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慶梅
?
中醫特色護理對產后婦女預后的影響
胡慶梅
河南省輝縣市中醫院(輝縣 453600)
摘要:目的探討中醫特色護理對產后婦女預后的影響。方法選取于我院住院分娩的178例產婦為研究對象,根據其分娩順序分成中醫特色護理組(A組89例)和常規護理對照組(B組89例)兩組。B組僅予以常規護理措施,A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中醫特色護理措施。比對兩組產婦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及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評分情況,記錄其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相關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結果A組產婦EPDS及PSQI評分分別為(5.3±1.0)分和(6.2±1.1)分,均顯著低于B組的(10.3±2.1)分和(13.2±3.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顯著低于B組的12.4%(P<0.05);B組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為69.7%,顯著低于A組的88.8%(P<0.05)。結論對產婦予以產后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對降低相關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中醫護理學;產后護理;中醫婦產科護理學
臨床研究表明,女性分娩后易因情緒起伏大、身份轉變等因素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狀態,若未予以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或干預,可能致產后抑郁癥發生[1],嚴重影響母嬰預后質量。部分產婦還可能出現產后關節痛、尿潴留、宮縮痛、乳腺炎等并發癥,不僅增加其痛苦,還影響母乳喂養效果,威脅產婦健康安全。隨著研究的深入,越來越多學者指出早期護理干預能有效預防產后并發癥發生,對提高母嬰預后水平有利。本次研究以此為方向,對178例產婦中的89例予以中醫特色護理方案,獲得理想的臨床干預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4月—2014年2月于我院分娩的178例產婦為研究對象, 根據其分娩順序分成中醫特色護理組(A組89例)和常規護理對照組(B組89例)兩組。A組產婦年齡為22~30歲,平均(27.4±2.0)歲;孕周34~40周,平均(37.9±1.2)周;足月產66例,早產23例;經產產婦30例,初產產婦59例;單胎85例,多胎4例;順產62例,剖宮產27例。B組產婦年齡為21~30歲,平均(27.1±2.2)歲;孕周34~40周,平均(37.8±1.2)周;足月產65例,早產24例;經產產婦29例,初產產婦60例;單胎84例,多胎5例;順產63例,剖宮產26例。兩組產婦在上述一般資料對比上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①于我院住院分娩產婦;②臨床資料完整者;③意識清醒者;④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妊娠期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婦科疾病、心腦血管疾病或惡性腫瘤者;②合并意識障礙、精神疾病、聽力障礙或語言障礙者;③中途轉院或隨訪期失聯者;④護理依從性不足者;⑤未成年或年齡超過35歲者。
1.3方法B組產婦予以體征監測、病歷記錄、醫囑傳達等常規產后護理措施;A組產婦在上述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中醫特色護理措施:①穴位按摩:對存在產后尿潴留征象的產婦予以神闕穴消毒,置配伍藥泥(配伍:茯苓5 g,蔥白適量,搗碎至泥狀待用)[2]于穴位之上,艾灸穴位,待產婦主訴有熱氣入腹后停止;指腹旋轉按壓三陰交、陰陵泉等穴位15~20min,遵循先輕后重的原則,按壓完畢后指導產婦排尿。對存在宮縮痛征象患者予以耳穴壓豆干預,于耳穴敏感點留埋磁珠,每穴按壓60s,以耳廓發熱為準。對存在便秘癥狀的產婦予以指腹旋轉按壓支溝、足三里、大橫、中脘、長強、大腸腧、天樞等穴位,每次15~20 min, 遵循先輕后重的原則。對存在乳腺炎征象的產婦予以指腹依次按壓少澤、膻中、乳根、膺窗方案,每穴按摩3 min,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對存在關節痛征象產婦予以指腹點揉風池穴(雙側)、風府穴緩解頸部疼痛,指腹旋轉按壓阿是穴緩解肩部疼痛方案,每穴按壓10 min,以局部出現脹痛感為宜。②情志護理:對存在不良情緒產婦予以情志護理措施,通過專業細心的產后知識講解、典型案例分析、開展產婦座談會等方式,消除產婦對產后并發癥及預后效果的疑慮,幫助其減輕思想負擔;必要時可予以音樂舒緩法、注意力轉移法等消除其緊張、焦慮情緒,促進母嬰預后提升;需叮囑產婦家屬予以其貼心的護理,營造和諧美滿的家庭氛圍,增強產婦產后恢復信心;③膳食調節:注意產婦產后的營養需求,根據其基本情況擬定個性化產后食譜,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增加蔬果等富含維生素與膳食纖維食材的攝入量,全面改善產婦產后營養狀態,確保母嬰的營養需求。
1.4評估標準
1.4.1EPDS評估標準[3]量表于產后6周進行,包括10項測評項目,均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法評估,總計30分,積分≥13分可診斷為產后抑郁癥。
1.4.2PSQI評估標準[4]量表由19個自評和5個他評條目構成,均采用0~3分的4級評分法評估,總計21分,得分越高則睡眠質量越差。
1.4.3觀察指標觀察比對兩組產婦EPDS及PSQI評分情況,記錄其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相關產后并發癥發生率差異。
1.5統計學方法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產后抑郁及睡眠質量評分結果對比分析A組產婦EPDS及PSQI評分分別為(5.3±1.0)分和(6.2±1.1)分,均顯著低于B組的(10.3±2.1)分和(13.2±3.2)分,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1。


組別例數EPDSPSQIA組895.3±1.06.2±1.1B組8910.3±2.113.2±3.2t—20.28019.516P—0.0000.000
2.2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分析A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為2.2%,顯著低于B組的12.4%,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B組產婦母乳喂養成功率為69.7%,顯著低于A組的88.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表2。

表2 母乳喂養成功率及產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例,%)
臨床研究證實,積極有效的產后護理干預對改善母嬰預后質量、提高母乳喂養成功率、降低相關產后并發癥發生風險等具有積極影響。本次研究為探討中醫特色護理對改善產后婦女預后質量的臨床應用價值,選取178例產婦為研究對象,發現在常規護理干預下予以中醫特色護理措施的A組產婦綜合預后水平顯著高于常規護理B組,同等[5,6]報告結論基本一致。說明中醫特色護理能通過穴位按摩、艾灸、情志護理及膳食調節等中醫特色護理項目全面提升產婦產后營養狀態,改善其不良情緒,促進宮縮痛、尿潴留、便秘等常見產后并發癥緩解,以此提高母嬰預后水平、改善其健康狀態。董曉江等[7]研究者也在報告中得到類似結論,其還認為,中醫護理措施中多項護理手法干預效果具有多元性,如對宮縮痛產婦予以耳穴壓豆方案,不僅能有效緩解宮縮痛癥狀,還利于促進產婦早泌乳[8],增強母乳喂養成功率,對加強新生兒免疫力具有積極影響。本研究也發現,穴位按摩在多種產后并發癥的臨床護理中均具有理想的應用價值,指腹按壓神闕穴能改善產婦血虛津虧、腸燥失調癥狀,對促進排泄、通氣等有利[9];按壓少澤、膻中、乳根、膺窗等穴位則能起到通利乳絡、寬胸理氣、清熱瀉火、散結解郁之功[10],利于消除乳腺炎癥,促進產后泌乳;揉壓風池穴、風府穴及阿是穴則可顯著緩解產婦因喂奶、勞累產生的產后關節疼痛癥狀,對提高產婦產后舒適度有利。
綜上所述,對產婦予以產后中醫特色護理干預措施,可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提高睡眠質量,對降低相關產后并發癥發生率、提升母乳喂養成功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楊懷潔(綜述),楊成良(審校).產后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現代婦產科進展,2015,23(1):72-74,77.
[2]潘國英.中醫護理在產后急性尿潴留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9):1545-1546.
[3]張慧琳,李樂之.三種國外產后抑郁量表應用的比較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2):186-188.
[4]金玉微,全小珍,胡曉秋,等.護理干預對初產婦產后心理狀態和睡眠質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1,18(3):413-415.
[5]宋肄劼.產后缺乳的辨證施護[J].光明中醫,2012,27(8):1645-1646.
[6]高雪松.產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國醫藥導報,2010,07(19):151-152.
[7]董曉江,呂巧蕓.產后宮縮痛的中醫護理干預[J].護理研究,2014,28(9):1109-1110.
[8]趙曙光,楊紅娟,周麗婭,等.耳穴壓豆對促進產婦早泌乳的效果觀察[J].光明中醫,2012,27(3):530-531.
[9]萬新先,崔守欣,于曉麗,等.神闕穴貼敷在剖宮產術后促進肛門排氣的應用[J].光明中醫,2012,27(11):2270-2271.
[10]段鳳儀,郭躍.中醫循證護理在產后泌乳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8):569.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11.063
文章編號:1003-8914(2016)-11-1654-03
收稿日期:(本文校對:李庭喜2015-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