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會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陜西 西安 710128)
二語習得理論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何會敏
(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陜西 西安 710128)
經濟全球化的速度不斷加快,對我國人民的英語交際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我國海外留學生的托福雅思成績確實很高,但是他們的交際能力卻很低,讓人不得不對他們的成績產生懷疑。面對這種局面,必須提高交際能力,如何讓提高便是問題所在,筆者認為課堂是英語學習的主要陣地,應該把英語學習的特點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高英語教學的效率與實用性。
雖然二語習得與外語學習有著根本的不同,但是他們之間存在某些相通之處。英語作為我國的一門外語,我們可以借鑒二語習得的某些研究成果運用于英語教學之中,徹底改變類似于“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等現象。
提高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首先我們要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成人的外語學習雖然與兒童的一語習得以及二語習得有根本區別,但是它們都是在人們的語言認知領域內進行的,我們可以找出外語學習與二語習得的相通之處,利用二語習得在語言習得方面的優勢,創造條件改進英語教學機制,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兒童一語習得是指兒童學說自己母語的過程。以布魯姆菲爾德和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提出了刺激-反應論,認為學習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刺激反映的過程,認為兒童習得語言就是對成人話語做出合適反應的過程;刺激反應論的另一個重要觀點就是模仿,他們認為兒童靠模仿成人的話語來習得語言。
與行為主義相反,喬姆斯基認為兒童生來具學習語言能力,機基于他的三大發現:第一、兒童可以付出很少的努力習得母語;第二、兒童的生長環境不同,他們習得母語的水平幾乎沒有差別;第三、在相對有限的時間內兒童可以習得母語的整個語法體系。喬姆斯基提出了天賦假說,兒童的大腦中存在語言習得機制(LAD),這種機制使得兒童即使在語言刺激貧乏的情況下也可以習得母語,這種機制即為普遍語法,喬姆斯基認為普遍語法是人類所有語言共有的特征,是兒童知識發展的基礎。普遍語法轉變為個體語法的過程就是語言的習得過程。
克拉申將語言學習與語言習得明確區分開來。“學習”指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語言,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形式。“習得”指在潛意識獲得語言輸入,以培養語言技能和語言知識為目標。克拉申認語言習得比語言學習重要,學習僅僅是一些書面的材料輸入和語法結構輸入,學習者僅僅能夠判斷句子是否正確,卻不知道如何在正確使用。語言習得者可以恰當地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活動。
為什么語言學習不可以轉化為語言習得呢?一些學者認為語言學習不能啟動LAD,那么LAD是如何啟動的呢?
克拉申提出了輸入假說模式,他認為對語言輸入的理解是語言習得根本途徑,因此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最佳的語言輸入應該是能理解的、有趣的、不以語法為綱,要想提高英語學習者的交際能力,必須保證有足夠的可理解性輸入。
(一)口語教學法。口語教學法又名情境化教學,一方面指的是在課堂上老師用全英教學以及鼓勵同學們說英語,另一方面是指把教學環節設定在具體的情境中,以解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目標,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方法涉及的學習過程與真實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類似,教師不是教授已經準備好的內容,而是在課堂上演示解決現實問題的探索過程,提供解決問題的原理,并指導學生的探索。
(二)個體差異分析法。許多教學研究者忽略了語言學習者的個體差異性,不同學習者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語言輸入量不同,而這些個體差異是學習者是否能夠掌握英語的關鍵,決定了英語教學課堂是否具有成效。
一方面教師不但要研究學習者的年齡、記憶、學習方法和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還要研究所有能夠對語言學習者產生影響的外因,例如家庭成長環境、教師教學能力、教學設施是否齊全等。最重要的是研究學習者的語言天賦,教師必須研究學習者擅長的方面和較弱的方面,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另一方面,教師還要注意教學內容的甄選,根據克拉申的語言輸入假說理論,最佳的語言輸入應該高于學習者的實際水平,即‘i+1’原則,如果輸入的材料過高,學生們根本理解不了;如果輸入的語言材料低于學習者的實際水平,則沒有教授的必要了。
(三)影片輔助教學法。克拉申在充分肯定課堂教學作用的同時,他認為教學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為學習者提供最佳的語言輸入,促進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教學工作的重點就是創造目標語言環境。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影片或者家庭情景劇作為教學輔助材料。這樣既可以豐富教學內容,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原汁原味的目標語。又可以為英語學習者提供一個相對輕松語言學習環境。根據布魯姆菲爾德的刺激-反映論,話語的重復可以強化學習者的認知系統,從而鞏固學習者的語言能力,不斷的目標語刺激能夠促進新的語言輸入轉化成為中介語,使中介語不斷的接近目標語,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根據任務教學法的要求,把任務放在教學過程中,在觀看影片之前,教師提供一些關于影片劇情、文化等方面的知識;放映后,再提出一些關于影片情節及背景的問題,同學們進行小組討論,并且展示討論結果。問題解決之后要對影片進行二次放映,重點講解比較難的語法項目,進一步刺激語言學習者已經聽過的話語資料。最后還要組織學生針對影片內容展開多種形式的活動,例如回答問題、分組討論劇情、寫出概要等,強化他們對語言材料的理解。
課堂采用口語教學能夠鍛煉語言學習者的口語水平以及目標語的敏感度,創造目標語言壞境能夠提供更多的自然語言輸入,更好的刺激語言習得機制,使英語學習者更加流利地掌握英語,促進語言學習向語言習得轉化,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
改變當前我國英語學習者高分低能的現象,最根本的就是改變我國現存固定的教學模式,多角度的去考慮問題,由傳統的僅僅從“教”的方面改革變為現在的從“學”與“教”并重的角度考慮。在布魯姆菲爾德的刺激-反應論和喬姆斯基的內化論對兒童一語習得等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探索一語習得與二語習得的規律,并且采用克拉申的最佳輸入假說理論的研究成果,我們得出口語是啟動兒童語言習得機制的關鍵所在。
[1]郭銘華.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課[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3):56-59.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08-309.
[3]江濤.語言習得機制與英語口語教學[N].鹽城工學院學報,2001,(3):73-76.
[5]寮菲,馮曉媛.英語課堂話語的認知語境與交際效果分析[J].外語教學,2005,(1):1-6.
[6]樸敬愛.芻議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與兒童語言習得[J].文化教育,2007,(3):66-72.
[7]莊根源.語言習得機制是有什么啟動的[J].外語電化報,1991,(4):24-25.
H31 文獻標識碼:A
1671-864X(2016)08-0159-01
何會敏(1991.04-),女,漢,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福堪鄉,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學生,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小方向為測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