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明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試問在課堂上如何安放概念教學
張冬明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在小學教學體系中,數學概念作為形成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石,對小學生各種數學能力的形成和數學思維的發展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數學概念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形式以及結構關系的特征概括。而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那么在課堂上結合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實現概念的優化教學,就成為擺在教者面前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牛頓說:“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比魏螖祵W理論知識的得出都是由模糊的猜想到清晰的確立,所以,在概念教學中,讓學生打開猜想之門,是學生碰觸概念時把他引領進佳境的一個古老又行之有效的辦法。這里我以《圓的周長》一課為例加以闡述。
情境導入,激發猜想
龜兔賽跑:第一次龜兔賽跑,小白兔輸了不服氣,于是進行了第二次比賽,這回小白兔畫了兩條比賽路線,小白兔跑圓形路線,烏龜跑正方形路線,結果小白兔贏了,觀眾紛紛表示比賽不公平,你們知道為什么嗎?(正方形和圓形跑道,正方形邊長20米,圓形直徑20米、跑步的速度相同。)
1.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知道什么?當然是兩個圖形的周長。
2.正方形的周長大家都會求,它是由邊長決定的。那么圓的周長呢?你來猜想一下,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
學生由正方形的周長是由邊長決定的,那么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圓的周長和它自身的一部分必然會有聯系,由此想到圓的半徑直徑。從而有了猜測的方向。
所以,在概念提出時,想讓學生大膽猜測,首先應該幫助他確立猜測的方向,不能天馬行空,而應該有所依據。這樣的猜想既有目的又容易接近目標,學生也會感受到猜想的快樂。
概念理解的基礎是經歷它的發生發展過程,所以在概念教學中安排學生入情入境的參與到觀察、操作活動中,并基于此進行對概念的思考和概括,既可以讓學生由內而外的感悟概念,深化概念,對于運用概念、拓展概念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我就以《乘法的意義》這一概念教學為例,具體闡述一下。
1.情境教學,引領求知欲望
春天到了,孩子們都想把春天帶回家。看他們把一些漂亮的花盆擺進上了窗臺,猜猜他們想做什么?對,種花。老師今天給每桌同學都準備了花盆和種子的模型,你們商量一下,想種幾盆就種幾盆。
這一環節以真實的生活情境引入操作,讓學生產生種花的內在需要。
2.動手操作,體悟操作過程
讓學生自己嘗試種花,在種的過程中,感受每個花盆和種子的顆數的關系。
思考:你種幾盆?每盆放幾粒種子?
動手操作作為為目前一線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序的交流是其落到實處的重要保障。所以先思考,再交流,最后再實施操作,能夠更好的實現預設目標。
3.觀察思考,提煉數學算式
你能把你剛才種花的情況,用數學算式表示出來嗎?
1+1+1+1
2+2+2
3+3+3+3……
這一階段把形象的操作過程提升為抽象的數學算式,具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學生一定能夠結合眼前的花盆和種子比較輕松的列出相應的加法算式。操作與列式的結合,使操作又注入了思維的含金量。
4.啟迪發現,概括乘法意義
觀察這些加法算式,你有什么神奇的發現?
每個算式里面的加數都相同,那這樣神奇思維情況我們的祖先想到另一個數學簡便的好辦法。進而引導學生學習乘法的意義。
學生自主發現了相同的加數,感受到算式書寫和讀起來都很麻煩,產生了改變的內需,這時候自然而然的引入乘法,可謂水到渠成。
5.再現操作,深入體會意義
老師投影
(1)每個花盆放3粒種子,種2盆
(2)每個花盆放2粒種子,種3盆
(3)每個花盆放1粒種子,種6盆
(4)每個花盆放4粒種子,種2盆
讓學生試用乘法表示,然后思考第一種和第二種擺法中的2和3各表示什么?
學生在理解的乘法意義的基礎上,強化了概念的表象。
6.深入操作,應用意義解決問題
老師說乘法算式讓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出來。
學生由單純的擺到有目的的擺,突破了概念理解的難點。在往返之間,深刻理解了乘法的意義。由此在操作中,在交流中,在思考中,學生經歷了概念的建設過程,學習的效果不言而喻。
概念學習的最終理想是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概念靈活解決問題。而要達到這一層次,在概念的教學中就需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應用的空間。通過運用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鞏固、加深、豐富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提升對數學概念的運用技能。
個人認為在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主要是通過以下幾點來達到活用概念的目的:一是練習情境的設定既要圍繞既定目標,又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充滿趣味;二是練習要具有發展性,不僅僅著眼于本節的內容,要融會貫通,也要瞻前顧后;三是在練習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拓展知識,深挖知識,一題百變。
對此,我以《體積和容積》一課為例,闡述一下我的思考。
1.一團橡皮泥,小明第一次把它捏成長方體,第二次把它捏成球,捏成的兩個物體哪個體積大?為什么?
橡皮泥是學生們比較喜歡的玩具,以此為題,首先就是讓學生樂于接受;橡皮泥又隨手可得,師生可共同動手實驗,并對橡皮泥任意變形,再次實驗,深化對“形狀改變,體積未變”的認識。
2.用枚數相等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么?

高年級的學生經常使用硬幣,對于熟悉的事物學生更樂于探究,無形中仿佛降低了探究的門檻。由此學生在觀察操作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為體積的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從而實現了知識的延展。
3.用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分別按下面的要求搭一搭。
(1)搭出兩個物體,使它們體積相同。
(2)搭出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體積的2倍。
(3)你來提要求,我來試著搭.
在動手操作中,進一步加強對體積的體驗。領會形狀相異,但體積可能相等,在操作中進行必要的數學思考,增長智慧。
總之,小學生掌握概念的過程,是一個主動而復雜的認知過程,只有為他們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通過直觀可操作的教學,才能逐步由簡到繁,化形象為抽象,實現概念的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