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花蓉
2016年春,宜昌高新區啟動了以“十大教育行動”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微改革,全區中小學結合校情全力推進。其中,“教師閱讀”和“教師隨筆”是“十大教育行動”中所有中小學校的“規定動作”。
宜昌高新區教育局印發了《關于推進“教師隨筆”工作的實施意見》,寫隨筆隨之被列入“月月行”教育督導專項內容。然而,督導調研反饋上來的情況并不是很樂觀:學校管理者雖都能認識到隨筆對教師個人專業發展的諸多好處,但也都清楚這不是“短平快”的項目,而有可能成為“老大難”工程,因此有畏難情緒;教師則因隨筆寫作有難度、費時間、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瑣事雜事纏身而“不主動”。
根植于日常教育教學實踐的隨筆寫作,可以提升教師對教育現象、教學問題的洞察力,幫助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經驗,從而以寫促思,以寫促讀,以寫促改,讓教師在隨筆的寫作中,逐步養成總結反思工作的好習慣,促進教師自我成長。如果教師對隨筆寫作持不情不愿的應付態度,對其專業成長的促進作用將是極其有限的。于是,關注教師寫作狀態就成了推進教師隨筆寫作工作的重點。
調研發現,教師對隨筆寫作的恐懼,主要是因為他們將教師隨筆寫作當成了創作。為了讓教師慢慢進入寫作狀態,從“認同”到“愿寫”,最后走向“樂寫”,高新區教育局確立并實施了“寫之以隨,護之以真,策之以勵”的推進策略。
寫之以隨。隨筆是隨意之筆,不求文采,不囿形式;隨筆是隨興之筆,興趣所至,提筆隨寫;隨筆是隨心之筆,寫自己內心所想;隨筆是隨時之筆,用零星的時間,憑一紙一筆,隨手記下瞬間產生的思想火花,篇幅可長可短。為了讓教師領悟教育隨筆寫作之方法和作用,高新區教育局結合教師閱讀工程,向老師們推薦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一書,全區教師人手一冊,讓教師通過閱讀教育專家對教師專業寫作的闡釋,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消除抵觸情緒,走出寫作誤區,逐步走向“愿寫”和“樂寫”。
護之以真。隨筆之真是以不下載、不抄襲為底線的教師“真寫”; 隨筆之真還在于內容的“寫真”,讓教師寫教育生活中的真故事、真思考、真得失、真感受、真情境,以“我手寫我心”。朱永新教授說:“一個人的專業寫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用“真實”串起的一個個獨立的教育故事,透過教育現象背后的思考,以及教育教學實踐中的點滴感悟,才能再現作者的思想,才是教師的“教育史”。
“真”是隨筆的核心,“真”是隨筆的生命。保護隨筆之“真”就要尊重客觀事實,正視教師個人在隨筆寫作上的基礎和認識上的誤區。在推進工作中把隨筆“寫什么”放在首位,淡化“寫多少”“寫得如何”等評價式檢查,不以評“優”為目的,也盡量避免用評“優”作手段,誤導教師迎合“優”字而內容失真。對同一位教師來講,若后一篇隨筆比前一篇寫得用心,就是進步,相對于前一篇,就是“優”。保護隨筆之“真”,還要讓教師關注他人的隨筆寫作,通過廣泛的閱讀,了解同行的寫作故事,相互借鑒,一路前行。
策之以勵。平時,讓教師在閱讀隨筆時留下閱讀后的感受、觀點,讓同事間相互鼓勵;學校通過組織隨筆寫作經驗交流的形式,大家一起分享隨筆寫作中的“酸甜苦辣”。隨著工作的推進,高新區還將以多種方式呈現推進“教師隨筆”工作的成果,讓教師獲取隨筆寫作的動力;同時,多途徑激勵隨筆寫作的佼佼者,借榜樣的力量影響更多的人。
行進之中,目標漸明,思路漸清。高新區教研中心各學科教研員帶頭寫隨筆,進行專業引領;各學校校長成為學校撰寫隨筆最多的人,用行動示范;各級骨干教師、區學科核心團隊成員、青年教師每周一篇……短短幾個月時間,已有五位教師撰寫的隨筆發表在省級權威的專業期刊上。學校、學科核心團隊、教研中心的隨筆分享平臺紛紛建起來了,通過這些平臺,大家可隨寫隨傳、隨讀隨評,在分享中“學習他人,發展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