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波,方小燕(重慶市忠縣中醫院,重慶 忠縣 404300)
推拿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觀察
歐 波,方小燕
(重慶市忠縣中醫院,重慶 忠縣 404300)
目的:觀察推拿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療效。方法:376例隨機分為兩組各188例。治療組用推拿和中藥外敷治療,對照組口服氨基葡萄糖和玻璃酸鈉關節腔注射治療。結果:總有效率治療組98.4%、對照組86.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推拿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療效確切。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推拿;中藥外敷
筆者用推拿配合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共376例,均為2010年9月至2015年8月我院門診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骨科學分會《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診斷。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188例。治療組男67例,女121例;年齡40~89歲,平均58.4歲;病程0.75~35年,平均3.2年;單側發病85例,雙側發病103例。對照組男69例,女119例;年齡41~92歲,平均58.8歲;病程0.5~38年,平均3.5年;單側發病88例,雙側發病10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發病側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根據《骨關節炎診治指南(2007年版)》推薦治療方案,關節腔注射玻璃酸鈉。患者平臥或坐位,屈曲患膝90°,下肢放松,根據主要疼痛部位選擇內膝眼或外膝眼為穿刺點,碘伏常規消毒,垂直進針有落空感后回抽無血即可緩慢注入玻璃酸鈉2.5mL。約30s后拔出針頭,無菌敷料覆蓋針孔。膝關節被動屈伸幾次,使藥液均勻填充關節腔內,保持針孔24h干燥。每周1次,5次為一療程。鹽酸氨基葡萄糖片0.48g,每日3次口服,5周為一療程。
治療組:①推拿:要求手法輕快、柔和、深透,力量由輕到重,忌用重手法。a.俯臥位:先用滾法放松患側腘窩及大腿后側肌肉,然后點按承扶、殷門、委中、承山、昆侖等穴,再用掌推法沿患肢足太陽膀胱經平推至足跟5~7次,接著提拿足三陽經和三陰經5~7次。b.仰臥位:依次用滾、揉、捏法放松股四頭肌群、內收肌群、髂脛束、內外側副韌帶等膝周軟組織。然后點按膝眼、犢鼻、血海、鶴頂、陽關、陽陵泉等穴,條索狀結節或陽性反應點重點按揉,并用拇指指腹橈側面作橫向彈撥。推揉提髕骨,接著雙手掌分別置于膝關節內外側,抱而以揉,以發熱為度,最后最大限度伸屈膝關節,并作膝關節內外翻活動,反復5~7次。每日1次,7次為一療程,每個療程間隔2天。②中藥熱敷:伸筋草45g,海桐皮45g,木瓜25g,生姜50g,艾葉50g,獨活60g,三棱30g,莪術30g,紅花20g,乳香15g,沒藥20g,赤小豆100g,威靈仙60g,川烏15g,細辛20g,食醋1000g,蔥白500g。加水適量煎后以紗布墊浸藥液熱敷患膝。每次30~40min。每日早、晚各敷1次,每日1劑,7劑為一療程。皮膚過敏者禁用。
兩組均治療1個療程統計結果。
治愈:疼痛消失,功能恢復正常。好轉:疼痛緩解,功能恢復正常。有效:局部腫痛減輕,治療有改善,但不耐勞累。無效:癥狀無改善。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屬中醫“膝痹”范疇。發生與年齡、肥胖、炎癥、創傷及遺傳因素等有關。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矯正畸形,改善或恢復關節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推拿可舒筋通絡,消腫止痛,宣通散結,松解膝部粘連,解除膝周肌肉痙攣。中藥熱敷可舒松關節筋絡,疏導腠理,流通氣血,止痛,利關節。推拿、中藥外敷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見效快,不良反應少,對減輕癥狀、減少或延緩手術有明顯的優勢。
[1] 邱貴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J].中華關節外科雜志(電子版),2007,4:281-285.
R244.184.3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662-01
201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