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談語文中的“讀”
劉佳
(新疆庫車縣實驗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古人云: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古以來,讀書一直被人們視為一件既重要又神圣的使命。反觀我們今天的社會,讀書的本旨和韻味正在慢慢地消失。孩子們的業余時間大都被作業和網絡游戲包圍著;年輕人的業余時間與手機相伴;中老年人的業余時間大都消耗在健身房、養生會所和麻將桌上。古人寒窗苦讀,十年如一日,才有了今天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而現代人確忽略的智慧的來源。失去閱讀必定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重新找回讀書的真味十分必要。這一點就要從學生抓起,語文教學更是主陣地。
讀;初中語文;教學
記得有一位學者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應該是一個人的閱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民族的閱讀水平;一個社會到底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就看閱讀能植根多深,一個國家誰在看書,看哪些書,就決定了這個國家的未來。讀書不僅僅影響到個人,還影響到整個民族,整個社會。要知道: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可怕的民族;一個不愛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近幾年,我們國家大力倡導全民族閱讀,把國民的閱讀提到了一個重要的高度去倡導。語文課是閱讀的主陣地,作為中學語文教師,引導學生多閱讀、多讀書、讀好書,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古人常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現今,許多語文教育專家都在提倡語文課堂要“讀”,但是我們現在的教學課堂中“讀”所占的比重依然不大。有些教師認為語文課上內容太多要趕進度,從而忽略了讀,不讓學生品讀欣賞了。例如,在上《孔乙己》時,老師通常會以自己的講解為主,先分析祥孔乙己的形象,接著說當時的社會背景,最后總結造成孔乙己悲慘命運的原因。這樣講很全面,可是卻在講解的過程中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學習時會覺得文章枯燥無味。如果教師在教時能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來理解課文,學生就能積極主動地參與,那樣效果就不同了。還有些老師認為朗讀是學生自己的興趣,沒必要在課堂上浪費時間,用來朗讀的時間可以給學生多講一點解題技巧,這樣才有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語文中“讀”的方面,不僅是老師的認識有誤,有些學生也認為“讀”在提高成績萬面沒效果所以忽略“讀”。其實這種對“讀”的理解是有誤的。
“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事半功倍的作用,所以,我們應該重視“讀”。語文課堂一定要有讀書聲,強調“讀”是語文教學的基礎,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語義教師在語文課堂當中不僅要自己聲情并茂的讀,還要教會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有了朗讀學生就會有身臨其境之感,能整體感受文本,理解文本和體悟情感。所以,在今后的語文課堂中讀書聲要多一點,我們應該改變那些認為“讀”不重要的觀點。首先,老師們應當樹立“讀”語文的課堂教學意識,語文教材中選取的大部分課文都是以詩歌、小說、散文、演講稿等體裁,這些體裁的文本老師們都可以用“讀”的方法來教學生學習,在語文課上教學生如何欣賞文章、理解文章、領悟文章;其次,學生也應該改變這種“讀課文浪費時間”的觀念,學習知識是為了我們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并不是只為考試服務。語文博大精深,對于語文的學習怎么能僅僅停留在應付考試上呢?我們應該好好學習語文,從語文課堂最缺失的“讀”學起,而且“讀”語文也有很多的方法和好處,我們應該重視它。
學習語文時可以根據每一篇文章的形式、內容等采取不同的朗讀方式來教學,如教師范讀、學生分組讀、扮演角色讀、接龍讀、學生單獨讀、集體讀等方法來朗讀課文。如“讀”散文:朱白清《春》教學時,可以學生男生女生分開朗讀,女生聲調委婉可以讀出“春”剛剛來到的柔,同時可以讓學生聯想夏天的熱的剛烈,以此做對比,突出春的柔美。朗讀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用不同的“讀”來提高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讓學生積極投入到朗讀中去。
除了語文課堂上要引導學生多讀、會讀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明白多度是的好處,鼓勵他們多讀課外書,一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林語堂先生認為,讀書是一種人與書的關系,興味到時,拿起一本書來就讀即讀書的本旨,也就是說興趣是讀書的源泉和動力,看書的興致來了便隨手拿起書來讀。因此讀書是不可勉強的。人是活動的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每一個人所喜好的書籍也肯定不一樣,書是被動的客體,供他人選擇。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讀書,無論何時何地,都能盡情地自由地享受讀書的樂趣,這也實為一種讀書的境界。讀書的過程只有樂,沒有苦?,F代的中小學生總抱怨讀書累,讀書苦,極少數能感受到讀書的快樂。小學生的讀書范圍本來非常廣泛,像童語故事、科普知識、寓言故事等等,但是除讀書外,小學生們還要去參加各種輔導班,補習班,做各種課外練習,這樣既增加了小學生的學業負擔,又壓縮了他們寶貴的讀書時間。久而久之,小學生們的讀書興趣和熱情也逐漸消退。中學生涉獵的范圍要更廣一些,小說、詩歌、散文、名著、倫理等等,都是他們喜歡的讀物,但各種學科壓力如排山倒海之勢向他們涌來,他們更加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誦讀經典作品,甚至有些排斥讀書。誠然,我們的學生從小自己就能讀書,也會讀書,他們對書籍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之瘋狂,為之癡迷,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癡迷被現實中的一些事物所牽絆,變成了一部部完任務的機器,讀書的熱情也漸漸被消磨殆盡。
古今中外的許多名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就,與他們善于讀書有很大的關聯。讀書是否有成效,不僅取決于讀什么,而且取決于怎樣讀。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讀書方法,這樣有利于提高讀書的效率。一道菜有其純正的味道,讀書也蘊含著自身獨特的氣味。讀書不僅是人與書的聯系,也是人與人的聯系,與人讀書才能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讀書的氣味需要依靠學風的作用,在好的學風的熏染下,人與人之間相互交流與談學一定能有所收獲,能感受讀書的真味。因此,家、校、師、社會共同努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和諧的讀書氛圍非常重要。
[1]吳寶席.令人堪憂的國民閱讀現狀[J]中國西部;2013-11-25.
[2]“住”在手機里的國人[Z].記者觀察;2014-05-05.
G633.3
A
1671-864X(2016)08-02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