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華 張玉俠
2016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注重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適度流動性,實現了貨幣信貸的合理增長,信貸結構逐步改善和優化,金融宏觀調控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導和促進作用逐漸顯現。
信貸增長的總體情況
截至2016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06.69萬億元,同比增長13.0%,比2015年同期提高0.5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新增7.35萬億元,同比多增5382億元。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新增7.53萬億元,同比多增9670億元。
分部門看,企業部門貸款增速持續放緩,住戶部門貸款增速持續上升。2016年6月末,企業部門(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9.7%,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1.6和2.2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4.21萬億元,同比少增4548億元。住戶部門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9.4%,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高出2.7和3.9個百分點;上半年住戶貸款新增2.95萬億元,同比多增9921億元,其中,住戶消費貸款同比多增1.15萬億元。
分期限看,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短期貸款增速回落。2016年6月末,本外幣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5.9%,增速分別高于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1.7和1.4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新增5.04萬億元,同比多增1.39萬億元。本外幣短期貸款同比增長5.3%,較2015年末回落2.1個百分點;上半年新增1.19萬億元,同比少增6653億元。
分地區看,中西部地區貸款增長較快,余額占比上升。截至2016年6月末,東部、中部和西部地區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59.76萬億元、19.69萬億元和 20.99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11.2%、15.8%和13%,中、西部地區各項貸款增速分別高出東部地區4.6和1.8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東、中、西部地區本外幣各項貸款分別新增3.8萬億元、1.61萬億元和1.46萬億元。2016年6月末,東、中、西部地區的各項貸款余額分別占全國的56%、18.5%和19.7%,其中,中、西部地區占比較2012年末的低點分別累計上升1.3和1.1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占比較2012年末的高點累計回落4.0個百分點。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進展
去產能進程加快
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持續負增長。截至2016年6月末,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余額2.14萬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的6.2%),同比下降0.5%。自2016年3月份開始,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連續4個月負增長。2016年上半年產能過剩行業中長期貸款凈減少73億元。其中,鋼鐵業中長期貸款同比下降6.7%,降幅較2015年同期擴大0.9個百分點;煤炭業中長期貸款同比下降1.4%,增速較2015年同期低6.6個百分點;建材業中長期貸款同比下降8.6%,降幅較2015年同期縮窄7.9個百分點;有色金屬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3.4%,增速較2015年同期回落5.4個百分點。
工業及其重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低迷。截至2016年6月末,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7.59萬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的21.9%),同比增長3.0%,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2.0和2.8個百分點,增速低于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7.2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工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090億元,同比少增1315億元。其中,輕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8855億元,同比增長4.5%,增速比5月末回升0.4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輕工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17億元,同比少增153億元。同期,重工業中長期貸款余額6.71萬億元,同比增長2.8%,增速較2015年同期回落2.8個百分點。重工業中長期貸款新增873億元,同比少增1162億元。工業中長期貸款增長低迷主要受部分領域去產能、企業去杠桿和企業盈利能力依然較弱等因素拖累。
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疲弱。截至2016年6月末,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2.97萬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的8.6%),同比增長0.2%,增速較2015年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3.7和6.1個百分點。其中,裝備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6059億元,同比增長5.1%,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5.0和7.3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裝備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加136億元,同比少增238億元。汽車業中長期貸款余額為1259億元,同比增長14.5%,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升6.0和7.7個百分點,增速自2016年1月份以來已連續5個月回升,累計回升7.2個百分點。出口相關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4763億元,同比增長4.1%,增速自2016年3月份以來持續低位回升,3~6月累計回升2.1個百分點。上半年出口相關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新增125億元。電子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2161億元,同比增長11.0%,增速較2015年末回升3.9個百分點。紡織業中長期貸款余額779元,同比增長4.5%,增速自2016年2月份以來持續低位回升,2~6月累計回升2.2個百分點。
房地產市場加速去庫存
截至2016年6月末,房地產貸款余額23.94萬億元,同比增長24.0%,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上升3.1和4.6個百分點;上半年房地產貸款新增2.93萬億元,同比多增1.04萬億元。其中,房地產開發貸款余額7.07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6.6和13.5個百分點,增速處于2012年9月以來的最低水平;房地產開發貸款上半年新增5049億元,同比少增2497億元。個人購房貸款余額16.55萬億元,同比增長30.9%,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升7.7和13.1個百分點,連續10個月保持20%以上的增速。上半年個人購房貸款新增2.36萬億元,同比多增1.25萬億元。房地產開發貸款增速持續下降表明房地產市場的潛在供給下降,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增長加快表明房地產需求增加,房地產貸款“一降一升”的結構性變化趨勢將促進房地產市場去庫存。
經濟薄弱和民生領域貸款增長較快利于補短板
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2016年6月末,小微企業人民幣貸款同比增長15.5%,增速比2015年末高1.6個百分點,分別高出大型、中型企業貸款增速4.6和8.2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1.48萬億元,同比多增5281億元,新增額占全部企業貸款的36.3%,占比較2015年同期提高11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增長較快,新增占比上升幅度較大,表明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有所緩解。
“三農”領域貸款增長較快。2016年6月末,農戶本外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3%,增速高于本外幣各項貸款1.3個百分點;農林牧漁業中長期貸款增速23.8%,增速分別高出2015年末和比2015年同期5.5和11.2個百分點,增速高出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13.6個百分點。
服務業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2016年6月末,服務業(第三產業剔除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5.47萬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的15.8%),同比增長19.2%,增速比2015年末回升4.3個百分點,高出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9個百分點。上半年服務業中長期貸款新增5937億元,同比多增2063億元,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量的29%。
保障房貸款增長較快。2016年6月末,保障性住房開發貸款余額2.18萬億元,同比增長42.2%,增速高出全部房產開發貸款31.3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新增3597億元。
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2016年6月末,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3076億元(占全部制造業中長期貸款的10.4%),同比增長13.5%,增速較2015年末上升4.3個百分點,高出全部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速13.3個百分點。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增長較快,表明經濟轉型升級取得了積極進展。
應關注的問題
產業部門貸款增長乏力,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截至2016年6月末,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余額34.71萬億元(占全部中長期貸款余額的63.6%),同比增長10.2%,增速較2015年末和2015年同期分別回落2.2和4.5個百分點,較本外幣各項貸款增速低2.8個百分點。2016年上半年,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2.05萬億元,同比少增708億元,新增額占全部中長期貸款新增額的44.6%,較2015年末回落7.5個百分點。產業部門中長期貸款增速持續回落,新增占比降幅較大,表明企業部門信貸需求較弱,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貸款過度投放于基建和房地產領域,加重了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2016年上半年,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量占比前五位行業的新增額及其占比依次為房地產業(5113億元,25%),租賃商務服務業(4019億元,19.6%),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3242億元,15.9%),建筑業(2954億元,14.4%),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業(2265億元,11.1%),以上前五位行業新增額合計占比為86%,新增占比較2015年末提高7.7個百分點。房地產及建筑業、基礎設施兩個領域的中長期貸款新增額分別為8067億元和6448億元,兩者合計占全部產業中長期貸款新增額的71%。中長期貸款過度投放于基建和房地產領域導致民間融資的難度增加,民間融資利率上升,從而加重對民間投資的擠出效應。2016年上半年,民間投資累計同比增長2.8%,較2015年末回落7.3個百分點;分別低于基礎設施和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7.5和4.4個百分點。據中金公司測算,2016年二季度,民營企業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約為9.9%,高出公共部門貸款利率6個百分點。長遠看,公共部門投資比重的持續上升會壓低中長期投資效率和增長潛力,而促進民間投資的平穩、較快增長可提高全社會投資效率,并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經濟部門杠桿率繼續上升,去杠桿進程緩慢。截至2016年6月末,經濟部門杠桿率(各項貸款新增額占GDP的比重)為22.1%,比2015年同期高1.4個百分點。經濟部門杠桿率繼續上升,表明創造單位GDP占用的貸款資金增加,社會資金的使用效率下降,經濟增長質量下滑。經濟部門杠桿率持續上升將導致債務風險和金融風險上升,并抑制經濟增長,但過度去杠桿又會帶來企業資金鏈斷裂、金融風險急劇上升和經濟增長失速的新風險。未來,去杠桿須結合降成本和轉杠桿。一方面,央行通過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繼續引導市場利率下行,財政部門繼續推進地方政府債務置換,通過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實現去杠桿。另一方面,通過政府和居民部門適度加杠桿、重啟債轉股實現企業部門“轉杠桿”。目前,我國政府部門和居民部門的杠桿率較低,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桿率較高,政府和居民部門可適度加杠桿,幫助企業部門降低杠桿率。“杠桿轉移”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相互結合,政府和居民部門適當“加杠桿”,能穩定總需求,從而為企業部門在增長過程中平穩“去杠桿”創造條件。2016年年初以來,我國基建投資保持較快增長,房地產市場銷售旺盛,提升了工業企業的利潤增長,加快了企業去庫存進程,促進了企業部門去杠桿。通過市場化和法制化的債轉股大幅降低國有企業的杠桿率,能減少國有企業債務滾動對新增信貸資源的擠占,為新經濟的發展拓寬空間,短期內也可緩解銀行不良貸款率過快上升的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所在單位無關)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中國人民銀行秦皇島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