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鋒
法制日報社,北京 100101
?
融媒體環境下的法治媒體創新
凌 鋒
法制日報社,北京 100101
摘 要當前,如何促進新舊媒體融合發展是新聞單位和媒體從業者高度關注的話題。作為傳播法治理念、普及法律知識、宣傳法治建設成就為主要職責的法治媒體,也同樣面臨著挑戰和機遇。筆者結合工作經歷和思考進行闡述。
關鍵詞融媒體;法制媒體;創新
從某種角度來看,“融媒體”與其說是名詞,不如說是動詞或形容詞更合適,其核心內涵無非是運用各類媒介和載體,把平面媒體、廣電媒體和新興媒體的功能或優勢結合起來,以最大限度整合自身資源實現媒體加速發展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是信息技術發展的結果,沒有新興媒體的出現,融合既缺乏內在動力也缺乏外在的技術條件。
對于融合發展,國家層面高度重視。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對于法治媒體而言,融媒體環境下的挑戰和新興媒體的發展是分不開的。這種挑戰既有所有媒體共同面對的,也有因法治媒體自身特殊性而單獨面對的。
一是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這種多元化給法治媒體來帶來了如下具體問題:1)政法機關積極開通新興媒體,很多具有新聞價值的信息都以信息公開的形式予以發布,這對法治類媒體內容和時效是一個不小的影響;2)專業的法律從業者可以通過各類新興媒體建立自己的宣傳陣地,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治媒體受眾;3)普通的社會公眾憑借自媒體隨時、隨地、隨性地介入公共話題的討論,其在信息把關方面未必有專業媒體嚴格,這樣使得理性聲音未必在每次熱點社會事件中都等占上風。
二是報道形式娛樂化傾向,說當下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有些夸張,但是也的確說明了包括各類媒體報道的一種傾向,這對法治媒體有兩種主要影響:1)使得嚴肅的法治報道受到一定影響,相對而言,對于社會生活更具有規范意義的重要政策法規的報道相對不受關注;2)一些法治報道也試圖在可讀性上下功夫,但是有時候容易走偏,少部分報道存在跟風媚俗的傾向。
三是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在競爭壓力的作用下,受粉絲經濟的影響,一些法治報道片面追求點擊率、過度要求關注度,導致“標題黨”、片面解讀問題,甚至誤導輿論的情形也是不時出現。
法治媒體面臨的機遇既包括媒體自身演進和信息技術作用的成果,也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所提供的歷史良機。
一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法治媒體發展提供了最佳的時代背景。2014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次專題討論依法治國問題;10月28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依法治國就是依照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設法治國家就需要把社會運行的方方面面放置在法治的軌道上運行,這就為法治媒體提供了覆蓋全社會的報道素材和極其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撐。
二是人民民主法治意識不斷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增強了參與法治建設熱情,法治媒體作為專業溝通交流平臺,可以通過各類新聞報道、評論和各類互動,反映社會關切,促進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共同推進法治建設。
三是垂直領域受到市場重視。新興媒體發展雖使得傳播主體增多,但是法治媒體具有雙重的專業屬性,即法治報道內容專業和媒體運營方法專業,這就使法治媒體具有了相對較高的專業門檻,具備了創新發展的基礎核心競爭力。
四是技術發展降低了多媒體生產成本。相對而言,法治媒體在平面媒體領域存在的更多一些,平面媒體雖然在深度上有優勢,但是以往受制于多媒體生產成本門檻,無法更好地呈現現實,而當前音視頻制作技術成本越來越低,就為法治媒體豐富自身報道形態奠定了基礎。
法治媒體必須清楚自身的媒體屬性和專業屬性,這樣才能在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基礎上創新發展,也就是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積極發揮正面宣傳鼓舞人、激勵人的作用;同時,既要宣傳好法治也要依法宣傳。這些都是創新的前提和基礎。
一是內容創新。1)地方報道。鮮活生動的實踐在基層,特別是處于深化改革的當前,關注法治建設中的熱點、難點、亮點離不開接地氣,離不開田間地頭。從中央很多文件精神也能看到,對基層基礎工作的高度重視。2)綜治報道。深入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過硬隊伍建設是中央政法工作會議提出的要求。綜治工作直接的指向就是平安中國建設。
二是方法創新。1)進行信息數據整理。信息是媒體最重要的資產,專業類媒體的垂直信息更有競爭力。可以對既有報道等信息資源進行結構化數據的處理,形成完備的基礎數據庫;同時在新聞采訪報道中,注意收集與報道相關信息;定期對數據進行特定主題的梳理、總結研究,在此基礎上嘗試開發有關信息產品。2)豐富宣傳報道形態。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鼓勵記者在采訪中錄制音視頻,爭取“一雞多吃”,攤薄成本,實現效益最大化;鼓勵編輯策劃選題、規劃版面時,與多媒體人員溝通,同步考慮更多樣化的呈現形式。3)鼓勵用戶生產內容。可以嘗試在一些法治評論、法律隨筆、工作感受等一些不涉及新聞信息的領域,通過多種手段,鼓勵用戶生產內容,并根據不同特點投放到報社的不同平臺上,這樣在豐富內容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用戶粘性。
參考文獻
[1]黃雨水.融媒體環境下電視廣告創新研究[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3):76-77.
[2]柳竹.國內關于“融媒體”的研究綜述[J].傳播與版權,2015(4):112-114.
作者簡介:凌 鋒,中級,研究方向為新媒體、法治傳播、社會綜合治理。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360(2016)04-00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