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軒欣
翻開歷史的畫卷,貴州晴隆縣作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大后方的烽火印記,因抗戰“生命線”——“二十四道拐”而為世人所熟知。
時間車輪滾滾前行,晴隆始終牽動著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領導的心,這里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之一。窮山惡水與貧困問題交織,“十三五”脫貧攻堅的任務重大而艱巨。
六年前的春天,冊亨農村出生的姜仕坤來到晴隆,擔任縣長。整個“十二五”時期,從縣長到縣委書記,這位從大山里成長起來的黨的干部把足跡留在了山鄉村寨,與晴隆人民水乳交融,在大山中尋找出路,尋找希望,從青絲熬成了白發,用真情喚醒沉睡的大山……
時光飛逝,轉眼又是一個春天。2016年4月12日下午,“翠華晴隆”政府網站刊登消息,“中共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同志突發心臟病,經搶救無效去世。”
佇立晴隆山頂,再瞰“二十四道拐”,大山巍巍,靜穆無言……
生命定格在脫貧攻堅的路上
山高、坡陡、谷深。
這座山,叫蘭蛇坡,最高峰海拔1900多米,位于晴隆縣北部。
蘭蛇村4個村民組100%的苗族群眾散居在高山之巔。
2011年秋天,姜仕坤來到蘭蛇村。
剛到蘭蛇寨口,看到村里成片的玉米地,他皺起了眉頭。高大的玉米桿上,玉米棒子小得可憐。
“怎么還在種老品種包谷?這都是80年代的品種嘛。”姜仕坤既是感慨,同時也是質問隨行的鄉干部田志敬。
進了村子,姜仕坤直奔村民李國家的牲口圈,圈里一頭黑豬無精打采地悶頭睡覺。
“這豬是喂來賣的嗎?”姜仕坤問。
“是喂了過年殺來自己吃的嘛。” 李國說。
“娃娃還在讀書沒有?”
“讀不進書,打工去嘍。”
兩個小細節,讓姜仕坤強烈意識到,一定要改變群眾的思想意識,盤活僅有的土地,引導老百姓發展多種經營。
當天下午,就在村口,姜仕坤和村組干部、農民代表懇談,共商下一步發展計劃。
同樣是一畝山地,一年種玉米施肥多少,收獲多少;種烤煙投入多少,收入多少;種草養羊,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一年能出欄多少只羊,能有多少純收入……姜仕坤與群眾細算經濟賬,發動村里種植新品種玉米、種烤煙、種草養羊,打破苗族同胞長久的思想藩籬。
“你說的養羊政策準不準數哦,我看你也就是個科長,說的話不見得管用。”李國在外務工多年,自以為有些見識,他從未見過挽著褲腿、兩腳泥巴的縣長。
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姜仕坤協調資金先解決老百姓的生活用水難題。先后為蘭蛇村民建起了100多口水窖,修了一批煙水工程。老百姓的基本生活難題得到解決。
從2011年一直到2015年,姜仕坤每年都要上蘭蛇坡,每一次到蘭蛇村,他一定會請村民代表前來座談,一起謀劃產業發展。
李國曾是第一個質疑種草養羊的人,但卻走在了最前頭,依靠草山草坡資源,從2012年開始養羊,年均存欄八九十只,年均出售四五十只,收入5萬元左右,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也成了大田鄉遠近聞名的養羊能手。
脫貧攻堅,對晴隆人來說,必須要有“人十之,我百之、千之”的付出。
晴隆縣石漠化嚴重,喀斯特面積占全縣國土面積的53%,人均耕地僅0.77畝,其中坡耕地占65%,地少土薄,石頭裸露,因此晴隆縣成為2015年確定的全省12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截至2015年底,晴隆全縣總人口34.2萬,貧困人口尚有7.91萬。
2010年3月,姜仕坤正式當選晴隆縣縣長。2014年8月,他轉任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和班子成員精心謀劃,為脫貧攻堅尋找新方向。
“十二五”期間,全縣貧困鄉鎮從12個減少到4個,貧困村減少到52個。2015年末,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239元,在2010年基礎上翻了一番。
時間跨進“十三五”,是黔西南,也是晴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同步小康的關鍵時期。
2016年初,州委將全州8縣市、義龍試驗區劃為五大戰區,推行戰區制,組建突擊團,簽下軍令狀,打響攻堅戰。姜仕坤所率的晴隆縣是脫貧攻堅第二戰區,到2018年,所有貧困鄉鎮要全部“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任務十分艱巨。但是,軍令如山!必須以“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沖刺”的勁頭高位推進。
于是,以姜仕坤為“班長”的縣委班子,以“大黨建”為統領,制定出臺了“1+15”文件,提出大力推進黨建扶貧、山地農業扶貧、山地旅游扶貧、生態建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等“十四項工作計劃”……
于是,以大力發展山地經濟為引領,“羊、茶、果、蔬、煙、薏”等農業特色產業如火如荼地展開,以“二十四道拐”為標志的山地旅游向世界展開懷抱……
2月26日,晴隆縣召開脫貧攻堅千名干部包保幫扶誓師大會,姜仕坤帶頭莊嚴宣誓——“脫貧攻堅、我是黨員、向我看齊”,號召全縣黨員干部每人幫扶2至3個村,同時承擔15戶貧困戶的結對幫扶,科級及以下干部每人幫扶6至18戶貧困戶,與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結對子,實現所有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全覆蓋。幫扶時間為3年,群眾不脫貧,幫扶不脫鉤,責任不解脫。
全縣2878名干部迅速深入貧困村、貧困戶家中……
3月7日,姜仕坤在興仁縣中醫院被檢查出心臟有異樣,醫生建議到條件好一點的醫院做深入檢查和治療。而早在3月4日,姜仕坤就感覺胸悶、頭暈,在工作中已經休克過一次。但是,他沒有休息療養。
“姜書記確實太累了。”晴隆縣委辦常務副主任賀伯果說。
追尋姜仕坤辭世前幾天的足跡,我們清晰發現:
4月6日上午,姜仕坤參加全州實現鄉村發展倍增計劃與易地扶貧搬遷專題會。
4月8日,在2016年全省第一次項目觀摩會晴隆觀摩期間,姜仕坤在兩個點上向省觀摩組匯報工作;下午2點,姜仕坤隨團觀摩貞豐項目;晚上9點多,姜仕坤又召集晴隆縣有關負責人趕到貞豐縣開會,連夜研究部署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相關事宜。
4月9日,姜仕坤趕赴貴陽參加2016年全省第一次項目觀摩總結會。
4月10日上午,姜仕坤在興義參加全州易地扶貧搬遷動員大會。會上,他代表晴隆縣堅定表態:“以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為工作目標,來打贏這場輸不起的硬仗……”
4月10日下午,姜仕坤出差廣州,盡管遵醫囑他身上天天帶著速效救心丸,可是誰能想到,40余小時后,他就倒在了出差路上。
一個治山治貧的好產業
喀斯特山地,向來以土壤瘠薄著稱,水土流失嚴重,不宜莊稼,卻不排斥各種草類生長。
從2000年開始,晴隆縣搶抓國家實施草地生態畜牧業產業化科技扶貧項目的機遇,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在貧瘠的大山里嘗試種草養羊。2006年6月,全國南方草地畜牧業現場經驗交流暨培訓會議就在晴隆召開,會議總結和推廣了“晴隆模式”。
到2010年,隨著姜仕坤的到來,“晴隆模式”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雖然出生在農村,也抓過農業產業,但要把山地“種草養羊”發展壯大惠及千家萬戶,初到晴隆的姜仕坤基本上還是個門外漢。但是從門外漢到“羊專家”,姜仕坤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
在晴隆,讓姜仕坤成為“羊專家”的“老師”有兩位。
一位是晴隆縣政協副主席、縣草地中心主任張大權,另一位是企業家托尼。
張大權這樣評價姜仕坤:“關于晴隆羊,他了解得很細致,常常事必躬親,是個行家。真是很可惜,要是再多給他三年時間,我相信,我們晴隆縣的羊產業會是另一番景象。”
就任縣長后,姜仕坤開始頻繁下鄉調研,每到一戶群眾家中,他總是第一時間直奔羊圈。哪個鄉鎮有多少羊存欄,哪個養殖大戶發展存在困難,哪個山頭的飼草長勢最好,哪個季節羊群最易發病,哪類羊最有市場,很快他便了如指掌。
通過廣泛深入細致調研,姜仕坤逐步發現“晴隆模式”有升級換代的必要,并總結出制約升級換代的關鍵問題所在。
“此前十年,晴隆一直以養殖黑山羊為主,但在國內肉羊市場上,綿羊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姜書記提出,要擴大綿羊養殖占比。”在張大權的記憶中,提出這一部署,姜仕坤親身在飯店、餐館等終端市場和具體交易環節中進行了深入調研。
很快,通過對外合作,以本地湖羊、杜泊羊和科爾索羊為父本,引進澳洲白羊為母本,依靠胚胎移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晴隆羊”誕生。到現在,“晴隆羊”已經升級換代到第六代,具有極高的抗病性能和較好的市場占有率。晴隆山羊與綿羊的占比各達到了50%,姜仕坤成功推進“南羊北進”,打開了慣食綿羊的北方市場。
4月15日,姜仕坤另一位企業家老師托尼從上海連夜趕回興義,參加這位“學生”的遺體告別儀式。
“可惜了一位優秀的縣委書記,于公于私都是巨大的損失。”回憶起與姜仕坤在一起深夜暢聊“晴隆羊”的每一個夜晚,這位企業家滿是遺憾。
2010年春節前,托尼與姜仕坤第一次見面時,正是海權肉羊加工廠項目前期啟動階段。那是姜仕坤擔任縣長后,第一次召集座談會,協調解決海權肉業項目推進問題。此后,姜仕坤隔三差五就要前往項目工地,現場辦公。
“那段時間,他天天蹲在項目工地,和老百姓協調解決征地問題,一個多月時間,遷墳70座,真是不容易。后來,又協調為海權建了一個30千伏的變電站,建了污水處理廠。”在托尼看來,海權能在短短18個月時間里建成投產,凝聚了姜仕坤對晴隆縣“種草養羊”產業的深厚情感。
2012年8月,為專題研究“晴隆羊”的市場銷售問題,姜仕坤專門召集座談會。
當天晚上,帶著很多沒想透的問題,姜仕坤又找到托尼。
在托尼的記憶中,不論在晴隆縣還是一起在外地,姜仕坤與他這樣深夜暢聊,一年總有那么四五次。
托尼說,也就是在晴隆這幾年時間,他和姜仕坤的頭發幾乎同時由黑變白。
后來托尼才知道,姜仕坤患有嚴重的痛風,癥狀發作時經常整宿睡不著覺。一次,姜仕坤在北京參加項目申報,半夜痛風發作,因不忍夜里睡不著覺浪費時間,知道托尼剛好回北京,一個電話把他請到賓館,關于羊,一聊又是一個深夜。
喀斯特山地土壤貧瘠,載畜能力有限,從循環發展和最大限度使用草山草坡的考慮出發,推動“晴隆羊”實現了從散養到設施養殖轉變。
打造了獨立知識產權的第六代“晴隆羊”,具有了適合南方草山薄土層的改良版“皇竹草”等多個草種,全面推動“晴隆羊”的品牌形成。
通過“三變”“四化”改革嘗試,讓“晴隆模式”從單靠項目支撐的生態扶貧模式,向產業社會化轉變。
通過完善飼料加工、草業發展、肉羊深加工等產業鏈,推動“晴隆模式”從單一的農業產業向接通“第二、第三”產業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升級。
加強與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技術合作,推動了“晴隆羊”國際化發展步伐。
在這一系列變化的背后,呈現的是晴隆縣人工種草面積的不斷擴大,是晴隆羊存欄數量的持續增加,是晴隆山里群眾口袋的逐漸豐滿。全縣種草養羊覆蓋14個鄉鎮2萬戶,戶均年收入2-3萬元,養羊戶創收總額超過4億元。
谷雨過后,巍巍大山靜默不語,但滿山的皇竹草長勢喜人,迎著初夏的風,搖曳生姿。每一戶養羊戶都知道,這一片大山,苗族漢子姜仕坤來過。
讓大山走向世界
4月18日,參加完姜仕坤遺體告別儀式,晴隆攝影師陳亞林再一次來到“二十四道拐”。每個周末,帶著相機到觀景臺拍幾張照片,是陳亞林多年的習慣。
這幾年,陳亞林經常能在觀景臺碰到姜仕坤,俯瞰那段“歷史的彎道”。
晴隆“二十四道拐”是“史迪威公路”(原滇黔公路)的形象標識和經典路段,始建于1935年,作為抗日大后方唯一的陸路運輸線及國際援華物資的大動脈,被譽為“抗戰的生命線”,有“歷史的彎道”之稱。十年前,憑借《24道拐——歷史的彎道》一書,陳亞林讓世人更加熟知舉世聞名的“二十四道拐”原來位于貴州晴隆。
2013年8月,時任省長陳敏爾到晴隆調研,專門就“二十四道拐”的開發和建設作出指示:打造具有影響的國際化景區,走有特色的山地經濟發展之路。
這幾乎是照亮晴隆新時期發展的一盞明燈!
晴隆人怎么也不會想到,除了種草養羊,大山本身竟是無價之寶。大山里的苗寨,山里人的歌舞,當地獨特的美食美酒,甚至山里的空氣都是稀世之寶。而那段曲折艱難的“歷史的彎道”,竟也成了他們走向世界的最短捷徑。
在姜仕坤主導下,意識到“二十四道拐”國際化元素的晴隆人緊緊抓住機遇,乘勢而動,以發展山地特色經濟為指引,圍繞打造國際山地旅游目的地,把“二十四道拐”文章做足。
一方面,以“二十四道拐”為龍頭,晴隆縣規劃打造“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規劃建設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博物館、二戰主體公園等歷史人文景觀。
在姜仕坤努力下,“史迪威二十四道拐遺址公園”已被納入貴州省100個重點景區中的示范景區和旅游體制改革試點區。以拍攝影視劇《二十四道拐》為契機,安南古城影視基地、旅游接待服務中心、生態文化休閑中心、民族文化演藝中心、特色產品展銷中心等相繼建成。很多群眾都說,這幾年整個晴隆縣城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形象,有了歷史性提升。
同時,二十四道拐“五項文化精品”也相繼推出,大型同名影視劇《二十四道拐》、大型電視紀錄片《東方主戰場·二十四道拐紀實》、編輯出版中英文版書籍《圖說二十四道拐》、制作文化旅游形象歌曲《二十四道拐》、多媒體影音展示碟《生命線》形成的“蝴蝶效應”,迅速擴張并提升了“晴隆二十四道拐”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
沖著“歷史的彎道”,沖著“東方踢踏舞”(阿妹戚托,彝族民間舞蹈),世界各地的人們紛紛走進晴隆。晴隆人第一次發現,家門口的風景也能掙錢!
陳亞林的相機里,記錄著二十四道拐的每一次變化,而他這些年拍下的一張張照片,也清晰地記錄了姜仕坤從縣長到縣委書記,從青絲到白發的變化。
又一個春天,在晴隆大山里,這位大山的漢子,黨的干部姜仕坤,化作巍巍山魂永遠融入了大山。
中國扶貧2016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