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建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談數學課堂的導入技巧
趙文建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學好數學導入是關鍵。課堂導入是教學藝術的第一個閃光點,它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整堂課教學的成敗。靈活而巧妙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本文將通過對導入的理解、數學課堂導入的分析,結合教學實踐對幾種有效可行的導入技巧進行初步探討。
數學課堂;導入;技巧
一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通常分為課堂導入、新知講授和鞏固小結三個部分。課堂導入雖然在整個課堂教學環節中所占的時間比例并不多,但卻是最基本的也是較為重要的一步。有效的導人能使課堂內容像磁鐵般吸引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快速投入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來。因此,我們應運用多種有效可行的導入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為整節課起到良好的鋪墊作用。小學數學的課堂導入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課堂內容合理靈活的應用各種導入藝術,才能達到激發學生思維、誘發學生學習欲望、活化教學內容、增進教學效果的目的。
新課的導入,也叫“引入”,它是課堂教學伊始的3 -5分鐘內教師和學生所有教學活動的總稱。李如密(2000)對導入曾經這樣評論過:“課堂教學的導課環節是教學藝術中的導課藝術。導課藝術講求的是“一錘就敲在學生的心上”,不同特點的導課也會產生不同的教學功能。”他強調了導入的重要性和導入的技巧。隨著新課改教學目標的提升,教學材料的改進,教師的教學方法也在隨之改變。根據現行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導入應符合以下原則:以學生為主體,要具有趣味性和新穎性,要具有針對性,內容要具有銜接性,要具有時間性。
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度,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數學是研究數量、結構、變化以及空間模型等概念的一門學科。數學,作為人類思維的表達形式,反映了人們積極進取的意志、縝密周詳的推理及對完美境界的追求。它的基本要素是:邏輯和直觀、分析和推理、共性和個性,正是這些互相對立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它們綜合起來的努力,才構成了數學科學的生命力、可用性和它的崇高價值。上好一堂數學課,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十幾年來,我一直努力探索和試驗,總結出了數學課的幾種導入方法。
1.溫固法。溫固知新的教學方法,可以將新舊知識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能夠加強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增強記憶的效果。例如:在教學《口算乘法》時,教師可在已學知識的基礎上,板書3個6是多少的習題,待學生口答后,再讓學生回答3個10是多少,最后再讓學生回答3個16是多少。學生根據以上回答很快就能口算出正確的結果。這時揭示課題,學生很快便掌握了口算方法,輕松愉快的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將新知識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淡化了學生對新知識的陌生感,有效降低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難度,學生還能從舊知識的復習中發現一串新知識,并且掌握了口算乘法的方法。
2.“兒歌感染”導入法。動聽、歡快、朗朗上口的兒歌可以產生愉悅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兒歌法導入,會使學生快樂地進入學習,接受新知識。例如,在講授《用字母表示數》這節內容時,我設計了教師和學生一起唱兒歌《數青蛙》:一只青蛙,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一聲“撲通”跳下水;兩只青蛙,兩張嘴,四只眼睛,八條腿,兩聲“撲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張嘴,六只眼睛,十二條腿,三聲“撲通”跳下水;四只青蛙,四張嘴,八只眼睛,十六條腿,四聲“撲通”跳下水…… 接著提問:如果這么一直數下去,那么你一輩子都數不完,有沒有一種簡便的方法來表示我們所數的數呢?從而導入新課。用兒歌感染法導入能使學生真正“樂”學。
3.參與實踐法。參與實踐法是指教師直接參與到數學學習的環境之中,充當這種環境下的固定角色,從而細致、全面地體驗、了解和分析學生學習數學的實際情況的方法。參與實踐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現真理。例如在講三角形內角和為1800時,讓學生將三角形的三個內角剪下拼在一起。從而從實踐中總結出三角形內角和為1800,使學生享受到發現真理的快樂。
4.“演示實驗”法。實驗,并不只是理化課堂上才有的。一名成功的數學教師,還應當是一名實驗員。用實驗導入,讓學生親眼看到所發生的一切,所產生的現象,可以誘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如學習角的大小和這個角的兩條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點時,我采用實驗導入,并結合多媒體演示,既誘發學習的興趣,又使學生明了了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這一知識點。因此,實驗導入新課是一種“催化劑”。
5.猜疑法。猜疑式導入法是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一上課就給學生創設一些疑問,創設矛盾,設置懸念,引起思考,讓學生猜一猜,使學生產生迫切學習的濃厚興趣,誘導學生由猜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種方法。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采用猜疑法,先讓學生在黑板上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對照量角器,讓學生報出任意兩個角的度數,讓老師猜第三個角的度數,老師一一猜對了。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造成學生心理上的渴望、興奮,想知道究竟,而這種狀態正是教學所需要的“憤”和“悱”的狀態。教師順時提問:三角形的內角和到底是多少度,于是板書新課題,于是新課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始了。這樣學生通過活動很容易理解“三角形任意一個角的度數等于1800減去另外兩個角的度數”“任意一個三角形的內角和都是1800”這一重點知識點。
結語:教學實踐表明,有效的課堂導入往往能促使學習者迅速集中自身的學習思維及注意力,并將其持續運用到由教師所引導的相關課堂學習活動之中,進而逐漸實現系統、有序的認知與學習。因此,教師的教學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有效的導入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從而奠定他們的數學基礎,讓學生能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數學課堂的導入導出新意,導出效率。
[1]董春芳.淺談數學課的幾種導入方法[J].教學與管理;1997-05-25.
G623.5
A
1671-864X(2016)08-01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