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廣州提出三個“三”戰略,在這一戰略布局中,“三大戰略樞紐”、“一江兩岸三帶”以及“黃金三角區”建設勾勒出了廣州的雄心壯志,珠江從城市原點到城市紐帶,水是荔灣特色,回歸濱水更利于荔灣特色的發揮和價值的展現。
“五回歸”決定新城投資潛力
廣鋼新城片區發展的未來,要取決于整個荔灣區域的發展,對荔灣目前發展形勢的判斷,總結有5個回歸:
第一,回歸存量,關注效率。
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以人為本、集約發展、盤活存量、持續發展”等理念,就廣州而言,數據顯示,2010-2014年廣州年均新增建設用地不到20km2,2015-2020年5年能新增規模約50kmz,廣州的三舊改造資源約589km2,因此,新時期廣州的城市發展主題是在有限的空間上尋找新的增長點,即創新驅動、提質增效、生態文明,這是非常明確的信號和方向。
第二,回歸中心城,關注內涵。
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導向直接決定著一個地區的發展潛力。2014年-2016年廣州市投資出臺的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差不多有3000個億,在西部中心老城區方面力度較大,根據軌網規劃,僅在芳村地區就初步規劃有2條城際、8條地鐵線網(含佛山延伸銜接軌道),這些投資決定了西部老城區的發展潛力。而從資產的保值和增值來看,中心城區具備很大的優勢,
第三,回到濱水,重視品質。新時期廣州提出三個“三”戰略,在這一戰略布局中,“三大戰略樞紐”、“一江兩岸三帶”以及“黃金三角區”建設勾勒出了廣州的雄心壯志,珠江從城市原點到城市紐帶,水是荔灣特色,回歸濱水更利于荔灣特色的發揮和價值的展現。
第四,廣佛融合趨勢,廣佛中心呈現,關注輻射力。
10年前,廣佛實際背離發展,西部荔灣失語,被動與邊緣,而在區域融合下,10年后,廣佛一城,荔灣則類似深圳福田——從兩頭走向中間。廣佛融合包括路網、軌網、用地全面融合,而其中關鍵是軌網的全面融合(廣佛銜接軌道預計有4條)。今后廣佛人口超過2500萬人,這是最大的優勢,這里一定是城區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第五,價值逐步回歸的時代,需善用資源。
荔灣舊城區保存著較為完好的明清時期格局,以及傳統西關文化。地方特色文化將成為城市參與全球競爭的核心要素。初步統計,白鵝潭地區三舊用地約7平方公里。荔灣濱江地區的舊廠、倉庫、廣鋼、廣船、廣柴等連片舊廠空間帶來了無限的重塑可能。特別是珠江沿岸地區、花地河地區。珠江沿岸國有企業用地就約3平方公里。
聚焦“三網”營造多維空間
荔灣發展的重點在城區存量用地、在水邊、在回到站點沿線。亮點不僅是數量、更在于質量;不僅是載體,更在于內涵;不僅是建設,更在于運營。
首先,在空間方面聚焦“三網”,第一,回到濱水網:以水為脈,擁江發展;從沿邊到中間。廣鋼新城聯系著珠江和花地河,是網絡的重要環節。第二,依托軌網,樞紐帶動,平臺引領;由點及面。兩大樞紐(芳村樞紐、西塑樞紐)中西望樞紐在廣鋼新城的西邊,這對芳村的發展有重大的好處。第三,打造創新網,創新驅動,文化復興。濱江創意文化主題兼備面向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的雙創屬性;實施創新網絡戰略的觸媒區,同時在舊城里面,明清建筑格局保持得很好,可以做微改造,打造創客空間等等微型創新空間。
其次,戰略平臺與微改造兩手抓。對荔灣區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抓手。區別CBD的經營環境,租金較低,提供低門檻創業空間、滿足文創產業個性需求。
再而,從載體到內涵,產業聚焦“三大經濟”(樓宇經濟、平臺經濟和休閑體驗經濟),產城聯動。從單純住區、房地產到產城融合。城在中間、產在兩邊;產城聯動,職住平衡,最大程度降低通勤交通。
最后,從數量到品質,強調的是社區的營造。對廣鋼新城來講,以筑城思維、連片統籌考慮,并同步實施教育設施,特色增值。
突出“三共”實現片區全面升級
廣鋼處于荔灣發展金角銀邊位置,如何做到可持續發展?
我們在整個的規劃里面也做了很多的研究,希望通過規劃研究發展內涵,控制平臺品質。城的功能,在廣鋼新城里面,不僅僅是住宅,還有城市公共空間。
城市的結構已經很好,下一步需要我們努力的是空間品質方面,我們希望住區與設施同步實施;住區、基礎設施、公園、學校同步建設,確保規劃構想能夠落地,保障地區的品質。還有內容內涵,增加文化內容、公園內涵,從住區到文化社區的營造,找到廣鋼新城的靈魂。以及和周邊的聯動,東沙工業區轉型升級,廣船的啟動、東塑、鶴洞村改造等等,共謀共建共享,實現片區全面升級。
過去15年,地產住區引領海珠濱江區,未來15年,文化、產業社區引領荔灣濱水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