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苗苗
【內容摘要】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是在構建化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化學綜合素養過程,因此,學生只有自主參與知識的認識和感悟的過程中,才能形成特有的學科素養。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中,將化學知識與學生實際體驗有機的整合在一起,這就需要問題驅動。本文所談的是如何在化學教學中合理的創設問題情境,怎樣以社會、生活、科技材料等為載體,呈獻給學生一個有風趣、看得見、有活力的教學環境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高中化學 創設問題 設計
目前的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雙邊的交流互動,傳統的化學課堂教學多以教師講解為主,講清楚、講透徹是課堂的主題,學生要聽明白、懂道理就必須進行大量的機械練習相輔助,沉重的課業負擔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也限制了學生特長的發展。當今的課堂一改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從“接受式學習”轉變為“探究式認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確立以生為本,就必須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習興趣,驅動學生求知的欲望,問題驅動就應運而生。讓課堂教學圍繞教學的核心問題展開,需要學生具備較強的問題意識,善于發現問題、敢于提出問題。
一、化學源于生活,創設生活化的化學問題環境具有強大的誘惑力
學以致用,用化學觀點解釋生活中諸多現象會使學生求知欲望大增。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感悟化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關系,理解化學知識學習的現實意義,可以有效地驅動他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提升他們分析、解決與化學關聯的生活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內容時,讓學生認知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可以創設一個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當下市場流行一種即時加熱的方便面,操作簡便,只要將杯子底部隔層中的固體加入適量的水混合就可以產生熱量,一段時間后一碗熱騰騰的面就煮好了。誰能知道其中的奧秘呢?
這種高中生再熟悉不過的生活材料一定能夠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有了這類生活經驗的學生一定有問題,也敢于提出問題,思維逐漸活躍,在問題驅動下把生活中的經驗與所學化學知識聯系在一起,通過本節課的探究、分析一個能夠完美的構建化學新的知識。
二、化學改造生活,創設故事化的化學問題環境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在生活中學生在無意之間就將化學知識得以運用。這種無意需要課堂的點化才能上升到化學知識的理論高度,才能融于到所構建的知識體系之中。因此,在教學中,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無意”與“有意”之間找到關聯點,通過歸納總結得出新問題,確定探究新方向。
學生對故事的垂青與生俱來,將化學知識融于到趣味橫生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學生的關注。例如,在學習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內容時,可以通過故事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張奶奶雖然已經70歲了,但卻有一口整齊的牙齒,然而其中有兩顆假牙:一顆是黃金的,彰顯了張奶奶富有;另一顆是不銹鋼的,是前不久過馬路時發生的車禍留下的。自從車主為她鑲嵌了這顆不銹鋼的牙齒后,她時常出現頭疼,夜間睡眠不足……盡管吃了不少藥物,但病癥未有絲毫的減輕。你想知道她真正的病因在哪里嗎?
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也了很想知道故事中人物出現病因在哪里,由此就可以激發他們求知的欲望。
三、化學離不開實驗,創設化學實驗問題環境有利于學科素養的形成
實驗探究為化學奠定了基礎,通過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再現知識的形成過程,加深對知識的感悟。高中生對化學實驗情有獨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化學實驗來創設問題情境,是驅動學生快速認知的動力。例如,在學習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時,可以這樣設計實驗問題:
實驗探究:
原理:Na2S2O3+H2SO4== Na2SO4+ S↓+SO2↑+H2O
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混合后,兩組均出現渾濁,但加熱的一組先出現渾濁。
1.這一實驗說明了一個化學反應的速率具有怎樣的特點?
2.通過實驗現象你得出什么結論?
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學生注重觀察這個過程中的儀器、現象,在探究中創設問題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引向化學反應原理的深入,為學生深刻感悟外界條件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對實驗現象深入細致的觀察,獲得加熱的一組先出現渾濁的感性知識,然后再進一步點撥,進行思維加工,實現由實驗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化學反應原理的理性認識的飛躍。
總之,創設問題情境旨在鼓勵學生產生質疑,在釋疑過程中科學探究,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創新精神和科學探究能力。實踐證明,創設問題情境,一方面,誘導了學生自己產生質疑,在分析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啟迪了思維;另一方面,營造寬松的氛圍,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智慧熔融中形成完美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 彭慧、徐水娥、黃琳. 淺談高中化學導學案教學的問題設計[J]. 中學化學,2015(7):8-10.
[2] 倪凱群. 淺談以問題為中心的高中化學教學設計[J]. 中學生數理化:學研版,2014(5):89-89.
[3] 楊軍峰、蘇永平. 論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設計[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1(6):19-21.
(作者單位: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