學模式,但由于資金不足、硬件陳舊以及教學觀念落后等原因,現行的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與歐洲有較大差距,高職教育所倡導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因此,需要進一步創新和改革。
教學內容單一,片面強調理論教學的重要性,忽視實際設計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以教材和虛擬課題為主,缺乏實際項目的設計和完成。
教學方法單一,很多教師授課時,依然采用“填鴨式”或“滿堂灌”,學生只能被動的去接受知識,不利于自主學習。
教學團隊缺乏實踐經驗,很多高職院校工作室的指導老師多為本校教師,他們畢業后,直接到學校工作,缺乏實際的設計經驗,導致學生在實踐環節的選題上過多的關注“虛擬課題”,不利于學生專業設計能力的提高和就業率的提高。
考核方式不全面,課程結束時考核主要以理論為主,缺乏對學生設計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測試;即使現在有些高職院校在考核時加入了理論測試和實踐測試各占一定比例的規則,但在實際操作中實踐測試部分也是有校內指導教師來完成,缺乏校外指導教師的意見。
3 大力發展“工作室制”教學模式
3.1 構建“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管理機制
有效的工作室教學模式的運行,有助于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就業,因此,應該建立從學校到學院授課教師到學生的管理機制。首先,學校負責提供工作室場所,協調院校和校企之間的合作,制定規范化的管理文件等;其次,院系作為工作室的主要力量,負責挑選專業、有能力的教師擔任工作室指導教師,協調企業公司的技術人員進入課堂,為校內教師進入企業公司培訓提供機會;最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是工作室的重要組織者,學生較多時可以分成若干小組進行活動。授課教師把不同研究方向的課題分給小組,協助小組之間不同專業知識的交流,形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團隊。
3.2 建立以實踐為核心的“工作室制”課程體系
根據社會對藝術設計專業的需要,打破原有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以專業能力為目標,以實際工作需求為導向的項目課程體系,把藝術設計專業分為基礎課程、模擬課題、真實項目實訓等階段。在基礎課程階段,以講授理論知識為主,融入市場和產業的最新訊息,開拓學生視野;在模擬課題階段,培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在實訓階段,引入真實項目,在任務驅動下進行生產實訓,讓學生以準員工身份參與生產過程,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3.3 加強“雙師型”教學團隊建設
雙師型教師是高職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特色和重點,為保證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人才培養的質量,更應加強藝術設計專業雙師型教學團隊。首先,定期對校內藝術設計類教師進行專業能力培訓。學校學院出臺相關政策,鼓勵教師去企業或者公司進行頂崗實踐,提高教師自身的設計能力。其次,充實校內教師隊伍。通過聘請公司的設計師或者行業專家來校擔任工作室指導教師,實現優勢互補。最后,加強高職院校間的相互合作。經常向同類的高職院校學習,通過師資互動等形式提高本校的教學團隊建設。
3.4 形成以實踐過程為中心的考核方式
改變以往偏重理論測試或者學生作業的考核方式,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定不能僅停留在成果上,應以整個過程為主要依據。因此,在改革考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在設計過程中的靈感、構思、制作手法等過程的付出;要重視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設計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的作品是否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是否參加社會比賽獲得獎項等,通過多方面考核綜合客觀的評定課程成績,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 結語
高職院校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應用能夠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結合,優勢互補,學生通過學習增加了專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滿足了社會和市場對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但是“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發展是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如何保證“工作室制”教學模式良好高效穩定的運轉,如何完善的管理工作室,如何加強教師的專業設計能力等諸多問題仍需要不斷地思考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陸嫻.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探討[J].科技資訊,2015(28):229-230.
[2] 陳文珍.王明星.高職藝術設計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的創新及管理[J].科技視界,2013(34):254.
[3] 謝良才,常曉雪,魏明.職業院校項目工作室教育功能案例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5(8):5-9.
[4] 曹惠琴.“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及策略-以藝術類專業教學為視角[J].安順學院學報,2015,7(6):44-45.
[5] 朱大發.包豪斯的作坊對當下設計藝術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啟示[J].齊魯藝苑,2012(3):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