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婧
摘 要 社交網絡源自英文SNS的翻譯,中文直譯為社會性網絡服務或社會化網絡服務。早期的網絡社交通常是以電子郵件作為起點,但早期的E-mail僅僅是解決遠程的郵件傳輸的問題。常見的社交網絡,都是從較簡單的起點發展起來的。因此,從事社交網絡方面的公司,初始定位是引爆性開端。這時候,需要借助社交網絡的分析工具和系統框架來驗證我們的想法,是否可以成為合理實用的網站定位,并擴大社交網絡的范圍。
關鍵詞 社交網絡 關系分析工具 信息分析工具
首先,我們應該建立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明確這個框架很重要,我們要有意識地形成社交網絡關系與信息的布局,其中,關系是根本,它對信息發展有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只有通過系統的視角才能更清晰地掌握社交網絡的整體脈絡,了解在不同的關系框架下,不同的信息是如何傳播與反饋的,并且通過關系與信息工具來分析社交網絡的整體布局構造。其次,從關系的角度來看,在社交網絡中,人們對關系的需求,主要表現在建立和維護這兩個方面,通過劃分關系強度來了解不同網站之間的關系;從信息的角度來看,信息傳播方式通過關系框架的建立而確定,在某些方面,關系框架不僅決定信息的流向,還在某些方面決定信息的開放度以及內容分類等。
一、三個關系分析工具
“三個關系分析工具”指的是社交網絡“關系強度”“關系需求”“關系模式”的比較分析工具。
(一)“關系強度”分析工具
關系強度,簡單來說被劃分為強、中、弱,強度是不斷變化的。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作為社交網站的基礎,關系強度往往影響各大社交網絡的建立與發展。一般來說,關系強度較弱指偏虛擬化,關系強度較強指偏現實化。以信息流為主體的社交網絡,關系強度較弱。第一,以新浪微博為例,在使用期間,用戶可以彼此互相關注,因此這種關系是偏弱的,但與此同時,也有一定比例的強關系存在,在發展初期,關系強度較強的關系不會超過較弱的關系。第二,以Facebook為例,Facebook使用期間,以同學、朋友等現實關系為主,因此是強關系為主的關系強度。第三,以微信、騰訊QQ為例,主要是以“朋友圈”來區分關系,譬如騰訊QQ系統會向客戶推薦適合客戶圈子的群或公眾號,由此可見這是強關系與弱關系并存的,用戶把不同類別的關系放在不同的朋友圈中去管理。第四,不同的社交網絡,其內部的關系強度,是有所差別且具有自己的偏重點的。因此在初始階段便應該確定好相應的關系強度,并在以后的發展中隨環境趨勢逐步改變側重點。
(二)“關系需求”分析工具
關系需求即分析網絡用戶需要什么,需求分析的任務是解決用戶“做什么”的問題,了解用戶需要什么并準確地表達出來作出分析,得出結論。由于關系需求面對大眾客戶,因此分析時也具有一定的困難,與關系強度分析工具相同,不同的社交網絡有著不同的需求,每個社交網絡的側重點也不同。第一,以新浪微博為例,因為只需要單向關注便可以建立新關系,所以新浪微博有著較低的門檻,容易發展新關系,滿足眾多網絡使用者的需求。第二,以微信為例,微信與新浪微博相比,側重點大大不同,微信在建立新關系之前需要雙方確認,其側重點是維護舊關系。
(三)“關系模式”分析工具
關系模型目前存在三種方式,分別為雙向對等模式、單向請求模式、單向指定模式。第一,以新浪微博為例,采用的是單向請求的模式,無需征求對方意見,都可以關注對方的動態,接受對方的私信。新浪微博的社交網絡模式與國外的Twitter發明的follow功能相似,主要側重點在于發展新關系。第二,以微信為例,其采用的模式為雙向對等模式,即在確立關系之前,需要雙方確認。不過在互聯網時代下,微信所涉及的模式不僅僅是雙向對等模式,它還包括國外path的單向指定模式,例如只有在關注公眾號的情況下,才可以收到其推送的單方面的消息。使用者也可以訂閱和分享自己喜歡的消息,這一點又恰恰融合了新浪微博的單向請求模式。
二、三個信息分析工具
“三個信息分析工具”指的是“信息發放度”“信息流向”“信息分類”的分析工具。
(一)“信息發放度”分析工具
由于每個社交網絡的關系維度不同,各個社交平臺的信息流向也不同,信息發放度自然有所側重。以微信、新浪微博作比較,微信在網絡結構上,實際上與騰訊QQ是大致相似的,二者與新浪微博對比,微信的信息開放度低,更多是以一對一的隱私對話模式為基礎的,而新浪微博作為開放的個人媒體信息平臺,其與生俱來的開放性讓其信息流動速度更快,系統自凈能力更強,信息開放度自然要高很多。從關系維度上來說,新浪微博強調信息但不過分強調關系;而微信中,信息則更多是在意關系焦點的。因此,信息發放度受關系框架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信息開放度的設定,一般是居于網絡用戶需要基礎。
(二)“信息流向分析工具”
一般的社交網絡流程,追隨者通過互粉、互圈、互指與被追隨者建立新關系,來接收被追隨者發布的信息。信息流向關系到發布或接收信息的范圍、信息傳播效率以及社交關系的發展與穩固,因此“信息流向”分析工具是一個很重要的分析工具。依舊將微信與新浪微博作對比,新浪微博的傳播效率明顯高于微信,其社交范圍也廣于微信,由于微信的單向請求的關系模式,其發布與接收的信息路徑收緊,信息流相對來說比較單一,傳播效率自然不及新浪微博。與“信息開放度”分析工具有相同之處,二者與關系分析工具具有緊密聯系,信息流需謹慎規定,才能與關系框架保持和諧。
(三)“信息分類”分析工具
信息分類分析,相比前兩種信息分析工具,更為簡潔,步驟更加易懂。一般分為原創圖片、采集圖片、線下消費分享、線上服裝搭配分享等多個方面;而分類模式最常見的有直接法、職能法、網絡法等。當然,不同的分析角度與關系框架會產生不同的分析類別。信息分類,也可作為信息垂直發展的問題來看待。第一,微信和新浪微博從基本角度觀察,都是屬于圖片型社交網絡,二者均創建相冊供用戶分享圖片信息,但新浪微博在2015年開通的live photo更勝一籌,支持動態圖片,音形合為一體,能夠傳遞更多的信息。因為新浪微博的開放性,其在信息分類的過程中,新浪微博的角色、對象分類模式具有統一的趨勢。第二,微信的信息分類更多地體現在公眾號的推送機制上,公眾號會對收集到的信息整理發布,用戶也可以針對不同內容關注不同的公眾號來實現信息的分類。
三、綜合分析比較
在新興的社會化媒體發展中,典型產物即是新浪微博與微信。雖然微信的誕生要晚于新浪微博,但是其影響力卻不比新浪微博低,甚至在某些方面還會超過微博,這恰恰體現了社交網絡的流動性和發展性。
首先,新浪微博具有大眾性,如同一張巨大的廣告牌,將信息展示在公眾的眼前,有利于公眾話題的傳播;而微信,更傾向于一對一的私密談話,上文中也一直有提,這一點與新浪微博的“廣播式”截然不同,采用的是非公共機制,這樣,信息的范圍大大縮小了,但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部分用戶的隱私。因此兩者有弊有利。
其次,如今社交網絡的漸變,借助社交網絡來展開網絡營銷的這種模式已經嶄露頭角。雖然新浪微博與微信在營銷內容上交叉,但是細分開來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從信息角度來看,微博對傳播信息的作用明顯高于微信,因為微博作為公眾話題區,傳播效率高,很容易通過一個公開信息來定位一個用戶。從關系角度來看,微信處于優勢,微信由于更加私人化,其關系維持和溝通能力明顯強于新浪微博,微信的移動性和及時性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四、結語
從電子郵件的起點開始,社交網絡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逐步壯大,國內的社交網絡在學習國外的經營模式之外,在符合本國國情的前提下探索出適合自己的道路。從一開始最基本的交友模式,漸漸演變成娛樂化模式,網絡用戶之間的關系不再拘泥于維護舊關系的程度上,而是擴大現實范圍,將網絡的虛擬性與社會的現實性完美結合,更加注重建立新關系的關系維度上。創造出更多的多媒體空間,引爆用戶,吸引注意力,讓關系和信息這兩個層次互相影響,互相碰撞,摩擦出更勁爆的火花。也由此可見,關系與信息之間是密不可分的。除以上分析工具之外,研究社交網絡的方法還有很多,也出現更多該方面的學術性研究。從2005年至今,我國的分析社交網絡從不夠系統、力度小、研究方向分散到現階段的擁有系統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并有相關權威的行業研究,比如行業深度訪談、桌面訪談等。
(作者單位為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參考文獻
[1]王亮. SNS社交網絡發展現狀及其趨勢[J].現代電信科技,2009(6).
[2]林茂申.微信公眾平臺的傳播機制及治理探究——基于微信與微博的比較分析[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4(11).
[3]中國互聯網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網絡中心(CNNIC),2009.
[4]王彥紅.關于微博的批判性思考[J].東南傳播,2010(12).
[5]葛文君,李丹丹.微博與傳統博客的比較[J].青年記者,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