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瓊


2016年,我國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行業發展面臨新的挑戰與機遇,其中信貸風險可能擴散是商業銀行面臨的最為突出和嚴重的問題。對此,商業銀行應提高資產運營能力,完善三大風控機制,在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發展中實現業務質的飛躍。
政府有保有壓,化解產能過剩
2016年1月4日,新年伊始的第一個工作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攜中央20位部級領導奔赴山西,實地考察鋼鐵、煤炭兩大行業的運行情況,并主持召開多省鋼煤行業去產能座談會,做最后的政策準備。1月22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的措施。在此后的5個月里,國務院及所屬的15個部委先后頒布8個文件指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內容包括:
一是明確化解過剩產能的目標,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億~1.5億噸;二是明確化解過剩產能的三條路徑:依法依規退出、引導主動退出、拆除相應設備;三是明確化解過剩產能的支持保障措施:加強獎補支持、加強金融支持、加強土地使用管理、加強職工安置管理;四是為行業轉型升級指明方向:鼓勵行業推進智能制造,重點推進高速鐵路、核電、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等領域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高端鋼材品種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促進鋼鐵企業與下游用戶合作,推進鋼材在汽車、機械裝備、電力、船舶等領域擴大應用和升級。
以上政策的出臺無疑大大提振了鋼鐵行業去產能的信心。
首先,政策從供求兩端發力,既引導行業退出過剩產能、淘汰落后產能,又引導行業融入國家戰略的主導方向,支持行業向高速鐵路等戰略新興行業邁進,有利于鋼鐵行業在實現轉型升級的同時,實現新的供求平衡。在此基礎上,行業景氣度有望回升。
其次,廣泛的支持保障與推進行業轉型升級,有利于鋼鐵行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本次鋼鐵行業化解產能過剩涉及財政、金融、工商、環保、社會保障、主管部委、行業協會等多個支持保障部門,目的是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積極有序化解過剩產能,是最大范圍的一次攻堅戰,有利于鋼鐵行業的脫困發展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同時,對行業的轉型升級提出的明確要求體現了健全、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通過強化市場競爭機制和倒逼機制,發揮了企業主體作用,擴大了市場消費對企業升級的引領作用,有利于行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但是,改革面臨的困境使業內人士普遍擔心政策的執行效果。這些困難主要體現在:中央政策轉化為企業改革行動的“自上而下”的鏈條阻力;各地方政府攀比等待的阻力;企業、銀行與地方政府聯動不協調的阻力;僵尸企業存在“僵而不死”的尋租空間,難以退出的阻力;救助措施短期化傾向明顯,退出職工無法妥善安置的阻力。化解過剩產能工作面臨極大的挑戰。
化解產能過剩鋼鐵行業挑戰與機遇并存
鋼鐵行業面臨三大挑戰
三年內行業盈利水平與償債能力仍將處于較低水平。考慮到化解產能過剩面臨的困難,在1億~1.5億噸過剩產能完全壓減前,我國鋼鐵行業將長期處于供大于求的市場格局,鋼材價格缺乏大幅上漲的基礎。加上我國鋼鐵行業對國外鐵礦石依存度高達83%,礦強鋼弱長期困擾行業的發展,往往鋼價下行時,鐵礦石價格下行幅度小;鋼價上漲時,鐵礦石價格漲幅大,鋼企盈利水平因收入有限、成本高企難以大幅提升。從目前大幅虧損的行業現狀看,在未來三年壓減過剩產能的過渡期,樂觀估計行業盈利水平將處于較低水平。償債能力方面,目前鋼企上下游資金回籠難度增大,企業之間的“三角債”越積越多,聯貸聯保關系復雜,風險源頭增多。未來三年這一局面將難以得到有效緩解,債務風險不容忽視。
三類企業面臨市場出清,是僵尸企業的“溫床”。一是不符合環保、能耗、質量、安全、技術等法律法規要求的企業,以及未經批準建設的企業;二是是長期虧損、資不抵債,市場競爭力難以提高的企業;三是與區域經濟發展目標不一致或不能融合、企業發展空間嚴重受限的鋼鐵企業。這三類企業技術裝備落后、資金匱乏、理念滯后,缺乏提高市場競爭力的內在基礎,且其中僵尸企業眾多,被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鋼鐵行業風險擴散,違約現象可能越演越烈。據統計,目前全國鋼鐵業的負債總額約3萬億元,負債率近70%。其中,銀行貸款1.3萬億元,其余的社會融資中,也有相當部分的最終源頭是銀行。而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去產能過程中鋼鐵行業的違約現象會從鋼貿傳導到鋼企,鋼廠資金鏈斷裂會從零星個案演變為行業現象,進而成為系統性風險。加上為防止銀行斷貸、抽貸,不少困難企業刻意隱瞞財務狀況,粉飾財務報表。一旦真實情況暴露,其破壞性比鋼貿危機有過之而無不及。
鋼鐵行業面臨三大機遇
兼并重組與淘汰“僵尸企業”,有利于鋼鐵行業提高行業集中度。鋼鐵行業去產能的過程,特別是兼并重組與清理“僵尸企業”將牽涉到大量產權交易,為鋼鐵行業資本市場運作帶來了機遇。支持社會資本參與企業并購重組,鼓勵保險資金等長期資金創新產品和投資方式,完善并購資金退出渠道,加快發展相關產權的二級交易市場,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等政策措施拓展了并購資金來源,為企業并購提供了資金保障。有條件的鋼鐵企業通過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減量化兼并重組,將在較大程度上優化資源配置、擴大市場份額。與本輪化解過剩產能同步,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不高的現狀將在5年內得到改善。
開展國際產能合作,實現從產品輸出到產業輸出的提升,有利于鋼鐵產業提高國際競爭力。目前,“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消化過剩產能的重要戰略。隨著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釋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了全球鋼鐵消費的新增長點。“一帶一路”下中國鋼鐵的國際產能合作,時間跨度上分為兩個階段,在較近的一個階段,產品出口是重要形式,隨著建設推進,我國鋼鐵企業海外投資規模將翻倍增長。在此過程中,市場需求將倒逼我國鋼鐵產業實現技術進步和產品結構升級,加速鋼鐵企業由產品競爭力向產業鏈競爭力轉變、從制造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型。
穩定重點用鋼行業消費,促進鋼鐵企業與下游用戶合作,有利于推進鋼材擴大應用和升級。盡管從總體上看未來兩年我國鋼鐵需求呈下降趨勢,但仍面臨一些結構性的需求增長、升級機會,為鋼鐵產業化解產能過剩實現脫困升級創造了有利條件。從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看,環渤海地區與長江經濟帶的開發建設將拉動各種建筑鋼鐵需求;從下游行業看,基建、房地產、汽車、機械裝備、船舶等需求趨穩,為促進鋼鐵企業與下游用戶合作提供了契機;從新增需求看,高速鐵路、核電、海洋工程、鋼結構等戰略新興行業為高端產品打開了空間,特鋼領域大有作為。
商業銀行的資產質量、風控管理、運營能力接受挑戰
鋼企風險擴散將導致資產質量承壓,潛在風險不容低估。2015年初以來,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逐季上升,2016年一季末升至1.75%,較上季末增加1177億元,其中鋼鐵、煤炭等產能過剩行業的不良貸款占比較大且呈迅速上升之勢。從銀行業看,產能過剩之所以會給資產質量帶來較大壓力:一是由于國家通過宏觀調控和產業政策調整等手段壓縮產能,將導致部分企業整合,部分項目下馬,給銀行貸款帶來風險。二是鋼鐵行業壓減過剩產能,會給供應鏈上下游行業企業的經營帶來重大影響,使銀行在上下游行業的貸款面臨風險。三是如果鋼鐵行業全產業鏈產能過剩大面積擴散,可能引發經濟蕭條,給整個銀行業帶來巨大的貸款風險損失,甚至最終釀成金融危機,商業銀行面臨的潛在風險不容低估。
退出難、逃廢債成為困擾銀行的大問題。行業困難時期企業信用風險抬頭,銀行對信貸資產減持加固的措施難以得到企業的配合,不少貸款只得被動延期,坐視其惡化而無可奈何。更有甚者,近期借化解產能過剩逃廢銀行債務的現象頻繁出現,主要方式有:采取抽空原單位,組建新法人的辦法甩掉包袱,輕裝突圍,使銀行債權懸空;假破產、真逃債,使銀行討債無門。這些現象在中小鋼貿、鋼廠中較為普遍。
對商業銀行的風控管理提出了挑戰。盡管產能過剩問題由來已久,但對其嚴重危害性商業銀行還沒有一套科學完整的應對措施和辦法。鋼鐵行業不良貸款的大幅增長也暴露了商業銀行風控管理的缺陷。一是經營戰略存在誤區,大額信貸資金盲目流向投資熱點行業。在地方政府鼓勵投資鋼鐵熱情高漲之時,盲目參與投資,不計后果地擴大信貸規模,導致出現問題覆水難收,悔之晚矣;二是貸款的調查和審查偏重微觀企業分析,忽視宏觀與行業分析,對國家三令五申的行業風險缺乏足夠的重視,盲目跟進貸款,導致出現一系列問題;三是信息不對稱,風險預警體系建設滯后。一家銀行往往無法準確掌握一個集團的所有關聯企業在所有銀行的授信及風險全貌,難以分析和把握其總體經營發展情況,難以控制集團整體資金流動。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曾經被各家銀行競相爭搶的優質客戶可能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不良貸款大戶,而銀行卻毫不知情。
在化解產能過剩中動態盤活資產,考驗商業銀行的運營能力,是挑戰也是機遇。常言道:只有消失的企業,沒有消失的行業。鋼鐵行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地位不可動搖,化解產能過剩對其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對商業銀行而言,抓住行業發展的機遇也會成就自身的機遇,有利于鞏固與行業重點企業的銀企關系,動態盤活資產,實現業務質的飛躍。一是資產風險的化解與質量提升應在行業、企業盈利能力與償債能力的恢復中動態完成,切忌簡單粗暴地一刀切,影響銀企關系且達不到預期效果,對銀行的運營能力提出了挑戰。二是必須看到,化解過剩產能是國務院領導下的戰略決策與舉措,無論是兼并重組、國際產能合作還是穩定消費其目的都是幫助行業走出困境,做大做強。可以預見,度過化解產能這一難關的鋼鐵行業將迎來新的飛躍。抓住行業化解過剩產能的機遇,適時、適度發展業務,有利于商業銀行盤活存量資產、擴展在該行業中的市場份額,實現遠期的戰略目標。
提高資產運營能力,防范信貸風險擴散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行業,鋼鐵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應該看到,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并未對鋼鐵行業全盤否定,而是“有保有控”。對商業銀行而言,面對鋼鐵行業的產能過剩,風險與機遇并存。建議對鋼鐵行業實行“有退有進”的信貸結構調整和業務發展策略,嚴格把控產能過剩引發的融資風險,適時、適度尋求新的業務拓展空間,盤活資產,促進客戶結構優化和業務發展。
完善預警機制,把握最佳退出時機。一是超前研究產業、行業、企業和產品的發展趨勢,建立行業預警信息指標體系,及時揭示風險;二是全面收集國家和相關部門的預警信號,密切跟蹤有關部門及行業協會發布的信息和風險提示,提高對行業信用風險的識別能力;三是組成全行相關部門參加的風控小組,根據預警信號,分析研究最佳退出時機與方式;四是鋼鐵等產能過剩行業的風險預警要定期化、動態化,防止出現斷層。
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抓住風險源頭和重點及時詳細排查,調整中小、民營鋼鐵企業信貸政策。當前鋼鐵行業的風控重點是防范行業性、集群性風險的蔓延。對此,要抓緊時間進行全行鋼鐵授信業務的檢查,重點是中小、民營鋼貿、鋼廠的虛假財務報表、同行業擔保、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情況,鋼鐵行業供應鏈風險,上下游相關行業的風險,對資產質量要做到心里有數。在此基礎上,針對中小、民營鋼貿、鋼廠制定專門的信貸政策措施,杜絕風險的蔓延。
建立嚴格的行業準入標準和強制退出機制。一是結合自身風險偏好、信貸行業分布特點,科學設置行業融資標準與限額,對鋼鐵行業實行嚴格的總量控制;二是對于國家明確規定退出的和經營不善、信用等級低、規模偏小、技術落后、擔保措施落實不到位、不符合環保政策及產業政策的企業和項目,持續減持加固,規避信貸風險;三是對目前出現和即將出現的三類風險企業與僵尸企業,要建立資產減持和強制退出機制,采取一切有效手段確保銀行債權;四是按照國家要求做好呆賬核銷和抵債資產處置工作,有條件時實現不良資產證券化或批量轉讓。
圍繞盤活資產,抓住機遇,適時、適度發展業務。一是加大對龍頭鋼鐵企業集團兼并重組的金融支持。充分發揮信息、資金上的優勢,以“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其他金融資產服務”創新的金融工具和組合方式,幫助企業形成更有效率的組織架構和生產經營規模,淘汰落后產能。二是充分發揮“國際化、綜合化”優勢,加強境內外機構聯動,提升跨境、跨市場服務能力,積極為鋼鐵行業中綜合實力和履約能力較強的龍頭企業和優勢產能提供“走出去”金融服務。三是對于鋼鐵行業面對的高速鐵路、核電、汽車、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市場銷售新領域,拓展供應鏈融資和低風險業務,把一些潛在需求通過金融服務轉變為現實的有效需求,促進產能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助推鋼鐵行業消化產能。四是通過以上增量業務,盤活存量資產,提高整個鋼鐵行業的資產質量。
(作者單位:交通銀行總行發展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