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妮
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是讓學生將獲得的數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之中,解應用題則是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具體體現。我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十多年,通過反復實踐發現,強化思維訓練,樹立學生自信對學生解決復雜問題具有重要幫助。結合小學生思維級別特點,我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中立足思維訓練,將教學策略粗略設定為“整體認知、理清題意、解決問題”三個步驟。下面我將重點結合部分應用題闡釋本人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所采用的教學策略。
一、思維訓練,奠定基礎
杜威曾說過:“教育在理智方面的任務是形成清醒的、細心的、透徹的思維習慣,教師的任務就是要使學生學會思維,這是個體經驗改造要達成的首要目標。”在小學階段,由于孩子的心理年齡特征,孩子審題的耐心有時不足以支持完整地讀題,做題的細心有時不足以支持準確地解題。
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重點在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學生養成有耐心、夠細心、有恒心的思維習慣。一方面,樹立學生讀題自信。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和經常訓練,激發學生讀題興趣,樹立學生讀題自信。另一方面,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一遍讀題,整體認知
小學階段孩子們更多的不是不會做題,也不是不理解題意,而是一看到題目有點長,就沒有耐心、不再專注地讀題,因此引導孩子耐心讀題是關鍵。因此引導孩子有興趣地專注自信地讀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在講解【案例1】這道題時,讀第一遍只安排一個任務“了解題目說了件什么事情”。孩子們往往讀第一遍能夠很快概括出題目在說了件什么事情——“倒油”,孩子們會非常自信,這樣就抓住了孩子們的思維特征,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進行第二遍讀題。
【案例1】一瓶油連瓶重2.9千克,倒出一半后,剩下的油連瓶重1.65千克,瓶里原有多少千克的油?
三、理解題意,理清關系
我給學生講解時,解決應用題第一遍讀題的任務都是整體認知,讓孩子通過簡單的題意概括,樹立能正確解決問題的信心。通過樹立信心,激發第二遍讀題的興趣。
在建立數量關系時,對于【案例1】,學生經過細心地分析會發現一個等量關系,即“倒出的一半油=一瓶油連瓶的重量-剩下的連瓶重量”,有了這個等量關系,一半油的重量順利得出,而瓶內原有油的重量也就不難得出。但對于【案例2】,有時學生分析后數量關系不夠明確,一般借助“變抽象數量為直觀圖形”,通過繪制直觀圖形建立合理數量關系,這就更需要靠學生在具有較強自信的情況下,保持細心和恒心,吃透題意,最終做出正確解答。
【案例2】兩列火車同時從兩地相對開出,甲列火車每小時行86千米,乙列火車每小時行102千米,經過4小時兩車在途中相遇,求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師:剛才我們讀了第一遍題,了解了這道題主要說了個“相遇問題”,接下來我們再來讀一遍,具體了解一下他們是怎么相遇的。
生1:感覺還是有點迷糊。
師:那有沒有好辦法能把這個關系清楚地呈現一下呢?
生:老師,可以用畫圖的方法試試看。
師:好辦法,我們可以用畫圖的方法來理清楚他們之間的關系,那依據那個條件畫圖呢?大家想想看。
生:小組合作探討完善。
生:(借助投影展示)
師:真太棒了,把所有信息都表示了出來。
學生展示作品同時并講解圖示,每個小格表示的是甲乙兩列火車分別跑了1小時,各有4個小格說明他們各跑了4小時后相遇了。
四、逆向思維,解決問題
在小學數學應用題的教學過程中,在進行了“整體認知”和“理清題意”之后,根據已經建立的準確的數學關系,只需做到從應用問題著手,運用逆向思維進行分析,即可完美解決問題。
師:剛才我們通過小組合作研究出了直觀表示本題的好方法——線段圖。接下來該干什么了呢?
生:解決問題
師:嗯,要想解決問題,得深入了解本題的數學問題是什么?
生:(齊讀)兩地相距多少千米?
師:我們不妨從問題入手來試試看,怎樣?
生:好!
師:要想知道兩地相距多遠,也就是求?
生:他們一共行駛了多少千米。
師:所以我們主要求出( )和( )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生:思考并舉手
生1:知道甲乙兩列火車各行駛了多少千米。
生2:因為又是相遇問題,再把他們加起來就可以了。
師:恩恩,了不起。看來同學們把本題了解的很透徹嘛。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要不斷強化學生思維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采用“三步法”,即“整體認知、理清題意、解決問題”三個步驟,將復雜的應用題簡單化,從一遍讀題任務入手,樹立學生自信,培養學生閱讀的耐心,理解的細心,分析的恒心,最終幫助學生學以致用,準確解決復雜的應用題。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