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
中國的科技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輿論場上出現了有趣的兩極分化。
一方面,許多人的頭腦被固定在了弱者模式上,聽到任何正面的消息都不信,聽到任何負面的消息都輕信。甚至一提到中國科技界就認為一團漆黑,全是騙子。
自然出版集團通過統計在68家一流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推出一個客觀指標“自然指數”,衡量各個國家或研究機構的高質量科學產出。中國的自然指數僅次于美國排第二位。在自然指數增加最快的10家科研機構中,有9家來自中國。這些顯然是好消息,有人卻認為,“古有鴉片,今有自然指數”。“近年英國麥克米蘭公司為中國量體裁衣推銷‘自然指數,中國為之站臺,是否也與當年鴉片有異曲同工之妙?”筆者想請教質疑者:難道因為自然指數顯示中國排位靠前并增長迅速,就要如此貶低嗎?我考察了另外幾種科研統計指標,如研究前沿和高引用研究者,基本圖像都是如此,是不是要把它們都比作杜冷丁和可卡因呢?
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中國科技水平已經世界領先。這可能是由于聽到中國的重大科技進步隔三差五地報,使得對前一種極端的逆反心理有了依托,一下子變成自大。
這種思潮更進一步,就是認為中國古代的科技一直很先進,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最好的,西方一直很落后。近年來這種論調似乎高漲起來,這可能是國際地位上升時自然的矯枉過正現象。但這種歷史觀在學理上是錯誤的,大大誤解了科學史,在實踐中是有害的,會把我國帶到盲目自大、故步自封的道路上去。
新聞中的科技進步應如何理解?最近央視新聞報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研究團隊研發成功半導體量子芯片。其實他們的砷化鎵量子芯片只包含三個量子比特,實現了門控制。雖然離實用還很遠,但這確是一個重大的進展。2015年,澳大利亞研制出包含兩個量子比特的硅基芯片,入選了年度十大物理學突破。而加拿大D-Wave公司搭建了包含超過500個量子比特的計算機,在量子計算機實用化進程上走在前列,雖然有種種局限(不是通用計算機,是否有加速效果學術界還在爭議)。
由此可見,評價科技成果是非常專業的活動。媒體是面向大眾的,許多表述只是比喻,如果全都按照字面去理解,甚至再加上一些“腦補”,就容易得出過于樂觀的結論。
中國科技的實際情況是什么樣呢?介于兩個極端之間。離美國還有顯著的差距,但跟英法德日已經處于同一檔次,而且進步迅速。我們有信心趕超,同時也要認清這是個很長的過程,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的學術水平可望提升到世界頂級,而這就是巨大的成功。
正如抗日戰爭時期,亡國論和速勝論只能喧囂一時,持久戰才是正道。實事求是,不卑不亢,客觀理性,全面平衡,是我們最需要的態度。▲
(作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會長)
環球時報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