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洋,楊陳一,胡建超,劉宇文(四川省瀘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四川 瀘州 646000)
非藥物療法
手法整復配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療效分析
馬 洋,楊陳一,胡建超,劉宇文
(四川省瀘州市中醫(yī)醫(yī)院骨傷科,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觀察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方法:54例隨機分成兩組各27例,治療組采用手法整復配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對照組采用手術治療。結果:兩組總有效率無明顯差異,骨折愈合時間治療組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手法復位配合小夾板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明顯。
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法整復;小夾板固定
肱骨髁上骨折以7歲左右的男孩最多見,該年齡段鷹嘴窩的骨質薄弱,肘部韌帶松弛[1]。肱骨髁上骨折后發(fā)生肘內翻及骨化性肌炎幾率較高,缺血攣縮的發(fā)生率為3%,肘內翻幾率為30%~60%[2]。我們用手法閉合復位配合小夾板外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效果較為滿意,報道如下。
共54例,均為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住院患兒。男35例,女19例;年齡4~12歲,平均(7.42±3.13)歲;病程1h~15d,平均(2.42±6.13)d;左側24例,右側30例;伸直型骨折47例,屈曲型骨折7例。均為閉合性骨折,有明確的外傷史,肘部腫脹、肘關節(jié)畸形、肘關節(jié)功能障礙等表現,骨折端均有不同程度的旋轉移位,未見明顯神經、血管損傷征象。采用隨機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27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骨折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實驗組采用手法整復配合小夾板外固定。①復位方法。整復前行臂叢麻醉,麻醉滿意后,由復位者與兩位助手共同完成整復。以伸直型為例,父母懷抱患兒并雙腿夾住患兒雙下肢,患兒面向正前方,助手近端雙手環(huán)握患兒上臂中上段。遠端助手一手握腕、一手握前臂將傷肢逐漸前舉并緩慢對抗牽引,且逐漸將前臂旋后。術者位于患兒側前方,此時術者雙手握住遠折端協助矯正旋轉移位。然后讓兩助手繼續(xù)持續(xù)牽引,術者用兩手掌根據骨折兩端內外側移位方向擠壓以矯正側方移位。繼之術者下蹲,以兩手拇指從肘后推頂遠折端向前,其余諸指環(huán)抱骨折近端前方向后按壓,聽到骨折復位的骨擦音時,遠端助手在維持牽引的情況下屈肘90°,三人協調一致,將上臂旋前,置前臂于胸前。同時尺偏型置前臂旋前位、橈偏型置前臂旋后位杉樹皮小夾板超肘腕關節(jié)固定。屈曲型僅僅在糾正前后移位時與上述手法相反,將遠斷向后推移并逐步伸直肘關節(jié)。②固定方法。整復成功后采用杉樹皮小夾板外固定的制作方法,前后側夾板均為長直夾板塑形制成L狀,角部呈90°圓弧形,上至腋窩,前側夾板至腕橫紋,后側夾板遠端至掌指關節(jié)背側近端,內外側夾板分別由兩塊直夾板拼接固定成直角L狀。在患處外敷紫草油紗布,按先內外、后前的順序放置夾板,用4條扎帶分別在肱骨中段、骨折處、肘窩與鷹嘴處和前臂中段捆扎固定夾板,外用繃帶包扎并且繃帶要求經過虎口防止前臂旋轉活動[3]。依據腫脹消退情況每隔2~3天換藥1次。③鍛煉方法。功能鍛煉原則以主動為主,被動為輔,循序漸進,不可盲目粗暴,不可急于求成。整復固定后即作握拳、伸指活動, 4~5周后拍片達到臨床愈合時解除外固定,進行肘關節(jié)主動屈伸功能鍛煉和中藥熏洗理療,直至屈伸功能恢復正常。
對照組采用手術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患兒取平臥位,選擇臂叢神經阻滯麻醉,待麻醉起效后,采用肘關節(jié)內、外側小切口聯合入路,切口長度3~4cm,暴露骨折處,完全復位后,用兩根克氏針對骨折處進行交叉內固定,并將針尾折彎后埋入皮下。C臂透視復位固定滿意后,沖洗縫合手術切口,并使用石膏對骨折處進行外固定。術后指導其進行康復鍛煉。對于尺偏型可矯枉過正,此時術者雙拇指按壓斷端外側向內側加壓,其余諸指握住遠折端向外提拉,造成內側張力、外側壓力狀況以增加橈骨側骨皮質嵌插。行手法復位,拔伸牽引后先矯正側方移位,再矯正前后移位,對于尺偏型可矯枉過正增加橈骨側骨皮質嵌插,尺偏型置前臂旋前位、橈偏型置前臂旋后位杉樹皮小夾板超肘腕關節(jié)固定。
治愈: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度10°以下,肘內翻程度低于5°。顯效: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度10°~20°,肘內翻程度5°~10°。有效: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度20°~30°,肘內翻程度10°~15°。無效: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受限度30°,肘內翻程度15°以上。
用SPSS20.0統(tǒng)件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愈合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 例(%)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 例(%)
肱骨髁上骨折多為間接暴力所致,多發(fā)生于運動傷、生活傷和交通事故,多見于有外傷史的兒童。肘內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并發(fā)癥中最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 ,而且發(fā)生率較高 。早期的正確處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準確復位、可靠固定是提高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效果的關鍵,預防肘內翻發(fā)生的關鍵在于原始移位是否矯正及能否維持復位的穩(wěn)定[5]。在行手法復位,拔伸牽引后先矯正側方移位,再矯正前后移位,對于尺偏型可矯枉過正增加橈骨側骨皮質嵌插,尺偏型置前臂旋前位、橈偏型置前臂旋后位杉樹皮小夾板超肘腕關節(jié)固定。針對肘內翻畸形,采取超腕長夾板,后側夾板下端長至掌指關節(jié),增加固定穩(wěn)定性;前臂旋后位固定;利用壓墊的側方應力產生持續(xù)外翻作用力,防止肘內翻。復位時采用外翻手法,適度矯枉過正。1~2周加強查看,及時糾正此時容易忽略的漸進性內翻的發(fā)生,對于有明顯內翻發(fā)生可能的病例應及時改為手術治療。手術中盡量復位,以外側皮質對齊為標準,外側盡量遺留遠端高起階梯,內側對齊,方能防止復位不良而繼發(fā)的攜帶角減少或肘內翻的發(fā)生。手法整復是屬于微創(chuàng)手術,創(chuàng)傷小,操作簡單,可保持肘關節(jié)囊的完整性,最大限度地保證骨折端軟組織的完整和血運,有利于骨生長,骨愈合的時間較短,并能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5]。
手法整復配合超肘腕夾板外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臨床療效肯定,痛苦小,費用低,骨愈合的時間較短,肘關節(jié)功能恢復快,并發(fā)癥少。
[1] 楊建平.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現代處理[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09,11(4):302-305.
[2] 吳雪暉,何清義,唐康來.兒童難復性肱骨髁上骨折的外科治療[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8,30 (9):861-863.
[3] 楊道銀,唐中堯,楊陳一,等.杉樹皮小夾板超肘腕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2007,15(6):59-60.
[4] 連鴻凱,馬鴻杰.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手術治療進展[J].中華肩肘外科電子雜志,2014,2(2):69-73.
[5] 謝澤翌.閉合手法復位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5):68-68,70.
R274.118.341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04-02
2016-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