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坤
(焦煤集團中央醫院 檢驗科 河南 焦作 454000)
?
焦作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與臨床的相關性研究
張世坤
(焦煤集團中央醫院 檢驗科河南 焦作454000)
目的調查分析焦作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特征,并進一步探討該地區乙型肝炎基因型與血清標志物、病毒復制水平以及肝功能損害的關系。方法選取焦作地區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標本240例,采用聚合酶鏈反應-反向點雜交法或實時熒光定量PCR-熒光探針法檢測各樣本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同時對受試者肝功能、血清標志物以及乙肝病毒載量進行檢測,分析比較不同分型之間的差異。結果240例受試者中共獲得成功分型236例,其中B型最多見,占52.5%(124/236),C型及B/C混合型分別為41.5%(98/236)和5.9%(14/236),未檢出者占1.7%(4/236)。不同基因型乙肝病毒感染者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總蛋白和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AST和ALT水平高于其他分型(P<0.05)。結論焦作地區乙型肝炎病毒以B型最為多見,但C型乙肝病毒載量較高,感染者肝臟損害較為明顯。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特征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我國危害最嚴重、流行最廣的傳染性疾病之一,被感染者主要以肝臟炎性病變為主,并可伴發其他器官損害,部分患者可出現肝硬化或肝癌。乙型肝炎病毒有多個基因型,不同基因型病毒所引起的病變過程及預后均有所不同。此外,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存在不同的地域分布,了解本地區乙肝病毒的基因型可為臨床治療提供幫助。鑒于此,本研究選取焦作地區部分乙肝病毒感染者進行分析,明確病毒基因型分布,并探討不同基因型病毒與臨床的關系。
1.1一般資料選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于焦作地區肝病門診或住院治療的240例乙肝患者。其中男185例,女55例;年齡14~73歲,平均(34.7±5.4)歲;重型肝炎59例,肝硬化52例,慢性乙型肝炎118例,原發性肝癌11例。
1.2納入標準①受試者均為焦作地區原居民,在本地區居住10 a以上;②符合中華醫學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中規定的診斷標準[3];③HBV DNA和HBsAg陽性至少6個月。
1.3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病毒性肝炎;②合并肝臟其他病變,如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酒精性肝炎以及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等[4-5]。
1.4檢測方法空腹狀態下抽取肘靜脈血,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血清。采用聚合酶鏈反應-反向點雜交法或實時熒光定量PCR-熒光探針法檢測各樣本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血清學標志物,全自動生物分析儀檢測AST、ALT、總蛋白和清蛋白水平。同時收集患者年齡等一般資料。

2.1基因型分布240例受試者中共獲得成功分型236例,其中B型最多見,占52.5%(124/236),C型及B/C混合型分別為41.5%(98/236)和5.9%(14/236),未檢出者占1.7%(4/236)。
2.2不同肝臟病變類型的基因型分布不同肝臟病變類型的基因型分布情況見表1。在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所占比例較高(P<0.05);在肝硬化、重型肝炎及原發性肝癌中,C型所占比例較高(P<0.05)。

表1 不同肝臟病變類型的基因型分布
2.3乙肝病毒基因型與患者年齡、肝功能的關系不同基因型乙肝病毒感染者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總蛋白和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C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AST和ALT水平高于其他分型(P<0.05)。見表2。

表2 乙肝病毒基因型與患者年齡、肝功能的關系±s)
2.4不同基因型與HBV DNA定量的關系B型乙肝病毒DNA水平(以lg表示)為(4.5±1.2)拷貝/ml,C型為(5.9±1.0)拷貝/ml,混合型為(4.7±1.0)拷貝/ml。C型乙肝病毒載量顯著高于B型和混合型(P<0.05)。
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流行,該傳染病無固定的流行期,全年均可散發流行,屬于全球范圍內最具威脅的傳染性疾病之一[6]。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乙型肝炎的發病率呈快速升高趨勢。據相關統計,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約有20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而發展為慢性感染者的人數超過3.5億,因急慢性肝炎死亡的人數每年可高達60萬[7-8]。我國是乙型肝炎高流行國家之一,目前慢性乙型肝炎患病人數超過3千萬,給居民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乙型肝炎病毒屬于嗜肝DNA病毒科,全長約3.2 kb,由部分閉合雙鏈環狀DNA組成。目前研究認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有多個基因型,主要可分為A~H共計8個類型。不同類型的乙肝病毒基因型具有不同的致病性和地域分布,且不同感染者的疾病發展過程及預后也存在差異[9]。因此,掌握本地區乙型肝炎的基因型分布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選取焦作地區部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進行分析,采用聚合酶鏈反應-反向點雜交法或實時熒光定量PCR-熒光探針法檢測各樣本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血清學標志物,全自動生物分析儀檢測AST、ALT、總蛋白和清蛋白水平以比較其肝功能。結果顯示,在檢出的236例患者中以B型最多見,C型次之,尚存在部分B/C混合型,其余類型未見。定量檢測結果顯示,C型病毒載量顯著高于B型和混合型。對上述基因型與臨床病變的關系分析顯示,慢性乙型肝炎中B型所占比例較高;肝硬化、重型肝炎以及原發性肝癌中C型所占比例較高。推測其原因可能為C型病毒載量較大,因而具有較強的破壞性,可導致感染者出現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等較為嚴重的肝臟病變。
綜上,焦作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為B型、C型和B/C混合型,但以B型最為多見。不同基因型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年齡無顯著差異,但C型乙肝病毒載量較高,感染者肝臟損害較明顯,臨床應根據患者感染的基因型積極給予干預。
[1]翁偉,唐吉斌,宋曉菲,等.銅陵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其與臨床的相關性研究[J].檢驗醫學,2014,29(7):701-704.
[2]張寶,李世龍,寧樹成,等.唐山地區乙型肝炎患者臨床表現與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的相關性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5,44(12):1345-1347.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11,19(1):13-24.
[4]高海彥,張會玲,楊楊,等.武威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及臨床特點[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4,35(16):2259-2260.
[5]王文杰,林毅勝,張志珊,等.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與感染臨床表型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3):503-505.
[6]劉偉,李代紅,沈中陽,等.乙型肝炎病毒前C區及基本核心啟動子區變異與基因型的臨床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5,25(1):1-4.
[7]徐素仿,徐元宏.合肥地區不同類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基因型和基因亞型分布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學雜志,2014,30(12):1955-1958.
[8]張偉堅,陳世豪,李珍瑤,等.江門地區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與臨床的相關性[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10):110-111,113.
[9]孫永紅,雷曉燕,袁宏.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不同基因型患兒間臨床及病理特征的差異分析[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5,17(4):371-374.
R 512.6+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13
2016-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