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可佳,向燕卿(.重慶市萬州區第五人民醫院,重慶 40400; .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系,重慶 40400)
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45例觀察
向可佳1,向燕卿2
(1.重慶市萬州區第五人民醫院,重慶 404020; 2.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臨床醫學系,重慶 404020)
目的:觀察中西醫結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方法:91例隨機分為治療組45例與對照組46例,治療組用西藥阻滯、推拿、中藥內服,對照組只用椎管阻滯。結果:兩組治療后均較治療前疼痛癥狀明顯改善,治療后兩組VA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椎管阻滯、推拿與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較好。
腰椎間盤突出癥;中西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臨床常見病、多發病,主要病因為神經根或馬尾神經被退變的或破裂的腰椎間盤壓迫,是一種腰腿痛綜合征,主要表現為腰背或伴有后臀部、下肢酸痛、麻木等[1]。我院采用骶管注射配合推拿與中藥內服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更佳,報道如下。
共91例,均為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骨科接受治療的患者,均有典型腰腿痛與麻痹,且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均經X線、CT、MRI和臨床確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均須簽訂知情同意書。治療組45例,男27例、女18例,平均年齡49.62歲,平均病程2.82年。對照組46例,男25例、女21例,平均年齡49.67歲,平均病程2.79年。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7年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3輯)》中的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標準。①向下肢放射的腰部疼痛;②局部壓痛;③直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陽性;④跟臀試驗陽性;⑤皮膚感覺、肌力和膝反射改變;⑥脊柱姿態改變;⑦腰椎正側位X線片提示脊柱側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⑧CT或MRI提示有腰椎間盤突出。診斷的基本根據為①~④項,有第⑧項依據為確診。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年齡18~65歲。
排除標準:過敏體質與妊娠、哺乳期婦女,合并其他系統嚴重原發疾病,精神病,骶管局部感染或凝血功能異常等,不予配合治療。
兩組均給予骶管阻滯治療。取0.5mg甲基維生素B12注射液1支,0.1g維生素B1注射液1支,5mg地塞米松注射液1支,100mg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支,10mL生理鹽水1支,用20mL注射器吸入混合。患者上下肢稍分開,以厚布墊下腹,俯臥,將骶尾部充分暴露,確定骶骨角,找到骶管裂孔,常規消毒皮膚后鋪洞巾,以7號針頭配好裝藥的注射器,垂直刺入皮膚,注意注射器尾傾至與皮膚夾角呈20°~30°方向刺入,當針尖出現落空感,為刺透骶骨韌帶,回抽注射器未見血液和腦脊液,注射未感覺到明顯阻力時,即可開始注射,注射時間3~5min。注射時須詢問及觀察患者,適當調整注射速度。注射完即可退出注射器,以無菌紗布按壓至針孔內無液體流出,紗布固定后囑患者繼續俯臥約15~20min,無異常感覺后才能離開。骶管阻滯治療每周1次,連續3次為一療程。
治療組加用推拿治療及中藥內服。①推拿:囑患者取俯臥位。手掌順棘突按壓背部,由上而下至腰骶。在腰部及臀部的軟組織上,以推、按、揉、滾等手法推拿,使患者放松舒適。以手掌推搖患者腰部正中,左右擺動其身體。諸法,綜合應用,每次推拿15min,每周推拿2次,3周為一療程。②中藥:獨活寄生湯加減。藥用獨活10g,桑寄生20g,萆薢10g,木瓜15g,當歸6g,雞血藤15g,生地15g,白芍10g,杜仲20g,懷牛膝15g,炙甘草10g,防己10g,北細辛5g,益母草20g,蘇木15g,續斷15g。陰虛者加山茱萸15g,烏梅10g;陽虛者加仙茅12g,仙靈脾12g;濕熱者加蒼術10g,黃柏15g;寒凝者加制附片10g(先煎),肉桂6g(后下)。日1劑,水煎3次,兌和分3次溫服,中藥服1周。
兩組均治療3周。
觀察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視覺模擬評分(VAS)。癥狀無任何改善,伴有明顯的疼痛,計為7~10分。癥狀有所好轉,但仍有中度疼痛,計為4~6分。癥狀明顯改善好轉,但仍有輕微的疼痛,計為1~3分。完全改善,無任何疼痛,計為0分。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腰痛和下肢放射痛癥狀消失,椎間隙壓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大于70°,脊柱活動自如。顯效:腰痛明顯減輕,椎間隙壓痛癥狀消失,下肢放射痛癥狀消失,直腿抬高60°~70°,脊柱活動改善。有效:腰腿痛癥狀減輕,直腿抬高45°以上,能下床直立行走。無效:無明顯癥狀和體征變化及改善。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45 9.08±1.02 1.12±0.79*△對照組 46 9.06±1.01 2.95±1.24*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腰椎間盤突出癥出現腰腿部麻木主要原因為硬膜囊或神經根為突出的腰椎間盤所直接壓迫或刺激,阻礙局部微循環正常運行,出現神經根水腫,導致周邊組織無菌性炎癥[3],由于炎性反應,導致疼痛。因此,疏通氣血運行,減輕壓迫,減輕或消除炎性物質的刺激,減輕水腫,均為治療的重要環節或途徑。本研究表明,治療組與對照組經骶管阻滯治療后,均有較好的療效,可見骶管阻滯為重要治療措施之一。藥液經過硬膜囊外腔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能減輕突出的腰椎間盤的壓迫、組織粘連和刺激。注射時產生的椎管內加壓,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甲基維生素B12可直接作用于感覺神經軸索膜,阻斷疼痛刺激的傳導,促進修復受損神經,減輕炎癥及水腫,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麻。維生素B1能夠促進神經組織恢復,維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地塞米松抑制炎癥細胞的聚集,減少炎性因子的合成與釋放,減輕組織炎癥,減輕水腫,可有效降低局部組織對損傷后的反應性,并可防治組織粘連,清除致痛因子。局麻藥利多卡因可阻滯神經傳導,迅速止痛,并影響疼痛調節機制,可持久緩解、減輕甚至消除慢性疼痛[4]。
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是非手術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5],推拿手法能夠有效松解腰部及下肢的組織粘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吸收炎性物質,矯正小關節紊亂,使突出的髓核回納或改變位置[6]。推拿手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其化學效應上,即減少致痛物質、增加止痛物質,改善腰肌代謝與營養等[7]。
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中醫“腰痛”范疇。腰為腎之府,由腎之精氣所溉,故腰痛與腎關系最為密切。病因為內傷、外感與跌仆挫傷。基本病機為經脈痹阻和腰府失養。外感諸邪及勞力扭傷、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內傷多因稟賦不足,腎虧腰府失養,即“不榮則痛”。獨活寄生湯加減方祛風濕,止痹痛,補肝腎,益氣血。主治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無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用于慢性關節炎,坐骨神經痛等屬肝腎不足,氣血兩虧者。結合中醫辨證論治,經過適當化裁,用于治療椎間盤突出癥,主要在于補腎養血、活血通絡,其中防己、益母草、蘇木等活血利水藥物的應用也可降低所壓迫神經水腫。
椎管阻滯、推拿手法結合中藥內服,三管齊下,效應疊加。更有利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疼痛緩解,能加快康復速度,提高康復效果。
[1] TRUMM CG,JAKOBS TF,STAHL R, et al.CT fluoroscopy-guided vertebral augmentation with a radiofrequency-induced,highviscosity bone cement (StabiliT ?):technical results and polymethylmethacrylate leakages in 25 patients[J]. Skeletal Radiol,2013,42(1):113-120.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5-189.
[3] 葉樹林,王瑞娟.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的臨床合理用藥探究[J].軍醫進修學院學報,2011,32(4):402-404.
[4] 王毓興,傅文彧.中藥外敷配合骶管封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國際骨科學雜志,2010,31(1):58-59.
[5] 孔錦濤,趙豐,王新軍.推拿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進展[J].新疆中醫藥,2015,33 (5):104-106.
[6] 黃明喜,沈釗雄.補腎方聯合牽引、推拿手法治療肝腎虧虛型腰椎間盤突出癥58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2015,37(11):1652-1654.
[7] 彭正成,胡建方,周維.不同推拿方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6):198-200.
R681.53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01-02
2016-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