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軼 賀曉明(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444)
我國大學生運動競賽發展狀況及趨勢研究
□ 張 軼 賀曉明(上海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444)
大學生運動競賽組建了相對完整的組織機構,形成了一定的管理辦法以及單項競賽活動制度,某些運動項目(如乒乓球、棋類)水平顯著提高。然而,由于競賽制度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運動水平整體不高、發展緩慢。本文采用文獻資料、專家訪談、問卷調查法、比較研究和數理統計等研究方法,提出了未來大學生運動競賽的發展方向。
大學生 運動競賽 發展狀況 趨勢
大學生運動競賽的研究是體育理論和實踐共同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經過20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我國大學生競技體育運動的開展已初見成效,國家鼓勵大學建立高水平運動隊,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為祖國的競技體育培養和輸送體育后備人才。而且,為了保障改革的順利進行,我國先后頒發了《全國學生體育運動競賽制度》,《關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關于部分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關于試點高校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管理辦法》等一些有關高等學校運動訓練、競賽和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文件。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從無到有,在數量上逐步擴大,高校競技運動水平明顯上了一個檔次,對培養人才,豐富校園文化內涵,提高大學生生活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大學生競技運動由于受到競賽制度、競賽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發展緩慢,運動水平不高。為了培養具有中國社會主義特色的、文化型特征的高水平競技體育運動隊(員),完善競賽制度,凈化競賽環境,并迅速跟上國際體育發展的潮流,從而引發了對本課題的思考。
2009年版的《辭海》對“大學”的解釋是:“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分綜合大學、專科大學或學院。 “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大學生”的解釋是:“在高等學校讀書的學生。” 國家體委訓練競賽綜合司在其編寫的《運動競賽學》中對“運動競賽”所下的定義是:“運動競賽是在裁判員主持下,依據統一的規則而組織與實施的運動員個體或運動隊之間的較量。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大學生運動競賽主要由在高等學校讀書的學生、教職人員和社會人員共同參與的,以運動項目為主要內容,在裁判員主持下,根據統一的規則而組織與實施的大學生個人或團體間的比賽。
3.1、參與者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各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系主任(部長)、教授及一線體育教師。參加調研者回答了有關我國高校學生運動競賽發展狀況及趨勢的問題。
3.2、問卷設計
本研究的調查問卷是基于研究的內容、目的,并遵循體育科研方法關于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進行設計。問卷均采用郵寄和呈送的方式發放。
3.2.1、問卷的效度檢驗
共有10名專家、有70%專家認為很適合,30%專家認為較適合,因而具有有效性,見表1。

表1 調查問卷效度專家評議結果統計表
3.2.2、問卷的信度檢驗
問卷回收后15天內,信度檢驗采用了“測量——再測量”方法,兩次測量的結果呈高度相關,故具有較高信度,檢驗結果R=0.93;P<0.01因而具有可信性,見表2。

表2 問卷再測信度檢驗結果統計表
3.3、調查程序
本研究對我國大學體育學院院長、系(部)主任、教授及一線體育教師進行了抽樣問卷調查。筆者對參與調查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培訓。由參與調研的工作人員直接到全國體育院長、系(部)主任及、教授及一線體育教師參加的研討會議現場,或通過郵寄發放與回收問卷。現場數據收集是在上海舉辦的兩場研討會議中進行的。參與這項研究是自愿的、匿名的,且保密的。總共發放問卷100份,實際有92個人完成了這份問卷調查,完成率為92%。數據分析通過SPSS程序進行。
4.1、高校運動競賽取得的主要成果
經過二十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的開展已初見成效。應該說,中國高校體育運動競賽在開始發展的20年時間里就達到了這樣一個不小的規模,中國政府給予了極大的重視和支持。
4.1.1、政策和管理辦法
針對我國高等學校競技體育比賽和訓練的特殊狀況,教育部初步制定了政策和管理辦法。從1986年4月以來,為增強我國高校競技體育訓練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教育部陸續下發了《關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等一些有關高等學校運動訓練、競賽和部分普通高等學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文件,對我國高等學校課余運動訓練、高水平運動員的招收管理等方面作了初步規定,為我國高校培養優秀體育后備人才、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4.1.2、行政管理機構
1989年我國機構改革,教育部體育衛生藝術司設立了訓練處,從而使高校運動訓練和競賽的管理工作有了常設的行政管理機構;中國大學生體協于1993年在民政部重新登記成為社團,這意味著高等學校的課余訓練和運動競賽將由社團來進行管理,這個轉變與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和行政機構改革的步伐一致,并且與國外先進的競賽管理體制接軌。

表3 我國已舉辦9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基本情況
4.1.3、發展目標
我國大學競技體育是有組織、有行為的一個團體,而任何組織行為均以達到一定的目標為準則,所以我國大學競技體育也確立了自己的目標。我國自從1986年在普通高校試辦高水平運動隊以來,一直以《關于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提高學校體育運動技術水平的規劃》(1986—2000年)為藍本,在這個規劃中我國高校運動訓練和運動競賽的目標是:“至2000年,在全國有30%左右的高等學校,體育教師、體育場(館)、設施、科學研究、體育管理等達到較高水平,學校體育運動技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能夠承擔參加世界大運會的主要任務。學校體育訓練成為國家體育運動訓練的重要形式之一。”2005年教育部和國家體育總局共同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意見指出:“普通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目的是為國家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水平體育人才,目標是完成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及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的參賽任務,為國家奧運爭光計劃和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作貢獻。”這一意見將會是近期我國大學生運動競賽發展的方向指引。
4.1.4、單項協會與賽事
目前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下屬成立了的24個單項體育協會,除全國大運會年外,大部分協會每年舉辦一次單項錦標賽,以學校為單位報名參賽。自1982年首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在北京舉行以來,我國共舉行了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見表3)。全國規模的大學生體育盛會,是促進大學體育運動發展,寓教育于體育運動競賽之中,提高全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和運動成績,號召廣大學生積極參與到體育鍛煉的一項重要措施。
4.1.5、商業化運作
我國的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在商業化運作方面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改革,并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CUBA由中國大學生籃球協會、CUBA組委會和恒華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組織運作,并擁有聯賽自己的賽事推廣商,同時派出考察組赴美國考察NCAA和NBA,在借鑒國內外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適合大學生的組織、競賽辦法,使CUBA聯賽在一開始就具有了較高起點。CUBA有自己的特點,自己的優勢,那就是中國有1000多所高校,這意味著近千個潛在的大學籃球競賽市場,千余所高校各不相同的文化氛圍將賦予CUBA聯賽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風采,也必將吸引眾多的商家企業出資贊助。2001年,由中國大學生體協主辦,飛利浦電子中國集團贊助,廣東羊城報業體育發展有限公司協助宣傳策劃的“飛利浦CUFL中國大學生足球聯賽”成功舉辦,這是中國高校足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里程碑。根據聯賽資料統計顯示,總共有1000多所高校參與,300多所高校直接參加。其宣傳手段采用了電視、廣播、報紙、因特網等多種媒體,在各參賽高校張貼宣傳單,進行評選飛利浦最佳樂隊、評選飛利浦未來真漢子等多種活動。這些都使這次聯賽的參與者不僅僅限于各參賽的足球隊,而且延伸到了每一個關心CUFL的大學生。大學生足球聯賽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5.1、公平、公正原則
當整個社會都在講求“公平、公正”原則時,我國大學生體育界沒有理由例外。不道德行為扭曲了競技體育公平競爭機制,直接影響到我國大學生競技體育的正常運行、秩序、乃至可持續發展。首先,不公平競爭產生 “虛假”成績,反映不出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真實水平。其次,不公平競爭影響和打擊那些在工作上兢兢業業、扎實肯干、遵守法規人們的積極性。造成運動員人才資源的浪費,使優秀的學生運動員受到壓制,得不到進一步發展。體育道德通過對體育社會中的個體、群體、機構和成員國的各種利益的調整,維護體育社會的穩定秩序。在競技體育中,公平、公正幾乎就是競技運動中的一切行動的指南,離開這一原則,競技體育就失去了平衡,人們無法獲得平等的權利與義務。
5.2、活躍校園文化
隨著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改革正向全方位推進,教育界和社會逐漸認識到教育改革不僅僅局限在專業設置、學科建設等方面,而且更應該關注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大學開展競技體育,對于大學的校園文化建設有重要的推動和促進作用。體育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大學的體育教育不僅是技能的傳授,更深刻的是對體育文化的傳承和體育觀念的養成。大學通過開展競技體育,舉辦各級、各類的校內和校際體育比賽,可以給教師、大學生提供更多的觀賞體育競賽、參加體育競賽的機會,增加了師生、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提供了他們思想更好交流的機會,從而起到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作用。
5.3、普及與提高相結合
“普及”是“在高校開展群眾性學生業余體育運動”,“提高”是“培養少數高校優秀學生運動員”。學校體育是國民體育的基礎,是高水平運動員的搖籃,不抓好這個重點,競技體育水平不容易提高,提高了也會常有后顧之憂。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競賽的類型較少,舉辦數量較少,時間跨度長,競賽以綜合性運動會為主,學生參加競賽的次數也較少,平均每年參加競賽數量為1—2次。這樣的現狀不利于提高學生運動員、教練員的競技和訓練水平,導致了大學生運動員、教練員不能在大賽中得到鍛煉,積累競賽經驗,豐富競賽經歷,提高競技運動水平,整體來說不利于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發展,因此,我們必須建立一種能夠把體育運動引入大學校園,使各項運動在高校普及,從而形成各項運動發展的土壤,并且真正提高大學生運動員的競技水平的競賽制度。
5.4、繼承中國特色與借鑒國際成功經驗
中國教育的歷史現狀、地理環境、國力資源、經濟發展、產業分布,文化傳統都是中國國情的實際組成部分,也正是中國高校體育直接的、現實的背景。如果不考慮這個背景,就不能恰當地制定當代中國高校體育的發展策略。國外有一些國家開展大學競技體育年代較早,發展時間較長,他們在大學競技體育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些國家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韓國等,其中以美國大學競技體育開展得最好。充分借鑒和吸收體育發達國家已經使用的并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東西,把這些方面的成功經驗反映到我國大學生競賽制度構建中,使我國大學競技體育的發展方向正確,少走彎路。
[1]夏征農,陳至立.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2]丁聲樹,李榮.現代漢語詞典[M].第3版.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3]國家體委訓練競賽綜合司.運動競賽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4.
[4]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因素比較研究[J].體育科學,2000,20(4):15-21.
[5]張軼.對我國大學生體育運動競賽現狀及未來發展對策的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06,25(5):564-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