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冬林,劉秋紅(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風濕免疫科,江蘇 蘇州 215000)
熱毒寧注射液合金黃膏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郝冬林,劉秋紅
(江蘇省蘇州市中醫醫院風濕免疫科,江蘇 蘇州 215000)
目的:觀察熱毒寧注射液合金黃膏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方法:60例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靜脈滴注熱毒寧注射液加院內制劑金黃膏外敷治療,對照組口服秋水仙堿片治療,療程均為5天,觀察治療前后兩組關節腫脹、疼痛、活動受限血沉(ESR)、C-反應蛋白(CRP)及尿酸(UA)的變化。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86.67%、對照組60%,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治療后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積分、ESR、CRP均較治療前有改善(P<0.01),但治療組改善優于對照組(P<0.05);UA改善程度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熱毒寧注射液合中藥金黃膏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具有較好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痛風性關節炎;熱毒寧注射液;金黃膏
痛風是由于遺傳性和(或)獲得性引起的嘌呤代謝障礙,尿酸鹽結晶沉積于骨關節處引起的炎癥性反應性疾病。臨床上以高尿酸血癥和急性反復單關節紅腫熱痛起病為主,發病時疼痛劇烈,隨著病情延長逐漸引起腎功能損害和痛風石形成,嚴重者關節功能障礙和關節畸形。痛風屬中醫“熱痹”等范疇,臨床上多以濕熱內蘊為主。我科以熱毒寧注射液合金黃膏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取得較滿意療效,報道如下。
共60例,均為2014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風濕免疫科診治的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發作患者。治療組男29例,女1例;年齡25~65歲,平均(39.7±11.04)歲;病程1個月~15年,平均(5.01±4.6)年。對照組男27例,女3例;年齡28~66歲,平均(41.2±11.39)歲,病程3個月~16年,平均(5.47±4.28)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均符合199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1],需備有以下4項以上者方可確診。①急性關節炎發作大于1次,并在1天內達到高潮;②急性關節炎局限于個別關節;③整個關節呈暗紅色;④第一跖趾關節急性發炎;⑤單側跗間關節急性發炎;⑥有可以證實的痛風性結石;⑦高尿酸血癥;⑧非對稱性關節腫脹;⑨發作可自行終止。且處于急性期,患者跖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或者手關節局部紅腫熱痛。
中醫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痛風性關節炎濕熱內蘊的診斷標準[2]。
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痛風性關節炎中西醫診斷標準;②年齡在18~70歲。
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70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及對本藥過敏;②合并、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③晚期關節炎重度畸形、僵硬、喪失勞動力;④排除繼發性痛風,如腎功能衰竭,腫瘤放化療,以及利尿劑等所致的繼發性痛風。
治療組:給予熱毒寧注射液(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50217)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鈉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并局部使用院內制劑金黃膏外敷(大黃、黃柏、白芷、蒼術、姜黃、膽南星、陳皮、甘草打粉加麻油調合而成)治療5天。
對照組:給予秋水仙堿片(昆明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服1mg,隨后每2h服用1mg,直至關節癥狀緩解,或出現腹瀉或嘔吐停藥,24h內不超過6mg,癥狀緩解后每次0.5mg,每日3次,連服5天。
所有患者均注意休息,低嘌呤飲食,禁酒,每日飲水1500mL以上,合并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及冠心病者給予相應藥物治療。
關節腫脹疼痛程度,活動受限程度,尿酸,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等指標。
參照2012年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中痛風的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癥狀消失,實驗室檢查基本正常。有效:關節腫脹消減,疼痛緩解,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癥狀及實驗室檢查無變化。
主要癥狀改變以關節紅腫、疼痛及活動受限程度計分。VAS評分標準:無疼痛0分,疼痛劇烈不可忍受10分。活動自如0分,活動完全受限10分。紅腫輕度1分(關節淡紅,輕度腫脹,皮膚紋理變淺,關節的骨標志仍明顯),中度2分(關節紅,腫脹明顯,皮膚紋理基本消失,骨標志不明顯),重度3分(關節深紅,重度腫脹,皮膚緊,骨標志消失)。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腫脹積分 疼痛積分 活動受限治療組(n=30)治療前 2.47±0.68 8.6±1.5 8.13±1.2治療后 1.03±0.64* 4.3±1.1* 4.77±1.3*治療前 2.73±0.72 8.9±1.47 7.73±1.4治療后 0.96±0.66*△ 2.9±0.73*△ 2.93±0.7*△對照組(n=30)
兩組治療前后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及尿酸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及UA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ESR、CRP及UA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時間 ESR/mm·H-1CRP/mg·L-1 UA/umol·L-1治療組(n=30)治療前 47.33±8.46 47.67±9.90 518.93±50.14治療后 31.23±11.55* 31.63±19.06*503.67±52.29治療前 46.03±11.29 48.28±8.93 522.47±63.69治療后 20.43±12.58*△17.39±6.97*△ 466.10±50.77*△對照組(n=30)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多是由于飽餐飲酒、過度疲勞等原因引起人體內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泄減少所引起的一種晶體性關節炎。常在夜間發作,以急性單關節炎為主,局部紅腫熱痛,酷似急性感染,疼痛劇烈,甚至痛如刀割或虎咬。急性發作期西醫治療多以秋水仙堿和非甾體抗炎藥,甚至激素等為主,雖見效快,近期控制病情好,但往往副作用明顯。
痛風屬中醫“風濕熱痹”范疇,其病因病機多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腎虧虛,而嗜食肥甘厚膩,飲酒過度,導致脾失運化,腎失分泌清濁之功,濕熱內生,蘊結成毒;或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日久郁而化熱,痹阻關節,不通則痛,出現紅腫熱痛之現。熱毒寧注射液由青蒿、金銀花、梔子等中藥組成,臨床上多用于外感風熱所致感冒、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方中青蒿清熱解暑,除骨蒸;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山梔子清利三焦之火,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腫止痛;諸藥合用,有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止痛功效。并配有我院自制金黃膏外服局部紅腫熱痛之關節,金黃膏取大黃、黃柏、白芷、蒼術、姜黃、膽南星、陳皮、甘草打粉加麻油調合而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根據中醫“透皮”[3-5]吸收的理論,中藥外敷可通過“體表穴位-經絡通道-絡屬臟腑”的傳遞作用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藥物通過皮膚直接滲透到患處,作用持久,吸收快,療效好,不良反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青蒿、金銀花、梔子均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炎鎮痛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6]。
本實驗結果表明,使用熱毒寧注射液合局部關節外敷金黃膏對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優于秋水仙堿;在關節腫脹、疼痛及活動受限改善及實驗室檢查ESR、CRP、UA等方面治療組均優于對照組。安全性方面,治療組均未發生明顯不良反應,僅出現外敷金黃膏后皮膚瘙癢1例,但很快消失,對照組出現腹痛腹瀉5例、白細胞減少1例、藥物過敏1例。
熱毒寧注射液加金黃膏外敷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有著顯著的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作用,其療效優于單用秋水仙堿,且不良反應少,安全有效。
[1] 蔣明,張奉春.風濕病診斷與診斷評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23.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2:51.
[3] 王躍旗,王義軍,王磊,等.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中醫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2012,5(11):873-877.
[4] 和玉英,文歧琳.如意金黃散外敷配合抬高架減輕下肢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腫痛的療效觀察及護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11(9):144-145.
[5] 劉國清,楊永勤.金黃散治療急性痛風性關節炎40例的臨床觀察[J].西藏科技,2014,21(2):44-46.
[6] 雷載權.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30-56.
R255.689.7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659-02
劉秋紅
2016-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