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帆
摘 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進一步拉大,發展中國家經濟取得了一定的增長,但貧困問題仍是制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消除貧困仍是發展中國家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 發展中國家 貧困 消除貧困 經濟增長 經濟發展
一、發展中國家的含義
發展中國家(Deveioping Countries)是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的,是指二戰之后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控制而獲得政治獨立的所有新興的國家。
二、發展中國家貧困的表現
雖然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存在各種差異,但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貧困問題,因此發展中國家有以下相同的貧困表現。
(一)生活水平較低
發展中國家貧困主要表現為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平低下,主要體現在居民的收入水平低、社會不公平現象嚴重貧富差距大、教育衛生等條件落后、貧困人口多范圍廣。
(二)高失業率、低就業率
發展中國家具有大量廉價的勞動力,但是真正利用起來的卻不多,高失業率、低失業率導致國家的勞動力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也導致大量居民收入水平低,貧困狀況嚴重。
(三)經濟結構落后
發展中國家經濟結構存在嚴重缺陷,主要以第一產業為主,發展中國家有一半以上的人數從事農業生產且生產效率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勞動力低下。
三、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
了解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首先要明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這兩個概念,經濟發展不僅包含經濟總量的增長,還包含了滿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提高人類尊嚴、擴大選擇自由等在內的提高國民幸福感的內容,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就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雖然發展中國家經濟在總體上取得了發展,但是由于貧富差距過大、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所以廣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沒有提高,很多仍存在貧困現象,也就是說經濟增長并不意味著經濟的發展。下面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
(一)資本形成不足
納克斯在1953年提出了“貧困惡性循環理論”,該理論從資本形成的角度分析了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導致人民收入水平低,低收入必然導致低儲蓄率,而低儲蓄率又造成了國家資本形成的不足,從而沒有足夠的資本支持國家進行經濟發展,生產難以擴大規模,生產效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又造成了低收入,從而使發展中國家陷入了貧苦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低收入導致國民消費不足,消費不足導致投資積極性較低,低投資率影響了國家經濟規模的擴大、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又陷入貧困的惡性循環。
(二)技術落后
發展中國家片面地致力于資本存量的增長而忽視技術的進步,很多發展中國家形成了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技術的缺失導致經濟的低效率運行只能依靠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量來維持,從而導致了資本利用效率的低下經濟發展緩慢,由此可見技術的落后也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且勞動力水平普遍較低
二戰之后醫療技術水平的發展導致人口死亡率普遍下降,但是由于發展中國家生育觀念并沒有發生變化,導致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出生率扔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使發展中國家人口的增長過快,雖然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國家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但是過快的人口增長影響了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引發了就業問題,制約了經濟的發展,這也是馬爾克斯的“人口陷阱理論”指出的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原因,此外過快的人口增長導致國家教育明顯不足,教育缺失的結果是勞動力水平的普遍低下,舒爾茨在人力資本理論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經濟發展主要取決于勞動力的質量而不是自然資源或資本存量的多寡,勞動力水平的低下制約了生產效率的提高,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所以,勞動力水平的低下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自然資源的逐漸枯竭與嚴重的環境污染
二戰之后廣大發展中國家努力謀求自身經濟的發展,許多發展中國家依托國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這種依賴自然資源消耗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是以資源的巨大消耗、環境的嚴重污染為代價的,發展中國家雖然在短時間內依賴自然資源取得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資源的枯竭,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將陷入困境,這種經濟發展方式不但不能帶領發展中國家拜托貧困,還會給后代的發展埋下隱患,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四、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的措施
(一)大力發展教育
擺脫貧苦要依賴經濟的發展,而經濟發展的根本在于人才,只有大力發展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勞動力水平,為國家發展培養高素質人才,發展教育不僅要加大教育的資金投入,同時還要兼顧教育公平問題、教育與實踐的關系真正培養出為國家經濟發展作貢獻的實干型高素質人才。
(二)加大技術創新
生產率的提高關鍵在于技術的進步,只有技術不斷進步生產率才能不斷提高,從而改變發展中國家高投入低增長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實現經濟的真正發展從而擺脫貧困。所以要開發利用高新技術,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制定合適的人口政策
人口增長率超過經濟增長率不僅制約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還導致了嚴重的失業問題,影響經濟的發展,破壞環境生態平衡,因此制定實施合適的人口政策可以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使教育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從而逐漸將人口增長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高勞動力的質量,促進經濟發展。
(四)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
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依靠資源的高度消耗來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如果盲目開發自然資源而不重視提高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那必然會導致自然資源的嚴重浪費甚至枯竭以及環境的嚴重污染,此時依賴自然資源取得發展的經濟也將陷入困境,因此發展中國家要想擺脫貧困必須制定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戰略,改變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由資源型經濟逐漸過渡到知識性經濟,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環境與效益等多方面因素,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與合理布局,實行清潔生產和綠色消費、加強環境改善等措施,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可持續之間的關系,使社會經濟的發展既能滿足當代人的發展需求,又不至于對后代的發展造成威脅,最終實現經濟、環境、資源、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五、結語
發展中國家徹底擺脫貧困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當前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因早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統治與剝削而導致發展中國家積貧積弱的問題已經不是單純的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問題,而是一個需要世界所有國家都重視的世界性問題,當前,各個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發展中國家的貧困問題也得到了世界的廣泛專注,發達國家更應該發揮大國作用,積極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援助,以幫助發展中國家擺脫貧困,只有發展中國家與世界共同努力才能根治世界性的貧困難題。
(作者單位為河南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鐘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影響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01).
[2]熊建勇.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問題的戰略[J].經濟問題探索,1984(09).
[3]唐棣.日益嚴重的發展中國家的糧食問題[J].世界知識,1984(07).
[4]鐘超.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影響分析[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2005(01).
[6]劉勇毅.發展中國家落入貧困陷阱的制度因素探析[J].經濟視角,2013(09).
[7]李志平.論發展中國家的貧困與環境循環問題[J].經濟評論,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