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珍
【內容摘要】教師為學生布置“作業”的意義在于使學生通過對作業內容的完成,從而實現對課堂習得知識的系統性回顧、整理以及知識內化。同時,“作業”亦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系統性的鍛煉,并且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實現對學生學情的掌握。根據這種認識調整教學,而學生可以從教師的批改意見中,發現自身在知識領會與運用方面存在的問題。而關注作業形式,則可以提高作業有效性。為此,我們將對作業形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探究型作業 實踐型作業 生活型作業 綜合型作業 趣味型作業
初中數學作業可以分為探究型作業、實踐型作業、生活型作業、綜合型作業、趣味型作業這五種作業形式,下面我們將逐一進行研究。
一、探究型作業形式
根據心理學相關理論能夠得知,主體均渴望自身成為探索者。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而言,此種渴望尤其強烈,因此教師應對作業內容進行科學設計,盡量使作業內容同學生的生活經驗匹配,從而為學生營造知識實踐的契機。探究性作業,以實際問題為背景,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對問題的實際探究逐步形成數學概念,培養學生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型作業形式彰顯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此種作業遵循“問題創設——親身實驗——細致觀察——深入分析——結論生成——表達陳述”等設計理念。
例如,在講授《截一個幾何體》課時,筆者為學生布置了這樣的作業:將一個土豆切出4個小正方體,然后用刀削去其中一個正方體的一部分,對這個正方體進行觀察,發現其截面是何圖形。然后用刀隨意削去第二個正方體的一部分,再次進行觀察和實驗。第二天上課,學生帶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土豆正方體”在課堂上進行了展示,并將自己的研究結果進行了總結和陳述。由此可見,探究型作業形式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對知識的深刻領會,進而對習得的知識能夠活學活用,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作業完成興趣。
二、實踐型作業形式
數學教師通常為學生布置的作業內容在于使學生領會書本知識,然而當學生需要利用所學知識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時,往往難以盡如人意。有鑒于此,數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作業內容的設置,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形成認知,進而在生活中能夠通過數學思維與數學視角應對和解決現實問題。例如,在學了圓的知識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個實踐型的作業:利用所學知識來測量出學校圓形水池的面積。在這個實踐型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學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比如圓形水池的圓心找不到,那么又如何測量直徑呢?對此,學生在學校的圓形水池邊進行了反復實踐,發現應該按照圓中最長線段為直徑的數學規律,讓兩名學生各持尺的一端并分立于水池兩側,在兩名學生行至尺子的讀數最大時,能丈量出水池的直徑。最后,在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圓形水池的面積得以求出。
三、生活型作業形式
數學知識源自生活,因此數學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時,應注重作業內容向生活的回歸。具體而言,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作業內容設計。學生應選擇適合于自己的作業,以便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完成,這更能體驗成功的樂趣。作業的設計,應涉及閱讀、模仿練習、收集整理、手工制作等多項訓練,且富有一定層次性,讓具有不同水平、不同方法、不同個性的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數學思想。如講“教育儲蓄”前,先讓學生利用休息時間到附近的儲蓄所了解有關儲蓄知識,在搞清了儲蓄與我們生活的關系,儲蓄方式以及本金、利息、利息稅、本息和等基本術語后,筆者就布置學生結合家庭理財情況進行相關運算。作業內容要求學生根據家庭成員收入狀況設計儲蓄計劃,從而使學生通過作業的完成,解決了現實問題,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這樣的生活型作業有利于學生學以致用。
四、綜合型作業形式
數學知識包容廣博,因而數學作業的內容設計也具備了寬廣的選擇余地。數學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的多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進而合理設計數學作業內容,以便使學生的知識體系得以健全。筆者在為學生講解“濃度配比應用題”時,向學生布置這樣的作業題目:將濃度為20%的鹽水(30千克)改制為含鹽40%的鹽水應該如何處理,這樣的作業形式使學生在深化了數學知識的同時,其化學知識也得到同步鞏固。
五、趣味型作業形式
妙趣橫生的作業內容能夠充分喚起學生的知識探尋熱情,并激發與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當學生對某事物形成強烈的探知興趣時,其大腦皮層會激烈運動,促使學生主動思考,自覺完成作業。課堂作業設計要注重其趣味性,把知識點融在情景之中,使學生在“趣”中學,“趣”中練,由舊“趣”促新“趣”,讓生動有趣的回家作業取代枯燥乏味的機械練習。數學教師應組織學生對課后習題進行改編,或者結合自身的生活實踐設計習題內容,從而使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參與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如筆者在為學生講解幾何知識時,組織學生運用A4紙進行正方形等幾何圖形的折疊,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深化了對幾何圖形知識的認知。
【參考文獻】
[1] 陸梅. 淺談素質教育背景下初中數學作業的布置[J]. 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02).
[2] 李可榮. 如何巧妙設置初中數學作業[J].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1).
[3] 郭建民. 關于初中數學作業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2(03).
[4] 張少云. 關于自然分材教學中“零作業批改”策略下科學反思本應用的研究[D]. 延邊大學,2011.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經濟開發區黃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