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光
【摘要】 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虛擬技術等信息技術發展成果,為“國土云”的構建與推進提供了技術條件。“十三五”信息化規劃前期準備工作啟動在即,“國土云”無疑被確定成為其建設的目標與任務。圍繞這一發展戰略與構想,我們應當具備怎樣的戰略眼光與技術儲備,如何擯棄既往信息化建設的陳舊思維和落后建設模式,以技術、經濟、效率、集約化為優先考量的建設思路來構建和運用“國土云”, 促進通江國土資源管理行業和管理方式的深刻變革,是當前國土資源信息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與新的任務。
【關鍵詞】 國土資源信息化 國土云 大數據
一、“國土云”:試圖定義但尚無標準定論
不同的知識背景和不同的理解會對“國土云”這個名詞產生不同的定義。從事信息化建設的技術人員、從事信息研究和資源管理的工作人員,對“國土云”理解是不一致的,試圖定義本身是一種研究態度和求索精神的體現。
一般信息技術人員強調新技術運用,普遍認為“國土云”是互聯網時代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的高級發展階段,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約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從區域經濟學、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角度,我理解的“國土云”應當是運用互聯網(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依托網絡(互聯網、局域網),重新整合集聚并以市場方式配置全系統信息技術資源,建設高效、協同、流暢和安全的國土資源管理智慧化新生態的目標、過程與方式。
二、“國土云”建設的帕累托最優——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機制
經濟學上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個人變得更好。帕累托最優狀態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進的余地。
2.1 虛擬化與云計算助推技術實現
“云計算”并不是一項新的信息化技術,而是一種新模式——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超級計算模式,其實質是一種動態可擴展的并通過互聯網以服務的方式提供虛擬化資源的計算模式。首先云計算模式以“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的方式提供硬件、網絡設備的虛擬服務。即用戶無需購買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設備,只需通過網絡向平臺租賃相應資源即可搭建應用軟件的硬件平臺。其次云計算模式以“平臺即服務(Paas)”的方式提供應用服務接口,即用戶無需購買數據庫、操作系統等應用軟件運行環境,只需通過網絡向平臺租賃即可。最后云計算模式以“軟件即服務(Saas)”的方式提供應用軟件,即用戶無需自己購買軟件,只需通過網絡向平臺租用所需的軟件。
云計算是繼個人計算機、互聯網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將加速信息產業和信息基礎設施的融合化、服務化進程,帶動信息產業格局的整體變革。云計算具有超強的計算處理能力、資源虛擬化、負載均衡性、易用性、動態可擴展性等特點,能夠有效提高國土資源利用率、降低管理資源復雜度、提升服務質量與效率。
目前虛擬化與云計算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為“國土云”的構建提供了良好的技術環境與條件。同時國土資源主管部門也擁有良好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條件,信息化建設更有非常好的基礎。構建“國土云”,讓信息技術、設備資源通過技術市場進行合理配置,是完全有條件的。
2.2 合理配置信息技術資源體現效率與安全(以局域網為例)
2.2.1 消除信息孤島
長期以來,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或多或少地存在著建設標準不一致,數據接口、軟件開發模式、開發平臺選型等信息互相屏蔽,互相分割的現象,各級國土資源主管部門的業務系統獨立運行,數據難以相互共享,導致工作重復,影響工作效率。“國土云”應在統一建設和強化設計上消除信息孤島這一長期積累的技術弊端。
2.3 “國土云” 面向云服務技術市場
構建“國土云”,除了要實現系統和行業內信息技術資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配置外,必然要通過技術市場與社會信息技術服務商達成云服務協議,這是實現云計算商業應用的主要步驟。
三、結語
“國土云”是一種理念,是國土資源科學技術資源利用方式節約集約的集中體現;“國土云”是一種境界,國土資源管理領域如何達到這種高級發展階段和境界,路并不遙遠;“國土云”是一種效應,“云”的杠桿撥動“端”的空間;“國土云”是一種理想,在信息化技術構筑的國土資源科技生態圈里是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在風起“云”涌之際,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任重道遠,充滿挑戰,同時也蘊育著新的希望。
參 考 文 獻
[1] 涂子沛,《大數據 》,廣西師范大學
[2] 和諧落地 ICT開花——構建信息產業和諧生態圈,2007年12月05日《中國電信業》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