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稚博
日前,美國獲得2016年里約奧運會體操女子團體金牌。然而,美國名將道格拉斯在頒獎儀式上的一個舉動被不少美國網友視為“大不敬”——在升國旗的過程中,她并沒有像其他隊友一樣把手放在胸前。并且在美國媒體報道的一張照片中,她被《洛杉磯時報》的記者稱為面露“不悅”的神情,像是“生氣地嘟著嘴”。這張照片在社交媒體上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不愛國”,就會被孤立和欺凌
一些網民直言不諱地攻擊道格拉斯不愛國,不尊重國旗和國歌,還有的甚至懷疑她是為“黑人的生命同等重要”運動而進行的無聲抗議。迫于網民的壓力,道格拉斯不得不在幾天后做出了道歉。
這讓我們不禁開始反思,為什么自詡民主自由的美國社會也會如此缺乏包容之心,也會以“愛國主義”之名來攻擊別人和欺凌弱小。這與不少人所持的“美國尊重個人人權,不會強調愛國主義”的論調,大相徑庭。
其實,對于筆者這樣在美國生活和工作一段時間的人來說,美式的“愛國主義”可謂無所不在。“愛國主義”在美國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渠道、對各個人群進行覆蓋。個人任何涉嫌“不愛國”的行為和言論可能都會被人另眼相看,招致被孤立和欺凌。一旦貼上“不愛國”的標簽,往往會被別人用更苛刻的眼光來評價和議論。
結合筆者在美國的觀察,愛國主義是潛移默化的,甚至成為一種無形的外在壓力,是一種“不容置疑”和“不容辯解”的“政治正確”。
更讓人深思的是,美國的“愛國主義”還帶有一些種族主義色彩。在一定程度上,黑人、穆斯林及其他少數族裔更有可能被懷疑“不愛國”,所以這些族裔的人必須表現得“更愛國”才能免除被孤立和欺凌。里約奧運頒獎儀式上的風波其實并不是道格拉斯第一次被人攻擊。在倫敦奧運會為美國女子體操大放異彩后接受奧普拉采訪時,道格拉斯透露她小時候在家鄉弗吉尼亞的體操中心訓練時,做為僅有的一名黑人運動員,也曾遭受歧視和欺凌。被孤立和排擠后,她轉投華裔教練喬良門下。
世界上最愛插國旗的國家
理解美國的“愛國主義”,可以從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和不同角度入手。
在美國,全國性的公共假日中,一半以上都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如馬丁路德金日、總統日、獨立日、陣亡將士紀念日,以及退伍軍人日。這些節假日,往往伴隨著全國各地的慶典和游行,由美國不同軍種的現役及退役軍人、二戰退伍老兵、國民警衛隊(后備役軍人)、童子軍、各大高校、高中、初中、社區、企業代表組成。伴隨著慶典,從政治家講話、媒體報道和社交媒體評論,都時時刻刻在提醒美國公民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國家。國旗和帶有星條旗式樣的裝飾及服裝也是游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在迪斯尼主題公園的花車游行中,最后一輛通常是美國的象征——守護星條旗的雄鷹。
如果說中國一度是世界上生產國旗最多的國家,那美國可能是世界上最愛插國旗的國家。尤其是在美國的節假日慶典之際,絕大部分的美國家庭都會插上國旗,如果是與軍方相關的家庭,這一比例會更高。
美國的“星條旗”可能是商業化程度最高,也最成功的國旗。從好萊塢大片、美劇,到家居用品和服飾服裝,星條旗的元素無處不在。在美國的商場中,尤其是與愛國主義相關的節假日前后,隨時都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星條旗的產品,靠枕、水杯、T恤等等,應有盡有。這些產品最后進入絕大部分的美國家庭中。筆者發現,在一些美國同學的家中,也會習慣在臥室里懸掛一面美國國旗。盡管這與一國的國旗國徽使用規定有關,但是必須承認,在其他國家可能很少遇到類似這種情況。
觀看大型體育運動比賽也是感受美國“愛國主義”的一種很直觀的方式。從橄欖球、棒球、籃球到冰球,每場全國性職業比賽都會全場起立高聲齊唱美國國歌。筆者觀察到,一些聯賽會設“榮譽軍人”的環節,賽場的大屏將鏡頭鎖住幾名現役或退役軍人代表,全場起立鼓掌向他們致敬。
在紐約的時代廣場,有一個醒目的美國國旗的燈光屏。以前路過很多次,筆者都以為這只是一個裝飾。然而,在一個軍人朋友的提醒下,才發現那其實是美國招兵站。這是遍布美國大大小小的招兵站和招兵辦公室之一。經過遴選的優秀美國軍人作為雇傭官,會走上鬧市的街頭,宣傳美軍,物色新的士兵。
此外,政治集會,尤其是選舉期間,也是展現美國“愛國主義的舞臺”。
“愛國主義”也是軟實力
美國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更是“系統工程”,每個階段有不同的方式和重點。幼兒園以認識、了解國旗以及學會唱國歌為主。小學階段,除了升旗、唱國歌、宣誓這些必有的環節外,還會強化孩子對美國成功史的了解,愛國主義教育則會從孩子所在的社區、城市、州,逐漸上升到國家,最后讓孩子覺得“身為美國人值得驕傲”。進入中學以后,美式愛國主義教育以公民教育為主,將美國的傳統價值觀深植于心。年滿18歲時,宣誓效忠祖國是成人禮中的組成部分之一。
美國的愛國主義也是軟實力的一部分,有著強大的感召力。一些歐洲年輕人會羨慕美國人可以毫無保留地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尤其是愛國主義情緒相對受壓抑的德國和北歐國家。在強大的愛國主義情緒下,美國人善于競爭,都有必勝的信念。但是有時這種好勝的心理、戰無不勝的心態,也會導致對其他國家或是忽視、或是無知的態度。
在美國工作期間,筆者結識了很多美國朋友,不論是好友,還是剛認識的人,在言語之中都會表露出做為美國人的自豪,而且還經常反問周圍的朋友,“這難道不是最偉大的國家”。這種真情流露總是讓人印象深刻。遇到教育背景優異的外國人,熱心的美國朋友還會“認真地”建議,你應該成為一個美國人。當然,這只是一部分美國人的愛國心理,并不能以偏概全。
毋庸置疑,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始終存在不同程度和不同表現形式的愛國主義及民族主義。從公眾到學者,看待愛國主義也不應該使用“雙重標準”,“愛國主義”不應該在一個國家是對的,而在另一國家就是不對的。
正視我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正視其他國家的愛國主義。不必過分丑化自己、美化他人,反之亦然。我們應該正視自己的歷史和現狀,創建更包容的愛國主義形式,讓公民合理的抒發自己的愛國主義情緒。這可能才是“愛國主義”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是駐美國際機構工作人員)
環球時報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