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昕
理財新規會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對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等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
但卻利好保險、信托
幾家歡喜幾家愁,由銀監會下發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影響仍在發酵,盡管尚處內部研究論證和征求意見階段,但在經濟L型走勢下,監管系統管控理財業務風險的態度十分明確。
與2014年的意見稿相比,《征求意見稿》的核心內容集中在了分類管理、嚴控風險和限制通道,其中,銀行理財進行非標投資必須采用信托通道,也將券商、基金、期貨、保險等資產管理機構排除在外,一旦實行,銀信合作將迎來新機遇,券商和基金子公司等則急需尋找新的業務布局方向。
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相比銀行因分化而不同,信托公司獨占先機,券商資管有轉型優勢,通道業務發展較多的基金子公司本輪受到的波及將最大。
非標資產重回信托通道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理財非標資產重回信托通道,是強化風控的體現。
“經濟下行環境下銀行風險進一步提高,銀行一方面要控制好銀行理財業務的風險,另一方面,防止理財業務風險影響銀行表內資產。監管層面,特別防止理財資金通過資管等通道規避監管,而信托與銀行同屬銀監會監管,因此信托通道監管可控。”國投泰康信托有限公司研發部總經理和晉予對記者說。
早期的銀行理財主要投向債券,但隨著“非標準債權(非標)”被納入了理財資金和投資范圍,銀行理財也變了味。
所謂非標,本質就是向企業貸款,貸款條件由雙方議定,不是證券那樣的標準化合約。由于資金池操作的不透明,除了給客戶一個固定的收益率,銀行管理人會將套利的其余部分留做“超額留存”,而為了拉大套利空間,銀行開始期限錯配,甚至為了維持操作而剛性兌付,實質類似高息攬儲,但這種表外的存貸款業務不被監控,模糊的界限也加劇了銀行的潛在風險。
尤其是在2010年開始的宏觀調控中,監管層不允許銀行信貸投向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兩高一剩等領域,但通過通道業務,銀行資金依舊被轉移到表外從事調控領域,與此同時,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期貨公司資管等模仿信托公司作為通道的出現,更使銀監對風險的監管形同虛設。
近兩年,理財業務規模瘋狂增長,占銀行業表內資產比例高達20%多,有效監管再次被提上日程。據悉,2015年年底銀行理財業務總規模達到23萬億元,而2016年上半年仍在增長。
基金子公司傷得最重
“理財新規一旦落實,會影響理財產品收益率,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水平將會降低,對基金子公司、券商資管等也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卻利好保險、信托。在金融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泛資管市場的監管套利空間逐步縮小,信托機構優勢凸顯。不過,理財新規的未來趨勢是徹底‘金融降杠桿,但這取決于對新規的執行力度。” 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向《投資者報》記者解釋。
銀行理財業務新規表達了監管層對銀行理財業務投向非標資產的限制,一方面通過業務資質進行限制,基礎類銀行理財業務不能投向非標和權益類資產;另一方面,限制可投非標資產的種類,即不能對接資管計劃。
用益信托資深研究員帥國讓認為,銜接銀行資金與非標資產的通道業務將向券商資管、基金子公司關上大門。“基金子公司約有七成甚至更多的業務為通道業務,其中絕大部分的項目資金來自于銀行。如果新規實施,那么子公司業務規模將大幅縮水。”
據悉,從監管層來看,由于資管計劃歷來監管標準都低于信托,整體風險水平高于信托,限制通道也是為了防范業務風險。
一直以來,基金子公司牌照被業內稱為“萬能牌照”,在相似的業務模式下,信托、券商資管均受到風險資本和凈資本管理限制,但基金子公司一直未受限,通道的混亂直接導致監管的難控。此外,相較于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的通道類業務費率較低,按照資產規模計算,一般在萬分之二到萬分之三,遠低于信托市場萬分之八到千分之三左右的費率水平。
有些基金子公司管理的資管計劃規模上千億,賺錢資產基本全是非標。
“隨著政策收緊,未來基金子公司實力更多看股東背景,如果凈資本管理辦法實施后,基金子公司資管計劃成本會隨著繳納凈資本而抬升費率水平,基金子公司的通道類成本優勢喪失,信托計劃將再次成為通道類業務的市場主角。”某基金管理人士對《投資者報》記者說。
銀行理財分類管理成趨勢
“未來理財業務可能會出現量價齊跌的狀況,投向非標準化資產的規模得到有效遏制,資金可能流回債券和貨幣市場。另外,新規對銀行進行分類管理,綜合性銀行因為業務范圍更廣泛而具有更大的優勢,未來銀行業兩級分化情況將會擴大。”格上理財研究中心研究員樊迪向記者指出,新規限制后,不符合規定的資產將會逐步從理財資金池中清理出去,理財資金可能會回流到貨幣和債券市場。
“去年A股牛市行情時,銀行理財資金入市渠道花樣百出、亂象頻發,其中通過券商、期貨等資管計劃流入A股的資金水漲船高,杠桿比例一度達5~10倍,其肆無忌憚局面令市場憂慮重重。”
宋清輝認為理財新規實施后,將會帶來兩方面的顯著變化:一是受理財新規制約,部分實力不強的銀行或將喪失部分市場。二是理財新規理論上對降杠桿將起到實際的作用,不過最終效果要看相關措施的具體落實情況。
“本次意見稿延續了監管層原有的態度,并在之前的基礎上,細化了部分內容,可執行性更強,所以業內也應該早有心里準備。”采訪到最后,樊迪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