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宏
(溫州市公安局,浙江溫州 325000)
新形勢下提升交通事故預防工作質效的探索與思考
——以溫州市龍灣區為例
□周振宏
(溫州市公安局,浙江溫州 325000)
溫州市交警支隊三大隊,突出問題導向,銳意開拓進取,主動亮新招,力推“組合拳”,有效破解工程車、外籍貨車、電動自行車等一系列管控難題,探索踐行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之下交通事故“控大壓量”的有益之道。針對當前公安交通管理形勢的嬗變,做好交通事故“控大”工作要以齊抓共管為目標,助推打造大交管格局;以信息科技為先導,強力推動警務實戰化;以機制強警為本位,筑牢前端安全防護網;以鐵軍建設為指向,全面推進隊伍正規化。
公安改革;交通管理;事故預防;龍灣區
近年來,在溫州城市東移的進程中,地處城市沿海的龍灣區呈現出建設開發欣欣向榮的景象。然而,大建設、大開發的背后則是凸顯了“人、車、路”三者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客觀上也加劇了交通風險,給平安創建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在此大環境下,作為龍灣公安交管的主力軍——溫州市交警支隊三大隊,秉持“敢為人先”的溫州精神,內拓外延,聚力破局,面對新形勢下的公安交管工作的新特征、新挑戰,銳意進取,大膽嘗試,積極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交通事故防控模式。
本文試總結該大隊2015年在交通事故預防方面特別是有效破解工程車、外籍大貨車、電動自行車等一系列管控難題的經驗做法和取得的實績,探索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背景之下交通事故“控大壓量”的有益之道,以期為新形勢下推動公安交管縱深發展,實現更大交管效益提供參考。
浙江溫州作為浙南東部沿海大都市,以活躍的商貿經濟聞名于世。隨著城市建設開發的縱深推進,交通出行需求與日俱增,交通事故防控壓力也在高位運行。面對一系列新變化,2015年,溫州市交警支隊三大隊抓住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有利契機,緊扣新形勢下公安交管新特征,圍繞“平安清凈交通、助推趕超發展”這一中心,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改革為動力,以“創新舉措、高標定位”為著力點,不斷致力于整合優勢資源、提升交管質效的探索實踐,著力打造交通事故防控工作有效模式。
數據顯示,2015年,溫州市交警支隊三大隊全年查處各類道路交通違法行為40.2萬起,全年人均查處交通違法行為5583起,列全市各交警大隊第一。轄區全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較2014年減少33人,同比下降42.31%,未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交通死亡事故數量創歷史最低值,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偵破率100%。
(一)猛藥治疴,放大號牌增質效。龍灣地處溫州城市邊郊,由于轄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目前,市區建筑工地的廢棄渣土都是運往龍灣甌飛填埋場,因此轄區也成為渣土運輸車隊的必經之路。上述工程車主要在夜間“集結”行駛,噪音擾民嚴重,路口闖紅燈、隨意變更車道、擠逼其他正常行駛的車輛、超速等交通違法現象突出,交通事故多發,同時,因超載引發的“滴、漏、散”現象嚴重,對路面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城市文明形象。據統計,2014年,該大隊轄區發生涉工程車的重大交通事故26起,共造成27人死亡,占轄區當年交通事故總死亡人數的34.62%;因工程車超載、闖紅燈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而引起的市民投訴件達100余件,嚴重影響交通秩序和社會穩定。對此,該大隊主動亮劍,以破解“污損號牌躲避電子監控”這一難題為突破口,創推“重點車輛放大識別號”,號牌具體規格為55×110cm,由附有反光膜的大型鋁合金材質制作而成,強制懸掛于車身后部,切實消除駕駛員僥幸心理,提升了夜間整治效果,有效解決工程車輛監控抓拍不清晰、取證難的“問題”,對工程車超速、超載、闖紅燈等嚴重交通違法行為產生有力震懾,進一步規范了工程車駕駛員的行車行為。目前,市區行經龍灣方向的所有渣土車以及龍灣九家混凝土運輸企業的混凝土車已全部安裝“放大識別號”,并逐步向社會其它工程車(如礦渣、碼頭短駁運輸車)進行推廣,取得了明顯成效。《平安時報·交通周刊》以“車輛識別號放大死亡事故數下降”為題重點報道了該項創新舉措,“人民網·溫州頻道”“新浪網”“騰訊·大浙網”“浙江在線”等國內主流網絡媒體也紛紛轉載。因成效突出,2015年,浙江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領導專程帶隊到三大隊開展重點車輛監管工作調研,并在全省推廣“重點車輛放大識別號”。數據顯示,轄區全年涉工程車交通死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3.53%、16.67%。
(二)借力破局,拓展應用嚴管控。近年來,正值龍灣大建設、大開發,轄區來溫務工人員多,電動自行車作為一種時下熱門的重要代步工具,以其價格合理、靈活便捷等優勢,深受人們的青睞。據統計,活躍于龍灣的電動自行車至少有86000輛,逐漸成為道路交通的生力軍。然而,由于長期以來對電動自行車缺乏行之有效的管控手段,加之電動自行車駕駛人交通安全意識和交通法制意識淡薄,導致電動車走機動車道、闖紅燈、逆向變道、上高架“闖禁”等交通違法現象突出,給道路交通秩序和交通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在此大環境下,2015年,該大隊堅持“向科技要戰斗力”,以科技提效益,拓展物聯網“以卡管車”大數據應用,探索實施“被盜電動自行車巡控攔截法”“交通肇事電動自行車軌跡偵破法”“電動自行車駕駛員定向宣傳法”等,推促數據流與業務流的有機融合,為管控、破案等業務工作提供精準的信息支撐,有效提升了警務實戰化效能。如該大隊通過拓展物聯網“以卡管車”基站點位數據應用,對轄區甌海大道高架等道路安全隱患大、交通違法問題突出路段上的電動自行車進行“點對點”定向宣傳,利用物聯網大數據準確獲取行經特定路段電動自行車車主的手機號碼,并通過移動公司向其推送精心編制的提醒短信,以達到宣傳開路、預防事故的管理成效。2015年,轄區全年涉電動自行車的交通死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5%、20%,涉電動自行車交通肇事逃逸案偵破率100%。
(三)信息采集,摸清底數清源頭。受歷史因素影響,加之轄區萬噸碼頭、圍墾工程運輸車需求量大等原因,導致大量外籍常駐貨車聚集龍灣。這些車輛戶籍化管理不在本地,車管部門的管理不到位,基本上處于失管狀態。一些長期未年檢的病車無視交通安全直接上路營運,甚至還出現一些外籍駕駛員未辦理年檢手續直接蓋章,偽造年審簽章等現象,導致了交通安全隱患層出不窮。據統計,2013年,該大隊轄區涉外籍車輛交通死亡事故20起,占當年交通死亡事故總起數35.09%;2014年,轄區涉外籍車輛交通死亡事故20起,占當年交通死亡事故總起數27.03%。同時,由于外籍車輛特別是外籍大貨車的車況不容樂觀、駕駛員文明駕駛意識差、保險金額不足、交通事故多發,導致事故處理難度較大,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多。為破解外籍常駐大貨車失管和事故多發難題,該大隊建立外籍常駐車輛長效監管機制。2015年,該大隊參照戶籍化管理與重點車輛管理模式,創推“外籍常駐車輛信息登記”新機制,強化信息采集,實行跟蹤管理,強勢推進基礎信息登記、車輛自編號噴涂等工作,并建立“人、車關聯”數據庫和車主短信數據庫,全面掌控外籍常駐貨車及駕駛員信息,有效摸清了轄區外籍常駐車輛的“底牌”,進一步擠壓非法大貨車在轄區的“生存空間”。自推行“外籍常駐車輛信息登記管理”以來,轄區涉外籍貨車的交通事故總起數和死亡人數呈現雙降態勢。數據顯示,2015年,轄區全年涉外籍大貨車交通死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23.81%、19.05%。
(四)變革勤務,組建分隊強巡控。作為溫州市區唯一高架路的甌海大道,橫亙市區東西,素有“交通大動脈”之稱,近年來,伴隨溫州城市東移步伐的加速推進,加之市區機動車保有量的持續增長,甌海大道的交通流量日趨飽和,即便是輕微交通事故,如不及時處置,也可能引發大面積的“腸梗阻”現象,同時,交通流量的增長也為行人闖禁、非機動車駛入高架等各類交通違法亂象提供了滋生土壤。對此,該大隊改變以往“守株待兔”式的巡邏管控模式,抽調精干警力組建一支機動靈活的甌海大道機動巡防隊。以“勤務反應快速、處置工作及時、警情控制平穩”為目標,強力推行“午間+夜間”全天候輪流巡控勤務制度,每日安排巡邏組在轄區甌海大道東段及周邊交通主干道開展高密度、網格化的巡邏管控。通過采取巡守結合、動靜結合的聯勤管控模式,實現主干道路面動態管理力量的全覆蓋,重點強化了行人、非機動車上高架、大貨車闖禁、夜間闖紅燈等交通違法行為的查糾力度,筑牢了甌海大道交通安全“防火墻”。統計顯示,轄區甌海大道東段2015年全年的交通死亡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了16.67%、25.00%,行人闖禁上高架等突出違法現象明顯減少,至今未出現一次嚴重交通堵塞情況。
(五)因情施策,變革載體促雙贏。自“駕駛員硬性學習要求”取消后,駕駛員協會基本不組織開展學習,導致現在的駕駛員安全教育嚴重缺乏,部分駕駛員僅駕考時有過相對系統的學習。針對渣土車、混凝土攪拌車等重點車輛的駕駛員的交通安全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轄區的安全工作的質效的情況,該大隊因地制宜,主動融入公安交管的新思維、新理念,在駕駛員安全教育的思路上進行創新、在管理手段上進行傾斜,創推“外來駕駛員之家”宣教平臺。每月組織外來駕駛員定時、定點召開安全教育學習大會,專派路面中隊民警精選交通安全法律知識、典型事故案例、轄區近期事故情況等授課內容,采取輪講方式與駕駛員“面對面”,有效搭建互動溝通的“連心橋”。同時,精心制作參學會員卡,以傾向性管理方式促使參學駕駛員成為知曉交通法規與安全管理的“明白人”“帶頭人”,著力打通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組織開展安全教育學習大會16次,共1200余人參訓。自該措施推行以來,雙贏效果凸顯:一方面,參學的外來駕駛員文明駕駛意識不斷提升,與交警建立“朋友式”的信任感,“老鼠見貓”的躲避現象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通過每月輪換溝通,路面一線民警進一步掌握駕駛員心理,使交通管理更趨人性化,填補了重點車輛戶籍化管理中駕駛員安全教育的空白,也有效解決了社會駕駛員“散戶”安全教育學習難問題。
目前,溫州市正在深入推進“五化戰略”、“六城聯創”,大工程、大項目相繼上馬。據溫州市委十一屆九次全體(擴大)會議報告顯示,2015年上半年集中開工6批“百億項目”,全市重點建設項目投資增長18.1%。隨著金麗溫鐵路擴能改造、市域鐵路S1線、市區“3+1”亮點區塊等重點工程項目的加速推進,以及甌海、龍灣等地區百億重點項目的集中開工,客觀上導致了市區大噸位渣土運輸車等工程運輸車輛大幅增加,與此同時,機動車保有量的迅猛增長,使“人、車、路”三因素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這不僅加劇了交通供需矛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交通安全風險。
一是交通參與者文明意識弱。對一些機動車駕駛人而言,雖經一系列的駕校培訓,但更多的是抱著“應試”目的,文明交通意識依然難以真正在其心間“生根發芽”。同時,自“駕駛員硬性學習要求”取消后,機動車駕駛人的交通安全學習教育缺乏問題漸趨顯露,安全知識的缺少、行車心態的浮躁導致一些駕駛人在實際交通過程中出現夜間闖紅燈、“闖禁”等交通違法行為,“路怒癥”、“開英雄車”現象也時有發生。行人不走斑馬線等“中國式”交通陋習也司空見慣。這深刻地反映出經濟發展與社會文明水平之間的“斷層”現象,在一定歷史階段難以真正消逝。
二是警力短缺后勁不足。交警是城市交通安全管理的主體力量,就該大隊而言,現有在職在編民警63人,僅有3個路面中隊,卻擔負著甌海大道東段13.5公里、機場大道18.4公里、溫州大道4.6公里、永強大道11.7公里以及龍灣區其他道路共計270多公里的交通安全管理任務。大隊警力資源分配與實際管轄范圍比例懸殊,民警的編制數量與交管事業的發展不相適應,交通管理力量明顯偏弱。與此同時,作為基層交警大隊,民警不僅長期超負荷在路面一線開展執勤執法工作,而且還時常遭遇非法侵犯,影響著警務效能的發揮。
三是道路基礎設施薄弱。就該大隊轄區而言,由于城市化起步較晚,轄區路網結構復雜、道路等級差異較大、交通基礎設施滯后。如龍灣區尚未設立道路設施專項資金,轄區270余公里的主、次干道300多個交叉路口僅安裝31個電子警察和35個卡口抓拍系統。目前,轄區缺損交通標志1523個,缺損交通標線57420平方米,待建隔離設施、護欄6528米、警示柱1690根,一系列數字的背后則是當前龍灣交通安全管理的嚴峻形勢。
四是道路新建擴建迅速。近年來,龍灣處于大建設、大開發階段,原有路網結構不斷被“翻新”。同時,為緩解行車難壓力,當地政府對新路建設基本采取“邊建設、邊通車”方式,并沒有按照道路施工“五同步”要求對新路設施進行建設,導致新路在試通行期間的行車安全隱患突出。如新路甌江路在2015年發生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其主因是沿線未設置中心隔離設施、人流集中處未施劃人行橫道線等。
五是交通構成元素復雜。目前,龍灣正處于城市化轉型建設時期,城區公共交通短缺、外來務工人員數量龐大,電動自行車等短途出行工具存量大,行人不走斑馬線等隨意交通違法行為突出。交通元素的復雜性,導致新問題、新狀況不斷地涌現。2015年,轄區涉及二輪(正三輪)摩托車(電動車)交通死亡事故起數占全年所有交通死亡事故起數的47.83%,成為轄區重大交通事故新的“增長點”。
六是工程車輛數量龐大。目前,溫州市區建筑工地的渣土都是運往龍灣甌飛填埋場,混凝土企業也主要集中在龍灣。每天行經轄區的各式工程車中,僅渣土車就多達800輛以上,來回車次高達4000余趟,且集中在夜間執法薄弱時段行駛,超載、擠逼其他正常行駛車輛等交通違法行為多發,事故防控工作依然面臨嚴峻挑戰。
目前,公安交管工作大環境發生很大變化,新的挑戰與壓力倒逼著交管方式的“更新換代”,傳統的“體力型”執勤模式已落伍于交管形勢的發展要求,唯有向“智能型”轉變、向科技要警力、向文化要戰斗力,方可更好地應對新形勢下的交管工作新挑戰。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工作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的民生工程,不僅需要合力共治、依法善治,還應主動融入、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把精細化管理理念貫穿于“控大”工作始終。步入“十三五”新時期,要緊扣汽車時代特征,推促交管工作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公安交警戰斗力生成模式的有效轉變,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效能。
(一)以齊抓共管為目標,助推打造大交管格局。交通事故預防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必須整合社會資源,強化政府主導。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條明文規定:“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交通、建設管理部門依據各自職責,負責有關的道路交通工作。”因此,必須集中政府各相關部門力量,突出政府作為事故預防的責任主體地位。以溫州交警三大隊為例,為打破以往交警單打獨斗的被動局面,大隊以“暢通龍灣”活動為載體,推動龍灣區政府成立道路交通管理委員會常設機構,自上而下構建區政府、部門街道二級“交管委”體系,并確保人員、設施、裝備、職責、經費“五到位”。同時,建立實施聯席會議制度,明確轄區道路規劃建設、設施維護完善等工作的職責分工及推進時限,采取區領導掛牌督戰、區紀委督導問責等措施,推動工作落地。通過不斷完善考核問責機制,真正將“交管委”作為橫向拉緊部門、縱向通達基層的有效抓手,從而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考核推進”的良性工作格局。
(二)以信息科技為先導,強力推動警務實戰化。信息時代的到來,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顛覆了傳統社會生產形態。強大的數據流是信息時代的重要表征。就道路交通事故預防工作而言,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借力科技整合資源,是實現“警力資源無增長改善”的有效舉措。要搭乘大數據應用的“快車”,通過對數據信息的深度挖掘,實現“數據牽引交管”的新變革,更好地打造“智慧交管”,提升工作效能。針對工程車、外籍大貨車、電動自行車管控難題,一方面,要繼續深挖重點車輛“云數據”應用,在鞏固近些年重點車輛管控成效的基礎上,研發運用戶籍化監管軟件,做到信息掌控前置,主動靠前管理;全面升級“放大識別號”,強制工程車安裝側后部防護裝置,利用芯片裝載、GPS跟蹤等手段,強力壓降工程車違法空間;深化拓展物聯網數據應用,形成電動自行車熱點分析、定向宣傳常態機制,將電動自行車管控打造為“控大”新亮點。另一方面,要將“云計算”技術引入公安交管范疇,逐步建成集“指揮調度、動態巡控、信息通暢、研判到位”于一體的大隊一級扁平化指揮調度體系,形成“垂直式”用警、“點對點”調度工作機制,向精確警務要警力,努力將指揮室打造成提升大隊實戰效能的“倍增器”,從而進一步實現基層交警大隊松綁減負、提能增效的目標要求。
(三)以機制強警為本位,筑牢前端安全防護網。一方面,要堅持向勤務要警力,推行“三長制”勤務新模式。將大隊劃分為若干責任區,推選優秀民警擔任責任區警長、路面民警掛牌擔任片長、協警無縫隙巡防擔任路長,并由大隊領導帶頭聯系路面中隊,明確各自“責任田”,著力提高轄區路面見警率和管事率,確保巡到位、管到位,努力向集約型和效益型轉型升級,實現新常態下城市交通事故預防“點、線、面”三位一體綜合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以主動警務理念為引領,推行“動態勤務”,構建“空降式”機動巡防隊。按照“平戰結合、分級訓練、常態長效”的原則,整合資源,前移警力,組建一支快速機動的交通處突“飛虎隊”。優先配置最新警用裝備,利用警用摩托車機動、便捷特性,對交通要道實行“空降式”快速反應,提升警力“效率值”,打造“一站式布警、網格化覆蓋”的警務新格局。
(四)以鐵軍建設為指向,全面推進隊伍正規化。要始終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硬指標”,把規范實戰化訓練作為“助推器”,努力實現“警力資源無增長改善”。一方面,探索試行隊伍管理“三色”預警機制,采取紅黃牌警告舉措,對民警任務完成、勤務落實等情況以積分折算。對積分到警戒線的進行黃牌警告,連續兩次黃牌警告的進行紅牌警告,全年兩次紅牌警告的則年度所有考核排末位。以數據形式直觀呈現問題隱患,倒逼責任上肩,激活隊伍內生力。另一方面,要繼續落實“領導、民警、協警”三級責任捆綁管理、談心談話、輪崗交流等制度,全面推進辦案區“逢進必查”、接處警回訪自查、“六合一”系統時時監查、隊伍管理每月督查、涉案財務系統抽查等“五查”工作機制,杜絕發生塌方式、連鎖式腐敗,形成剛性約束下干事創業的新常態,提升隊伍“精氣神”,進一步打造與經濟社會發展新形勢、平安創建新任務、公安交管新要求相適應的新型交警隊伍。
(責任編輯:常洵)
D631.5
A
1674-3040(2016)05-0104-05
2016-06-19
周振宏,中共浙江省溫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黨委委員、三大隊大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