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裕泉,顧秀云(江蘇省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針灸科,江蘇 泰興225411)
溫針灸配合走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6例
吉裕泉,顧秀云
(江蘇省泰興市第二人民醫院針灸科,江蘇 泰興225411)
目的:觀察溫針灸配合走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方法:26例選擇華佗夾脊穴、八髎穴采用溫針灸配合走罐的方法治療,并于第1、2、3個療程后分別統計療效。結果:指地距、枕墻距、Schober試驗、胸廓活動度、視覺模擬評分(VAS)均得到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總有效率第1個療程69.2%,第2個療程80.8%,第3個療程92.3%,第2、第3個療程總有效率優于第1個療程(P<0.05)。結論:溫針灸配合走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療效滿意,且療效隨療程的增加而提高。
強直性脊柱炎;溫針灸;走罐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以中軸關節慢性炎性反應為主的脊柱關節病,屬中醫“骨痹”、“竹節病”等范疇。病變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和脊柱關節突關節,晚期可發生脊柱關節強直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1]。無論對早期或晚期患者,目前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非甾體抗炎藥、改善病情藥物、免疫抑制劑藥物,但不良反應較大。筆者采用溫針灸配合走罐治療強直性脊柱炎26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共26例,均為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門診患者。男15例,女11例;年齡22~53歲,平均(29.5±1.2)歲;病程2~16年,平均(6.9±3.6)年。
診斷標準:依據美國風濕病學會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準[2]。臨床標準為①下腰痛持續至少3個月,活動后改善,休息后無減輕;②腰椎屈伸、側彎活動受限;③胸廓活動度低于同年齡、性別的正常人。放射學標準為具備X線證實的單側骶髂關節炎III~IV級或雙側骶髂關節炎大于II級。符合放射學標準和1項以上臨床標準者即可診斷為強直性脊柱炎。
納入標準:年齡18~60歲,符合以上診斷標準,未曾進行相關治療或經其他治療無效,能持續接受本治療且未中斷,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肝、腎及血液系統疾病、腫瘤,嚴重關節畸形,個月內接受過其他臨床試驗。
取穴:華佗夾脊穴、八髎穴。局部皮膚以75%的酒精消毒,使用0.28mm×40mm的一次性不銹鋼毫針,迅速刺入皮膚,直刺進針約25~30mm,施以平補平泄手法,行針得氣后,將長約1.5~2cm、直徑約1cm的艾柱固定于針柄,下墊紙板,以免燙傷(因紙板不易阻斷熱傳導,以免影響艾灸的滲透)。點燃艾柱施以灸法,待艾柱燃盡后再更換下1壯,每次灸3壯,施灸結束后起針。然后于后背部涂上凡士林軟膏,選擇中號玻璃火罐,持血管鉗夾上沾有95%的酒精棉球,點燃并燃燒罐內空氣后,迅速將火罐叩吸于后背皮膚表面,沿脊柱兩側膀胱經脈及督脈為治療部位,上下反復滑移火罐,進行走罐治療,致所過皮膚有紅暈即可停止,最后起下火罐,清理油膩。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共觀察3個療程。
觀察治療前后指地距、枕墻距、Schober試驗、胸廓活動度的變化情況[3]。
視覺模擬評分(VAS):用10cm長的游動標尺,分10個刻度,從0~10分,0表示無痛,10表示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患者在直尺上標出能代表自己疼痛程度的相應位置,進行評分。
參照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4]制定療效標準。顯效:背髖部疼痛、晨僵、關節腫痛消失或減弱。有效:背髖部疼痛、晨僵、關節腫痛明顯改善。緩解:背髖部疼痛、晨僵、關節腫痛有所改善。無效:背髖部疼痛、晨僵、關節腫痛無改善。
治療前后各項觀測指標比較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觀測指標比較 (±s)

表1 治療前后各項觀測指標比較 (±s)
注:與治療前同項比較,△P<0.05。
(cm) 枕墻距(cm) 胸廓活動度(cm) Schober(cm) VAS(分)治療前28.01±11.12 4.85±1.90 1.06±1.24 3.21±2.15 6.96±1.22治療后16.80±0.94△2.32±1.00△3.58±1.46△5.53±1.98△2.54±1.42△時間 指地距
各療程療效比較見表2。

表2 各療程療效比較 例(%)
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互結合的治療方法,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燃燒所產生的致熱效應通過針體傳入體內,起到針刺和艾灸的雙重作用,具有溫經通脈,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尤其適用于慢性虛寒性疾患。走罐屬于拔罐的一種方法,是針灸治療的重要的輔助手段。由于它能造成局部充血,使毛細血管擴張,以暢通氣血、宣散外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同時走罐療法其治療面積較大,具有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散風祛寒的作用,多適用于脈絡阻滯或有竄痛的疾病。
《靈樞·經脈》中言足太陽之筋“跟腫痛,腘攣,脊反折,項筋急,肩不能舉,腋支,缺盆中痛,不可左右搖”。 《素問·骨空論》言“督脈為病,脊強反折”、“屬腎,入循膂絡腎”。夾脊穴與督脈之氣相通,督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經,入絡腦,為腎之精氣通行之道,既可補先天腎精腎氣,又可強脊壯骨;八髎穴隸屬足太陽經脈,太陽經為五臟六腑經氣輸注的地方,取八髎穴以疏調太陽及局部經氣,調理臟腑功能;諸穴合用,以培元陽補命門之火,補腎精激發腎間精氣,以填先天不足,精氣血充盈,脈絡暢通,氣血調和,而痛自止。
采用溫針灸與走罐相結合的方法,并運用特定穴位,即夾脊穴和八髎穴,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近期療效尚為滿意,對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致殘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另外,在治療過程中及病情緩解后還需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頸、胸、腰背及四肢關節的功能鍛煉,糾正不良姿勢、體位,注意勞逸結合,加強生活護理,養成健康的飲食起居習慣,避免勞累、著涼、感染等各種加重或誘發因素,以控制病情進展,延緩脊柱關節的強直畸形,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曾慶馀.關于強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診斷[J].中華風濕病雜志,2000,4(2):69-71.
[2] VANDER LINDEN S,EVALUATION HA,Cats A .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proposal for modification of the New York criteria[J].Arthritis Rheum,1984,27,(4):361-368.
[3] 張乃靜,臨床風濕病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9:161-164.
[4] 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強直性脊柱炎診斷及治療指南[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10,14(8):557-559.
R245.315.932.3 [文獻標識碼]B
1004-2814(2016)07-0715-02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