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松 曹宇
摘 要 一個地區的經濟狀況與產業結構密不可分,產業結構的提升對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非凡。本文采用靜態分析方法和實證分析方法,對云南省2000~2014年的統計數據進行研究,側重研究云南省的產業結構演進及其現狀,進一步探討了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的布局分布不平衡、發展速度緩慢、層次水平低和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提出了促進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轉型的建議,以期對云南省的傳統產業結構向新型現代化產業結構轉變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靜態分析 動態分析 產業結構優化
一、研究的理論依據和意義
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對提高經濟水平有重大影響,先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經濟學家們把經濟增長理解為產業結構的全面轉變,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產業結構引起了大量經濟學家的重視和研究,總結出了許多產業結構推進理論。比如說,“配第的克拉克定理;庫茲涅次的人均收入影響論;劉易斯的經濟增長理論;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以及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錢納里的工業化階段理論;霍夫曼工業化經驗法則等等。”在國內,許多經濟學家根據我國的具體發展狀況,進行實證分析和經驗總結,提出了許多產業結構理論。產業結構理論是由楊治最先引入我國的,之后,我國的許多學者專家針對產業結構的優化對經濟的影響展開了大量的實證研究,比如,周振華從不同的方向揭示了產業結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的變化過程,產業結構的演進是與時俱進不斷變化的;李悅針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國情提出了產業結構優化的方向。在國內外的經濟學家不斷堅持和努力下,我國產業結構理論不斷發展和完善,對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非凡,對云南省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具有極大的借鑒作用。
二、云南省的產業現狀
(一)橫向靜態比較分析
2014年云南省省內生產總值是12814.59億元,位于全國第23位,與上年同比增長了8.1%,總體呈增長態勢,與其他省相比相對落后。其中,第一產業的省內生產總值是1991.17億元,云南省在全國31個省份中按產值從高到低排名中是第14位,其第一產業占比較大。云南省第一產業的增長速度為6.2%,與其他31個省相比,增長速度僅次于貴州省,說明云南省第一產業占主導地位且正以較快速度發展。云南省是一個農業大省。
云南省第二產業省內生產總值是5281.82億元,在各省中排名第23位,第二產業占比相對第一產業較低,其增長速度為9.1%,由高到低排名在21位,與其他省相比,第二產業的增速也較慢。因此,云南的第二產業占比仍然比較低,增長速度有待提高。
第三產業生產總值是5541.6億元,相對于全國的其他多數省來說,第三產業占比相對比較低,增長速度為7.4%,在各省由高到低排名倒數第6名。顯而易見,云南省的第三產業占比較低,且增長速度較慢。
(二)縱向靜態比較分析
2014年全省的省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高于全國0.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同比增加了1991.17億元,增速為6.2%;第二產業同比增加了5281.82億元,增速為9.1%,第三產業同比增加了5541.6億元,增速為7.4%。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6.2︰42.0︰41.8調整為15.5︰41.2︰43.3。云南省的人均GDP達27264元,同比去年增加了7.5%。云南省的經濟總量由2009年的6169.75億元增加到2014年的12814.59億元,擴大了大概兩倍,較快的增速使得云南省近年來生產總值持續增加。
2009~2014年,云南省增長速度經歷了3次較大的變化,2009~2010年發展比較平穩,2010~2011年增長迅速得到了提升,但是,2011~2014年增長速度卻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尤其是2013~2014年下降幅度特別大。
近5年來,云南省第一產業的占比不斷下降,下降了3.57%,第二產業的增加值在全省比較穩定,在41%~42%之間上下起伏,變化穩定,呈穩增狀態,第三產業比重則明顯上升,提高了3.54%,云南省的產業結構越來越符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三、云南省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一)產業結構發展速度慢
1978年云南省的產業結構進行了第一次升級,由“一、二、三”型轉為“二、一、三”型,而全國則早在1958年進行了第一次升級,云南省較全國慢29年;1992年云南省進行了第二次產業結構升級,由“二、一、三”型轉為“二、三、一”型,而全國在1986年進行了第二次升級,云南省較全國慢了6年。顯然,云南省產業結構的進程遠遠落后于全國進程。就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而言,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對提高經濟水平有重大影響,先進、合理的產業結構對一個地區的經濟水平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速度也可以通過經濟的發展程度來評判。2014年,云南省人口是全國的3.4%,但其所創造的生產總值僅占全國的2.0%,經濟發展程度較低,產業結構發展速度呈較慢趨勢。
(二)產業結構調整層次低
與整個國家對比,云南產業結構層次分布低。一方面,三次產業結構層次分布不合理。云南省第一產業占比高出全國近5.5個百分比,第二產業占比低于全國近2個百分比,第三產業占比低于全國近5個百分比。與西部12省相比,云南省一、二、三產業比重分別為3.4%、1.9%、1.8%,按降序排名分別為12省中的第3、6、6名。因此,該省第一產業占比較大,第二產業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第三產業相對西部12省稍有優勢,但與東部地區差距仍然較大。
另一方面,該省產業結構較為簡單。第一產業主要為傳統的種植業,2009年農業占比49.9%,2014年占比55.3%,呈上升趨勢;2009年林業占比11.5%,2014年占比9.2%,呈下降趨勢;漁業則基本保持在2.4%左右。可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速度極其緩慢。第二產業主要以資源型、原料型的工業為主,近年來,云南工業發展比較快,但集中于粗放型的發展方式,輕重工業不合理,煙草制品業在輕工業中仍然占主導。第三產業仍是較為傳統的方式,而信息、咨詢等新型的現代化服務業發展空間較大。
(三)產業空間分布不均衡
云南省的產業結構的空間布局嚴重不均衡。全省經濟發展中昆明、曲靖、玉溪三市占主導地位,貢獻率較大。2014年,三省的省內生產總值占全省的51%,其中昆明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9%,而昭通、文山、保山、臨滄、普洱、西雙版納、麗江、德宏、迪慶、怒江10個市的生產總值占全省30%,一個昆明市產值比重等同于10個市,云南省產業空間布局呈現出極大的不平衡趨勢。
(四)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
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水平和技術水平,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推動力,只有具備較高的創新水平,產業才能提高優化效率。云南省2014年的科研創新經費支出近87億元,僅占全省生產總值的0.69%,云南省科研投入較低,大部分企業缺乏創新能力,相應的創新體系和機制沒有建立起來,云南省技術創新的道路還比較漫長。
四、云南省產業結構優化方向和建議
(一)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現代化
第一,云南省具有“植物王國”的稱號,應充分利用云南省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根據各地區不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如烤煙、花卉、茶葉、天麻、橡膠等;(下轉第頁)(上接第頁)發揮云南省主導產業的帶頭效用和擴散效用,加大對其的經濟投入,轉變傳統農業的發展方式。第二,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加大對技術知識的投入力度,大力培育新型的農業人才,以適應新型農業化的要求,開展農民專題講座、種植經驗交流會等活動,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第三,增強農民的市場觀念,實施“走出去”戰略,將旅游業與農業結合起來,發展生態旅游農業。
(二)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第一,政府應該加大對創新的投入和支持,重視創新的作用,鼓勵企業積極主動地進行產品的創新,提升產品的性能,降低生產成本,促進效率的提高,轉變生產方式,推進工業升級和轉型。第二,改造和升級傳統產業,逐步向新型工業化轉變,加大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投入力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第三,促進輕重工業結構的合理化,著重發展特色產業,注重生態循環,促進工業的集約化、集群化發展,形成并延長相應的產業鏈,使重化工業由低成本轉向高附加值產業。第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促進產品質量的提升,產品加工致力于精細化、成品化方向。
(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第一,加大對現代服務業的支持和轉型,發展現代物流、信息等新興服務業,逐步轉變傳統服務業方式,推進新型現代服務業發展。第二,旅游業是云南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旅游業,發揮主導產業的示范效用和帶頭作用,發揮主導產業的擴散效用,推進旅游的國際化,利用云南的地理優勢,把云南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的旅游強省,對旅游區進行保護,建設生態旅游。第三,推進云南省的城鎮化進程,用城鎮化發展,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城鎮居民尤其是農村居民對服務業的消費需求,提高服務業的市場化水平。第四,加大對第三產業的人才教育和創新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力度,培育專業人才,提高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為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李悅.產業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3]蘇東水.產業經濟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金華,等.中國產業結構:結構、增長及效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5]任佳,等.橋頭堡建設中的云南產業結構調整及發展[M].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http://www.stats.gov.cn/[DB/OL].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