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翠梅
摘 要 企業生產經營的目標是盈利,利潤是企業能否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的基礎,而企業利潤的大小直接受到企業預期壽命的影響。調查研究表明,平均壽命短、利潤低是制約我國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有的企業不顧自身的健康發展,為某一時之利而損害企業壽命。本文通過對企業壽命和效益的現狀進行分析,探索提高企業效益并延長企業壽命對策,使企業在追求最大利潤的同時關注延長企業壽命。
關鍵詞 生存發展 提高效益 增加利潤 延長壽命
企業壽命是指企業從初期創建、發展壯大到衰退死亡所經歷的全部時間。企業存在的價值是由其壽命的長短和利潤的大小決定的。企業就像一個人一樣,如果他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而長年累月拼命奮斗,雖取得一點業績,往往是未老先衰,或英年早逝。對企業來講也是同樣的道理,現在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隨時都有沉沒的風險,如果企業為謀近期利潤最大化而不顧其壽命,企業必將很快夭折。我國企業的數量雖多,但企業壽命普遍很短,能夠做大做強的更是鳳毛麟角。例如,山東省
2013年末共有企業法人單位614858個,其中停業(歇業)企業有21066個,占所有企業的3.43%,停業(歇業)的從業人數達到19.2萬人;同年企業關閉總數達到7279個,占到了所有企業的1.18%,由此而帶來的失業人數達到了11.2萬人;當年破產企業數為1324個,占所有企業的0.22%,當年破產企業的從業人數為3萬人。企業壽命短的現狀在全國普遍存在,例如,在2014年3月5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北京調查總隊對2572家非公有企業進行的調查數據表明,其平均壽命9.2年,小微企業的平均壽命比大型企業還要低4年以上。2013年國家工商總局研究表明,近5年倒閉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6.09年,有60%的企業壽命在5年以內。
企業壽命長短主要是看企業經濟效益能否支撐企業做強做大,企業所有經濟活動成果的終極指標是經濟效益。利潤永遠是企業追求的核心目標,因為利潤決定了企業的生產規模、技術革新以及是否能承擔更多的社會職責等。例如,山東省2013年末營業的570375個企業法人單位的年營業收入為212538.4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98.66%;當年有21066個企業法人單位停業(歇業),這些企業的年營業收入為642.6億元,只占總營業收入的0.3%;當年關閉的7279個企業法人單位的年營業收入為1572.3億元,只占總營業收入的0.73%;同年1324個破產企業的年營業收入為139億元,占總營業收入的0.06%。
一、企業壽命短、效益低的原因分析
(一)企業延續落后的運作體制,管理能力差
我國的中小型企業其經濟類型以私營企業居多。例如,山東省2013年末內資企業法人單位有602841個,從業人數達到2195萬,其中私營企業數量占的比重為78.8%,達到了474820個,從業人數達到1237.1萬人,占所有企業法人單位的56.4%。從山東省企業法人單位控股情況來看,2013年末的企業法人單位有614858個,私人控股企業數為544077個,占所有法人企業單位的88.5%。再從新興的小微企業情況看,山東省2013年末共有企業法人單位614858個,小型企業為216669個,占全部法人企業總數的比重為35.24%,其從業人數占的比重是42.62%,數量為1015.2萬人;微型企業占全部企業法人總數的比重是60.85%,數量為374132個,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是15.3%,數量為358.1萬人。這些私人企業在初創時期都選擇了家長式管理模式,它的內部結構簡單,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層人員素質低,管理粗糙,缺乏對企業發展戰略的思考,導致持續發展的能力不足,使企業在市場反應上不夠敏捷,無法有效地把握住市場時機,更無法獲得利潤,企業很難得到持續發展。
(二)生產設備落后,產品開發創新能力差
企業在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產品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制約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拓寬市場、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瓶頸。例如,山東省企業中從事第二、三產業的企業大都是小型和微型企業,2013年末達到了29.1萬個,在全部企業法人單位中占的比重高達95.8%,其中,批發行業占比重為24.7%,達到了15.2萬個,零售業占比重為12.5%,達到了7.7萬個。這些企業生產設備落后,科技人員短缺,產品技術革新較慢,信息獲取也相對滯后,產品技術含量低,企業研發能力差,生產模式的落后使企業與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高科技的產品無緣,這就直接造成了產品市場競爭力差,老產品滯銷,新產品生產不出來,沒有利潤,企業倒閉。
(三)沒有長遠規劃,急功近利
一些中小企業由于企業主本身素質與認識的局限,在企業運營時考慮更多的是企業的短期利益最大化或是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考慮企業發展的長遠規劃,機器高速運轉,快速獲得利潤,沒有提出折舊,生產設備無錢更新換代;追求近期銷售利潤,一味超額投放廣告;甚至在產品質量上以次充好,騙取短期利潤,損壞企業信譽和形象等,這直接導致企業無法可持續發展,縮短了企業壽命。例如,2013年末山東省共有企業法人單位數為614858個,1949年以前開業、開業年數為65年以上的企業數為168個,只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0.03%;1950年到1977年開業,開業年數為36年至64年的企業數為2276個,只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的0.37%;1978后到1991年開業,開業年數為23年至36年企業數為8498個,只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1.38%;1992年到1995年開業,開業年數為19年至22年的企業數為10949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數的1.78%;2003年開業數為23943個,2004年為23563個,2004年比2003年減少了380個,環比遞減速度為1.6%;2006年開業數為33055個,2007年開業數為31685個,2007年比2006年減少了1370個,環比遞減速度為4.1%。從2010年至2013年開業企業數(即開業年限短)明顯增加,2010年開業企業數為64195,開業年限為4年,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10.4%;2011年開業企業數為70641個,開業年限為3年,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的11.5%;2012年開業年限為2年的企業數達到了72559個,占所有企業法人總數的比重是11.8%;2013年開業年限為1年的企業數達到了84795個,占所有企業法人總數的比重是13.8%。
(四)盲目決策,風險經營
企業發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但企業在發展成長期卻淡化了風險意識,特別是許多企業還未建立財務風險預測、預警、防范和控制系統,一味地追求經營多元化,在籌資、生產、分配等方面都存在風險隱患。例如,山東省2013年末小微企業法人單位為590801個,按其資產總額分組的情況來看,資產總額在5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為130794個,占所有小微企業數的22.1%,其營業收入為2127.3億元,實收資本為362.8億元,實收資本占營業收入的17.1%;有205708個小微企業的總資產在100萬~500萬元,占全部小微企業的34.8%,這些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12118.5億元,實收資本總數是2460.9億元,實收資本占營業收入的比重為20.3%;資產總額在5000萬元至1億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為11969個,只占所有小微企業數的2%,這些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是12990.8億元,實收資本總數是2322.8億元,實收資本占營業收入的17.9%;資產總額在1億元以上的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為9630個,只占所有小微企業數的1.6%,這些企業的營業收入總額為21585.3億元,實收資本是8182億元,實收資本占營業收入的38%。
(五)企業融資困難,資金短缺
隨著企業發展規模的擴大,固定資產投資建設進度較快,企業需要大量的生產流動資金,雖然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政策加以扶持,但資金短缺仍然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例如,在山東省2013年末590801個小微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數是216669個,占所有企業法人單位的比重是35.24%,資產總計是54670.3億元,占所有企業法人單位總資產的比重是28.6%,實收資本為14020.2億元,占所有實收資本的39%,占資產總數的25.6%;微型企業374132個,占全部企業法人單位總數的60.85%,資產總額達到31181.6億元,占所有企業總資產的16.3%,實收資本是7724.7億元,占全部實收資本的21.5%,占資產總額的24.8%。
資金短缺仍然是小微企業的突出問題。例如,山東省2013年末停業(歇業)的21066個企業法人單位的資產總計為1779.4億元,實收資本占總資產的34.9%;同年關閉企業7279個,資產總計為818.5億元,只有全部企業總資產的0.4%;同年破產企業1324個,資產總計105.2億元,只有所有企業總資產的0.1%。調查表明,小微企業在企業發展伊始的融資一般來自內部集資、親戚朋友、非法集資等,這不僅增加了企業的經營風險,也擾亂了正常的金融秩序。
二、提高企業效益,延長企業壽命的對策
(一)打造高執行力的優秀團隊是創造效益的前提,是企業生存之根
“提升執行力”是團隊管理的主要手段。企業領導班子是團隊的核心,管理者合理的分工可以使團隊內各成員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只有團隊所有人員勤奮敬業,忠于企業;紀律嚴明,技能過硬;職責明確,分工協作,并在隊長的帶領下朝著他們的共同效益目標努力奮斗,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
打造高執行力的優秀團隊離不開企業文化。團隊精神是創建企業文化的核心,團隊每位成員對忠誠于企業,在各自的崗位上努力工作,無私奉獻,在實現和滿足各自需求的同時,為企業創造出最大的價值,這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二)規劃企業遠景目標,制定企業發展戰略,是企業長遠發展之計
企業初期要慎重研究企業廠址的選擇、產品的專有技術及工藝技術、企業機構設置、職工來源及培訓、企業建設項目的實施、組織設計等,并制定出長遠的發展戰略。企業在制定企業戰略時要分析自身優勢、劣勢以及外部市場競爭環境的威脅和機會,增強市場競爭的應變能力,提升風險預測能力和控制能力,從而使企業的競爭力更加持久。
(三)提高產品服務質量是創造效益的主要途徑,是企業生存之本
企業的經濟效益取決于產品的質量。產品質量越好,市場主體的認可度就越高,消費者就越滿意,銷售渠道就越寬,企業也隨之盈利。提高產品(服務)質量要從誠信做起,企業只有為顧客著想,恪守職業道德,將誠信的根基打牢,盈利自然水到渠成。縱觀企業的發展史,許多企業依靠誠信創造了奇跡,鑄就了企業的輝煌。只有將誠信融入企業的血液當中,企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下去。
(四)研究產品市場壽命周期,不斷創新產品,方能基業長青
企業的最終目標是盈利,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推銷不出去,就沒有效益,企業必將倒閉。企業管理者只有不斷研究企業產品的生命周期,抓住市場機會,才能獲得利潤。產品是否具有較強的競爭力是企業能否長期生存下去的生命線,因此,企業的產品創新能力在企業的發展戰略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企業需要抓住科技飛速發展的機遇,積極采用高新技術,不斷研發新產品,組織員工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企業只有不斷地改造老產品,開發新產品,尋找市場先機,贏得市場,才能為企業發展注入活力。
(五)強化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建立健全財務風險機制
企業處在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漩渦中,如果沒有良好的財務風險防范意識,就有可能因為企業的財務決策失誤而付出沉痛代價。企業在做財務規劃時,應避開投資風險大、見效慢、收益低的項目。企業發展初期不能盲目地投資擴大規模,大多企業倒閉是因為負債累累。因此,企業要時刻清楚明確自身的償債能力,提高資金利用率,防微杜漸,避免發生經營風險。
建立合理的企業財務管理機制是防范財務風險的有效手段。企業內部要強化財務風險防范意識,遵循市場規律,不能因小失大,圖一時之利而給企業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要增強企業財務決策能力,在采取行動之前,應當權衡利弊,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影響,并運用科學的決策模型進行定性分析和定量預測,合理調配企業資金,將風險轉化成效益,最終使企業迅速發展壯大。
(六)處理好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企業利益與員工利益的關系
企業決策者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產品粗制濫造不求質量,失去了顧客;機器高速運轉不提折舊,無錢擴大再生產;企業貸款過分地擴張,負債累累,企業必將快速倒閉。只有制定長遠目標,并為其努力奮斗,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企業管理者既要考慮企業利益,又要考慮員工的切身利益,最大限度地實現員工利益與企業利益的同步。企業員工必須始終將個體需求同國家和企業的命運結合起來,企業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打造員工共同的企業理念,用正確的理念塑造人,用公正的激勵制度保證員工利益得到實現,化解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利益沖突,才能保萬年基業長青。
(作者單位為山東商務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山東省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