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高
提高大學工科教師教學語言藝術探究*
◆李繼高
為解決大學工科課堂相對枯燥和工科生表達能力存在相對劣勢的問題,結(jié)合教學實踐,對通過提高語言藝術來吸引、熏陶學生的途徑進行探討,提出的主要做法有:用妙語來貫穿課堂;用豐富的生活實例來類比工程實例;利用有效的怪問題來激發(fā)學生興趣;與時俱進使用網(wǎng)絡流行語,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工科教師;語言藝術;網(wǎng)絡流行語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2.084
語言藝術對于教師而言,重要性不言而喻[1-2]。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學生在接受不同風格教師的言傳身教的過程中,受益效果必然不同。對于工科,教學內(nèi)容注重邏輯,感性內(nèi)容較少,如果教師機械式教學,學生難免會覺得乏味,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同時,工科生的口才普遍處于相對劣勢,這勢必帶來另外一個問題: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職業(yè)定位于做技術工作,這就要求他們不僅要自己會做,還要指導其他員工來做,如果不能有效和其他員工溝通,在職業(yè)發(fā)展中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從數(shù)學大師陳景潤身上看到較多的遺憾。工科生語言表達能力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之一可能就是教師的身教不夠,學生沒有從教師那兒受到好的語言藝術熏陶。筆者結(jié)合自己的機械類專業(yè)的教學實踐,談談大學工科教師如何運用語言藝術來吸引學生、熏陶學生。
用妙語讓教學過程行如流水 常用的諺語、俗語可以作為教學中的妙語,在課堂如果被靈活加以運用,不僅能保證課堂的良好氣氛,也能潛移默化地給學生多種啟示。例如:講解“測試裝置不失真條件”知識點時,因為幅值失真和相位失真不能兼顧,筆者問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因勢利導,一句“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提醒學生把握主要矛盾,在設計過程中應根據(jù)需要綜合考量;講解“不同的碳素鋼性能比較”知識點時,純鐵為硬化可以加入碳,鑄鐵因為碳多而脆而影響使用,一句“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道出事物的兩面性,也道出把握度的重要性;在指導課程設計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任務書中“用一周左右的時間準備方案”不解,以為那是浪費時間,一句“三思而后行”,道出做任何事情前充分考慮的重要性,尤其是機械設計類的工作,沒有系統(tǒng)全局的考慮是不能成功的;講到“機械制圖”相關知識點時,學生往往會犯經(jīng)驗錯誤,經(jīng)常在被教師指出問題時反駁“我已經(jīng)查過國標了”,殊不知國標也在根據(jù)實際應用情況在不斷調(diào)整,一句“活到老,學到老”,勢必會激勵他們不斷學習,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
用妙語中的哲理引領學生 妙語的運用除有利于教學內(nèi)容或環(huán)節(jié)自如過渡外,從對妙語的功用的分析中也不難看出,這些妙語多含哲理性的內(nèi)容,不經(jīng)意之間給學生做人、做事的啟迪,這對工科生在未來的職業(yè)生涯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學習Pro/E工程繪圖軟件時,因為對此類課程感興趣,有的學生還未弄清楚草繪平面,就催教師趕快講三維有關知識,卻不知草繪不好,三維是過不了關的,一句“一口吃不成胖子”提示他們要循序漸進。這樣的道理在講解“車削加工的工序安排”知識點時也可反復提起。很多學生從毛坯到產(chǎn)品只設計一道工序,而不知先精加工、后粗加工的基本工藝思路。工科對數(shù)學要求較高,有些學生想放棄,一句“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警醒他們:量變到質(zhì)變,只要足夠努力,沒有攻克不了的難題。
借用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 對于工科學生來說,學習專業(yè)課程時,容易產(chǎn)生兩方面的困惑:一是很多內(nèi)容是較為抽象的,不可能經(jīng)常拿實物來演示說明,多數(shù)只能靠學生自己去想象;二是感覺專業(yè)上的東西似乎離生活很遠,可能覺得工作還是未來的事,因而學習興趣不是很濃。教師在這個時候可以引導他們,其實專業(yè)知識可以用貫穿在生活中的實例來類比,從而促進自己的學習。生活與所學專業(yè)知識密不可分,很多方面的道理是相通的。講解“鑄鐵的組織形態(tài)是石墨分散在鋼中的結(jié)構時”,筆者用語言描述出圖1所示的畫面,花生餅中的花生米不就像石墨,蔗糖不就是鋼么?花生米點綴其間,增加了強度,其顆粒不能太大,否則因它的割裂作用就散架了,這不正是和石墨的作用一樣么?
*項目信息: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NO:2013B459);武漢市教育局教學研究項目(NO:2014042)。作者:李繼高,江漢大學文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加工新技術(430056)。
在講“鋼的表面淬火”知識點時,為強調(diào)表面淬火只是增強表面而內(nèi)部要保持原樣的特點,筆者描述圖2所示的油炸冰淇淋的例子,學生馬上被吸引,總結(jié)出加熱時間要短,火候要控制好。講解復合材料時,筆者介紹生活在農(nóng)村的母親用布片浸糊漿層疊制靯幫的例子,學生恍然大悟。當然,對于在城市長大的學生,他們可能還聯(lián)系不起來這些,筆者就幫他們舉多層復合地板的例子。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金屬的拉絲”與拉面師傅拉拉面、“軋鋼板”與搟面條、“插床的插工序”與插蘿卜絲刀具插蘿卜,等等。
用看似牽強的例子來類比 上述的例子都是形似或神似,這里要舉一種看起來較“牽強”的例子,但實際使用起來效果很好。在講解“鑄鐵對細小裂紋的不敏感性”時,石墨作為雜質(zhì)存在于鐵基體中,從而導致里面存在較多的裂紋,所以它自然對由于偶然原因再次增加的裂紋反應不強烈。筆者舉例講,這就像一個經(jīng)常患小感冒的人突然來一次寒潮,他不會像偶爾感冒的人群那樣反應強烈,因為他已經(jīng)有適應性,也可以說他對感冒有不敏感性。在講解機械設備的設計過程時,筆者指出:設備和人一樣存在壽命周期,從生到死是自然法則,前期的設計就相當人類前期的孕育,中間的使用過程類似于人類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保養(yǎng),走向最終的歸宿就類似于設備的報廢處理。講解測試技術中關于信號的采樣相關概念時,為體現(xiàn)隨機采樣的統(tǒng)計學意義,筆者提問:“來了個專家來我校調(diào)查,最好的座談方式是由輔導員安排指定學生去嗎?”從學生的笑聲中聽出他們理解了所講的概念。

圖1 類比例1

圖2 類比例2
小兒科類“怪問題” 當講解一個重要的知識點,學生興趣不濃時,可以用“怪問題”來考考他們,起到調(diào)節(jié)氣氛的作用。這里之所以稱其“怪”,是因為它們可能是學生早在中小學就學過,現(xiàn)在好像是不屑一答的問題,筆者稱之為小兒科類“怪問題”。講解二階測量裝置的動態(tài)特性時,分析其是一個振蕩環(huán)節(jié),可以提問:“初中物理實驗操作考試中,電壓表的指針半天都停不下來,大家都可能為這個著急,但你們能答出是什么原因么?”從學生不屑的回答“是因為慣性”中,筆者指出:電壓表就是一個典型的二階裝置,因而它要振蕩。當講解典型信號的頻譜時,筆者發(fā)問:“買西瓜時,敲西瓜干什么?”學生高興地答:“根據(jù)音色辨別其質(zhì)量。”筆者接著問:“那為什么只敲一下就行了,按理說,要讓西瓜共振起來才行,我們要不斷試探出西瓜的固有頻率才行?”學生的求知欲起來時,可順勢介紹單脈沖信號的頻譜特征。
異想天開類“怪問題” 作業(yè)當代教師,除了傳授課程相關的基本知識外,筆者認為還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關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研究很多,筆者在這里推介一種新思路,借助課堂上的一些“怪問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興趣,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意識。因為這些怪問題是教師站在專業(yè)相關的前沿準備的,學生多數(shù)是不知道答案的,因而稱之為異想天開類“怪問題”。講解計算機測試系統(tǒng)時,前幾年筆者提出“能否用手機發(fā)指令控制家中的電熱水器燒洗澡水”這一問題時,學生基本都回答不可能。筆者因勢從互聯(lián)網(wǎng)過渡到物聯(lián)網(wǎng),通過介紹這方面的成果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新熱情,鼓勵他們講:科技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學生對網(wǎng)絡興趣濃,筆者問他們:“燈光是一種電磁波,能否用來傳送信息?”在介紹復旦大學開發(fā)的“燈光上網(wǎng)”技術后,他們都驚呆了。同時,筆者還順勢勉勵他們不要迷戀于幾乎不離手的手機,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學好扎實的本領。
當代社會發(fā)展迅速,大學生思想活躍,稍不留神,不要說和學生有很大的年齡差的教師,就是對只比學生大幾歲的年輕教師來講,在思想上、信息上可能都會和學生拉開相當距離。距離產(chǎn)生后,師生之間的親近感降低,教育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在這里,筆者建議教師與時俱進,要讓自己接地氣,深入了解學生。這里推介一種做法:利用網(wǎng)絡流行語來與學生交流。
“土豪”一詞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詞匯,筆者夸張地舉了一個問題:某土豪設計一個臉盆,純金的,行不行?學生笑著講“可以”,但他們不自覺地接受了觀點:設計者要考慮成本問題,臉盆的功用決定不必用黃金來做,制造業(yè)追求的是優(yōu)質(zhì)、高效、低成本。遇到學生穿戴的、使用的各種新奇玩意,筆者主動湊過去了解了解,遇到不熟悉的事物時,自嘲一句“偶OUT了”。有時順著他們的話進行提問,他們答錯了,筆者也對他們來一句“YOU OUT了”。在歡快的氣氛中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當發(fā)現(xiàn)學生有困惑時,筆者鼓勵他們要主動向筆者或輔導員教師“吐槽”,不要只是“臥槽”。多數(shù)學生愿把筆者當作知心朋友,無所不對筆者講。
作為大學工科教師,應在語言藝術方面下足功夫,這樣才能保證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能在這方面給學生較好的傳承,讓他們受用終生。很多教育前輩是學習的榜樣,在學習他們的同時,應主動探索有自己特色的藝術。筆者在此所談的一些個人做法,權當拋磚引玉,供各位同仁交流。最后,就自覺提高語言藝術,筆者對有這方面愿望的同仁尤其是對年輕教師提幾點建議:1)如果熱愛教育,就把它當藝術追求,從語言藝術開始;2)做熱愛生活的榜樣,處處積累素材,做到課堂上信手拈來;3)努力引導學生將生活中的事物與工程問題聯(lián)系起來,讓他們在未來遇到工程問題時學會從生活中找靈感。■
[1]張雅軍,趙擁軍.理工科教學語言藝術分析[J].新鄉(xiāng)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8(2):185-186.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Research on Developing Linguistic Art of College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during Teaching//LI Jigao
According the problem about the relative dullness in engineering class and the inferior position in language competence for the students in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some ways to attract and nurture students by developing linguistic art of teachers were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main ways were included: To fi ll the class with frequent fl ashes of humor, to explain the engineer problem by analogy with the abundant examples in daily life, to stimulate interest of students by producing effective strange problem, to make approach to students by using cyber catchwords.
teachers in engineering; linguistic art; cyber catchwords
G645
B
1671-489X(2016)12-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