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勇
過去十年,以移動互聯、在線社交、大數據、云計算為代表的數字化技術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加速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對各行各業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在數字化浪潮之中,金融領域的科技創新尤其引人注目。相比十年前,全球金融科技類企業數量已經增長到原先的三倍多,且主要聚集在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板塊。對于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機構來說,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既是顛覆性的挑戰,也提供了搶占風口的機遇。因此,洞悉全球金融科技的現狀,借鑒成功的轉型經驗,將是傳統金融機構贏取先機的必修課程。
“聯網”新圖景中的金融科技
數字化技術的進步讓全球的“互聯”程度不斷深化,也讓“萬物互聯”的愿景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根據預測,到2020年,圍繞人們的日常生活、出行、家居等領域,將出現三種最顯著的“聯網”應用模式——聯網個人、聯網汽車、聯網家庭。
聯網個人:物聯網將帶領消費行業進入一個高科技的時代。預計到2020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總數將達到10億,市場價值約1000億美元,屆時約有20%的支付交易通過可穿戴設備完成——這將極大改變人們的消費與支付方式。未來,普通消費者僅需支付30美元,即可通過手機應用享用基因測序服務,從而輕松掌控自己的健康狀況。
聯網汽車:到2020年,約90%的新車能夠接入互聯網,全球聯網汽車將達到2.5億輛,相當于每五輛車中就有一輛能夠上網。聯網汽車將蘊藏巨大的商業變革機會,對傳統的汽車保險、車輛服務及駕駛行為將產生深刻影響。
聯網家庭:目前全球共有7億家庭中的19億件家用設備實現了聯網,其中,智能電表年裝機總量達到8億、智能家電年出貨總量達到2.23億。在此背景下,傳統的家電設備商正積極醞釀新 一輪的產品革新,例如三星旗下的電器產品已經實現了100%可聯網。
上述案例只是“聯網”和“數字化”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商業活動所帶來的顛覆性影響的一個縮影。在各個行業中,金融行業因其自身的特性和優勢,一直走在數字化創新的前沿。早在2005年,全球已有約1250家金融科技公司,累計融資總額171億美元。其中數據分析、支付和安全領域成為當時的創新首發地。到2010年,金融科技公司總數達到約2400家,累計融資金額330億美元。除了支付、轉賬等業務大幅增長以外,財務規劃和投資類金融科技企業也開始興起。時至今日,金融科技類企業數量已是10年前的三倍多,達到約3980家,累計融資金額已經達到461億美元。其中,眾籌與借貸平臺增長強勁,而加密數字貨幣及區塊鏈也開始興起——金融科技作為一個獨立產業的雛形逐漸形成。
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至今,主要集中于八大領域,涵蓋金融行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包括支付(銷售終端及讀卡器、支付清算、轉賬與匯款等)、信用卡和借記卡、借貸與眾籌 (P2P和房地產融資等)、投資(股票交易等)、規劃 (財務管理等)、數據分析 (基于云的分析、信用與風險等)、金融安全(數據保護、身份認證、防止欺詐等)、區塊鏈/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比特幣/數字化貨幣兌換等)。其中,支付、借貸、數據分析是最主要的子領域,在全球累計融資461億美元當中,這三個領域的占比超過百分之七十(支付占29%、借貸與數據分析各占22%)。從企業數量來看,這三個領域的初創企業占金融科技公司總數超過百分之六十,其中從事數據分析的金融科技公司約1100家(28%)、支付約900家(23%)、借貸約500家(12%),市場影響力不容忽視。
從技術應用的業務板塊來看,金融科技公司及投資主要聚焦零售銀行和公司銀行板塊。截至2016年,全球有約1700家金融科技公司為零售銀行業務提供服務,累計融資金額達210億美元;另有約1600家金融科技公司專注于公司銀行業務,累計融資金額達197億美元。
從分布地域來看,金融科技發展仍以北美地區為主。在全球約4000家金融科技公司中,北美地區有近2300家,占比超過50%。相比之下,亞太地區公司數量只有約550家,占比15%,其中17%在中國(在亞太地區排名第三)。不過,雖然中國的金融科技公司數量不多,但在領先的獨角獸公司(估值超過十億美元)中卻名列前茅,例如螞蟻金服、陸金所等。
另一個在金融科技舉足輕重的領域--保險科技,也在過去十年增長迅速。早在2005年,全球已有約700家保險類創業公司。到2009年,該類企業的數量增長到900家,以汽車保險和健康險發展最為迅速。汽車保險以定價工具和車聯網為主,健康險則以廣泛的伙伴關系和預防型健康管理為主。截至目前,保險行業的創業企業數量已增加到2100家,涉及領域也從追溯式傳統保險產品轉為更加積極的預防型創新。截至2016年初,保險科技累計投資額已達到380億美元。
這些保險科技公司正在加速改變傳統保險的業務模式。例如,美國汽車保險公司Metromile帶來了按需付費的定價模式,利用車載USB接收器來收集數據,提供以駕駛里程為依據的按需定價產品,讓顧客在基本保費基礎上根據實際駕駛里程數繳納保費。
在咨詢服務方面,Future Advisor(美國投資公司,2015年被黑石收購)開創了全新的儲蓄和咨詢模式。他們通過機器人顧問平臺,提供自動化委托投資組合管理服務。按照年齡、目標退休年齡和風險承受力,為客戶定制投資組合建議。
綜上可見,在數字化技術的推動下,金融科技公司百花齊放,正在加速傳統金融服務行業的變革和提升。面對機遇與挑戰,傳統金融機構又該如何應對?
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之道
對于那些處于市場領先地位的老牌企業來說,變革并非易事。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大多是歷史悠久的大企業,往往會受制于各種包袱與桎梏,從而限制了他們的創新活力。從企業管理層的角度看,他們會擔心創新業務與現有核心業務相沖突,導致“自相蠶食”而不敢嘗試?;蛘吒緵]有秉持試錯的理念,堅持要求創新項目必須能有一個“可以預知的,并且能被認可的結果”。從員工的角度看,他們會擔心失敗,怕危及個人仕途和公司的未來發展;組織中的各個層級也有可能為了“保住各自地盤”而產生抵觸情緒。在資源分配上,大企業也有可能面對日常經營人手緊張所導致的創新力量匱乏的問題。另外大企業的培訓活動也往往側重于讓員工更好地融入與遵守規則,而較少鼓勵員工“挑戰極限”。
諸如此類的種種原因,導致大企業推行創新阻力重重,產品開發流程和最終的開發結果“問題頻現”。最常見的現象包括:對現有產品和服務“小修小改”,但缺乏“改寫游戲規則”的膽量;過度依賴外部供應商,而這些供應商往往同時為競爭對手“效力”;跨部門配合難以推進,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周期往往長達數年;等到產品和服務終于問世,卻早已時過境遷,不再符合市場需求等等。
在過去的研究和觀察中,我們發現數字創新企業通常具備三大核心能力:第一,對市場的預見性;第二,打造規模化平臺;第三,不遺余力地大膽嘗試。首先,能夠把握未來趨勢并推出相應的產品才能在這個快速多變的時代中取勝。以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為例,他們的創始人杰弗里·貝索斯早在1994年就預見到未來將會是一個電子媒體的世界,實體書和傳統媒介會逐漸消亡。有鑒于此,他創立了以網絡圖書銷售為主的亞馬遜,并在兩年后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但亞馬遜并沒有止步不前,貝索斯逐漸把亞馬遜建成一個兼容在線零售、數字化內容、消費電子產品、云服務等領域,世界領先的互聯網科技巨頭。創新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亞馬遜也經歷了大量的試錯,例如推出智能手機Fire Phone、付款系統PayPhrase、亞馬遜拍賣等。在無數的嘗試中總會孕育成功,在2007年亞馬遜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取得了市場的認同,進一步鞏固了亞馬遜在電子媒體業的地位。
因此,面對知易行難的局面,金融機構在數字創新方面正探索多種方式以應對挑戰。在全球范圍內我們觀察到三種主要的參與方式。
第一種是通過投資、并購,或成立股權投資基金的方式分享科技創新。即股權投資或收購高潛力的金融科技公司,間接獲取其擁有的創新產品和高科技人才。這種方法適用于顛覆型的金融科技公司,收購之后需要注意保持其組織和經營的獨立性,為業務發展預留充分空間。在傳統金融機構與金融科技的合作中,這種方式約占37%。
以英國保險公司Direct Line為例,它通過參股 Floow 15%來補足自身創新車載信息服務的短板。Floow的手機應用能夠記錄詳細的行駛里程、所花時間,并手動調整行駛方式(例如有時為坐車而非駕車)。通過對客戶行駛數據的分析,Floow會給每個客戶提供一個綜合打分,而保險公司可以基于該分數為客戶提供精準的車險定價。Direct Line通過對Floow的股權投資,一方面與Floow的應用打分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學習其應用開發和數據分析的能力。
另一案例是資產管理巨頭黑石收購機器人理財領域的創業公司FutureAdvisor。黑石押注未來幾年自動推薦和理財服務將大受歡迎,為搶占市場先機,快速并購現成的領先對沖技術,實現自動理財模型與傳統服務快速整合,獲取并購后帶來的較高回報。正如黑石技術服務主管所說:“實際上,金融服務公司,尤其是資產管理公司應將自己視為科技公司”。
除此之外,金融機構也可通過成立專業的基金進行投資。例如,花旗銀行旗下的花旗風投(Citi Venture)就專注于金融科技股權投資,其投資標的中最著名是Square公司。Square是美國的一家移動支付公司,專注于支付過程中的商戶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通過一個可外接在手機上的小型讀卡器,幫助中小商戶極大降低了刷卡交易的硬件門檻,并通過相應的手機軟件協助其分析銷售數據。Square的面世曾對傳統金融機構帶來不小的沖擊,因為它取代了銀行在信用卡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隨著客戶基礎和數據的積累,Square也逐步拓展至針對中小企業客戶的借貸服務,以及針對個人客戶的匯款服務,增加了銀行脫媒的風險。除Square之外,花旗風投還投資了大量其它的金融科技公司,是全球銀行巨頭旗下風投基金中最為活躍的之一。
第二種是通過合作或合資分享金融科技成果。這類合作主要集中在特定產品或服務,或特定功能層面。通過與金融科技公司的深度合作,銀行可借領先技術進一步推動內部流程和技術平臺的改造。這種方式約占傳統機構與金融科技合作的20%。
以摩根大通和美國網貸平臺OnDeck Score在2016年開展的小額貸款業務合作為例,兩家公司通過戰略合作,共同建設平臺并提供一體化服務。在這個過程中,摩根大通引進了OnDeck Score先進的評分引擎,提高了評分系統的靈活性和效率。雙方高層表示:“金融科技企業能夠幫助銀行開展其原來不愿做或不能做的業務”。通過該合作,摩根大通提升了對小微客戶的融資服務能力,優化了流程,改善了過去因評分系統不夠靈活而難以在當日或次日放款的情況。
第三種是通過孵化器或創業加速器,分享金融科技公司的成長。這種方式是當下最受歡迎的模式,約占傳統機構與金融科技合作的43%。金融機構可以建立抗風險能力強、資本充足的創業孵化機構(如創新實驗室),對接創業企業、技術公司和高校,通過開源APIs(應用程序編程接口)、黑客馬拉松(編程比賽)和其他技術交流活動,一方面參與、培育金融科技創新,另一方面也及早建立相關人才庫。
依據金融機構對孵化器的控制程度,可將孵化器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金融機構擁有完全所有權。金融機構設立內部加速器,獨立運營,由內部高級人才對創業企業進行商業指導,并由金融機構獨家投資和贊助初創企業。這種模式適合市場經驗豐富、具有一定的組織能力而且有強烈意愿做大筆投資的機構。第二,混合所有制或合伙人制。金融機構與現有孵化器合作,主要提供商業指導并選擇性進行股權投資。這種模式適合市場經驗較少,但具有強大的組織能力的金融企業。他們可以引導孵化器,并積極連接不同的創業企業。第三,“導師-學徒”關系。這種模式的風險和成本最低,但控制力也較弱。金融機構依賴于現有的孵化器,而孵化器是天使和初創階段的獨家投資人。金融機構扮演“導師”角色,指導初創企業,并贊助創業孵化器。這種方案最適合市場經驗很少甚至沒有、組織能力較弱,但能獲得較強的合作對象的金融機構。
目前,眾多金融機構都在采用創新實驗室、孵化器等方式參與科技創新。其中,美國的CapitalOne是行業領導者,至少創建了三個數字化創新實驗室,在2012年還推出了專門的風投基金。而摩根大通在2012年設立了實驗室專注研究網點能使用的新技術,并于2014年將實驗室研發的數字化信息亭應用于各網點。
綜上所述,傳統金融機構正在通過股權投資(并購)、合作、孵化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金融科技創新,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在這個過程中仍需充分考慮戰略、組織、技術各層面的統籌配合。從戰略導向來看,需要明確企業的戰略重點,確定相應的投資方向,再根據自身的發展程度和可投入資源確定合作方式、目標企業,同時對創新與主業之間的協同、配合有清晰的規劃。從組織人才來看,需要高層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投入,確保相關部門被充分動員,確保組織的靈活性,建立市場化的激勵機制,建立容錯文化等。從運營和技術來看,需要充分認識到技術和數據的重要性,積極推進技術升級和數據打通與應用。只有那些能夠大膽克服老舊思維、充分了解正確參與方式,并且能多方面適應數字化帶來改變的企業,才能經得起數字化沖擊的考驗,完成蛻變。
(作者單位系波士頓咨詢公司董事總經理兼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