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琨 齊瑩瑩
(鄭州人民醫院 檢驗科 河南 鄭州 450000)
?
類風濕因子對兩種梅毒檢測方法的影響
沙琨齊瑩瑩
(鄭州人民醫院 檢驗科河南 鄭州450000)
目的探討類風濕因子(RF)對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和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TPPA)診斷結果的影響。方法對1 890例梅毒螺旋體感染患者的血清標本分別進行RPR、TPPA和RF檢測,比較RF對兩種方法診斷梅毒的影響。結果1 890例標本中RPR陽性184例,TPPA陽性52例,RF陽性30例,RPR和RF同時陽性25例,TPPA和RF同時陽性2例。RF對RPR的影響明顯大于TPPA;RF濃度為8 IU/L時對RPR的影響最大,假陽性率為81.3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早期潛伏期梅毒、一期梅毒時期和臨床治愈期RPR和TPPA符合率較低;二期和三期梅毒RPR與TPPA檢測符合率較高,分別為96.77%和1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RF對RPR檢測的影響明顯高于對TPPA的影響,且其影響主要為低濃度的RF;在梅毒不同時期RPR和TPPA的檢出符合率有明顯不同。同時進行RPR和TPPA的檢測可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對梅毒檢測的影響,對梅毒診斷和分期有著重要的意義。
類風濕因子;梅毒;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梅毒螺旋體顆粒凝集試驗
梅毒是由蒼白梅毒螺旋體引起的慢性、系統性的傳染性疾病。其病程長,病變可侵蝕皮膚黏膜及全身各組織器官,婦女感染后如不治療可垂直傳播給下一代[1]。梅毒血清學檢查的深入研究對梅毒的診斷與防治有著重要意義。到目前為止,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測主要有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RPR)、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和梅毒螺旋體明膠顆粒凝集試驗(TPPA)。TPPA和ELISA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常用來定性確診,但不能確定感染期和觀察療效[2]。目前RPR屬于非螺旋體梅毒血清學檢測,盡管有一定的假陽性率,但對臨床治療效果的觀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TPPA屬于螺旋體血清學實驗,類風濕因子(RF)對兩種方法診斷梅毒有著明顯的差異。
1.1研究對象選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某醫院就診的1 890例梅毒螺旋體感染患者,分別抽取血清標本3 ml,3 500 r/min離心10 min后提取血清,-20 ℃保存。批量對1 890例血清標本進行RPR和TPPA檢測。
1.2儀器與試劑
1.2.1儀器PHOMO安圖酶標儀,PW-960全自動酶標洗板機,NY/MMJ酶聯免疫反應加速儀。
1.2.2試劑RPR試劑由上海科華公司提供,TPPA由珠海麗珠試劑有限公司提供,RF試劑由西班牙SPINREACT公司提供。
1.3方法
1.3.1 RF檢測取血清標本50 μl,加入乳膠試劑充分混勻后以100 r/min在反應板上搖動2 min,同時用同樣的方法加陽性對照和陰性對照,待陽性對照出現凝集后判斷結果。RF≥8 IU/L時判斷為陽性。
1.3.2RPR檢測利用活性炭吸附抗原與被檢測血清發生凝集反應后出現凝集物判斷結果為陽性。
1.3.3TPPA檢測梅毒螺旋體致敏抗原與梅毒螺旋體抗體發生凝集反應的倍比稀釋倍數≥1∶80時為陽性。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定性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RF對RPR和TPPA的影響1 890例梅毒患者中,RPR檢測陽性184例,TPPA檢測陽性52例,PRP在梅毒診斷中假陽性率高于TP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F檢測陽性30例,RPR和RF同時陽性25例,TPPA與RF同時陽性2例。RF對RPR的影響率大于TPPA,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RPR、TPPA與RF檢測結果比較
2.2不同濃度RF對RPR的影響對30例RF陽性標本進行倍比稀釋檢測,濃度為8 IU/L的RF中RPR假陽性率為81.36%,濃度為16 IU/L的RF中RPR假陽性率為13.25%,濃度為32 IU/L的RF中RPR假陽性率為5.37%,濃度>64 IU/L的RF中RPR假陽性率為0.02%。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RF在8 IU/L時對RPR的影響最明顯。
2.3梅毒不同感染時期RPR和TPPA符合率早期潛伏期和一期梅毒RPR與TPPA符合率分別為18.18%和14.28%;二期和三期梅毒RPR與TPPA符合率分別為96.77%和100.00%;臨床治愈期RPR與TPPA符合率僅11.54%。二期和三期梅毒RPR與TPPA符合率明顯高于其他各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梅毒不同時期RPR與TPPA符合率比較(n,%)
梅毒是蒼白密螺旋體感染而引起的一種性病,可以通過血液、胎盤和性傳播。梅毒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容易被忽視,而到了晚期人體各個組織和臟器則會受到嚴重的侵害。因此,實驗室選擇合適的梅毒檢測方法對梅毒的臨床診斷有著重要的意義。
梅毒檢測是臨床常用項目之一,在輸血、獻血、產前檢查和梅毒臨床診斷中有著重要的意義。根據梅毒螺旋體進入人體后產生的兩種抗體可將血清學試驗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針對梅毒螺旋體的特異性抗體,一種是針對類脂類的非特異性抗體。特異性抗體一般會長期存在,即使在經過抗梅毒治療后,依然能在以后檢測出特異性抗體[3]。類脂類抗體對梅毒的檢測一般來說靈敏度高但特異性差,該抗體出現時間比特異性抗體要晚[4]。RPR是應用VDRL抗原改良后的非特異性類脂類抗體進行檢測,其抗原是從牛心肌中提取的心磷脂、膽固醇和卵磷脂,是典型的非梅毒螺旋體檢測試驗。TPPA試驗是將梅毒的精致菌體成分包被在人工載體上,致敏顆粒與血漿或血清中的梅毒螺旋體抗體發生凝集反應,從而檢測出梅毒螺旋體抗體,同時可以進行抗體效價的測定。RPR檢測梅毒操作簡便,價格低廉,常用于大規模的篩查實驗,但是作為非特異性抗體檢測,人體其他疾病(如RF)可能會存在相應反應素,對RPR的檢測產生影響,出現RPR假陽性[5]。因此,單獨測定RPR不能作為梅毒的診斷依據。梅毒螺旋體血清學試驗靈敏度和特異性均比非梅毒螺旋體檢測高,梅毒特異性抗體出現早、消失晚,梅毒螺旋體抗體一旦出現很難消失,甚至終生存在[6]。TPPA作為梅毒特異性抗體檢測試驗,具有快速、敏感、特異性強的特點,被稱為梅毒的確診試驗。但是TPPA檢測梅毒的方法不能夠實現自動化判讀結果,因此不適合大規模的篩查。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能夠導致類脂類抗體的產生,是針對Ig G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7]。因此,RF在梅毒檢測中對RPR檢測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而對于TPPA檢測的RF的影響幾乎不存在。本實驗結果表明,RPR和RF同時陽性25例,TPPA與RF同時陽性2例,且低濃度的RF對RPR的檢測影響較為明顯,假陽性率達到81.36%。對于不同時期的梅毒來講,二期和三期梅毒時期RPR和TPPA檢測的符合率較高,與相關報道[8]符合。早期和一期梅毒(包括臨床治愈期)的符合率均較低。
綜上所述,作為梅毒血清學篩查和療效觀察試驗,RPR的測定應該充分考慮到自身抗體對試驗結果的影響,特別要注意排除RF的干擾。實驗室應該合理應用不同的梅毒檢測方法來確診梅毒并進行梅毒分期,減少漏診、誤診,提高診斷率,為臨床提供全面準確的參考依據。臨床醫師除考慮檢測結果外,還應通過病史、臨床癥狀和體征綜合分析,進而確定診斷和治療效果。從而對梅毒的發展、治愈、藥物療效的監測和防治疾病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作用。
[1]胡亮,陳藝,陳長強,等.乳膠顆粒凝集法檢測梅毒特異性抗體的性能評估[J].檢驗醫學,2015,30(3):250-253.
[2]宋志軍.類風濕因子對梅毒抗體檢測的影響分析[J].健康必讀,2013,12(8):160.
[3]吳勁松.RPR與TPPA檢測對梅毒診斷及療效的價值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416-417.
[4]叢憲玲,姜日花,朱明姬,等.580例梅毒患者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7(3):264-265.
[5]趙有翼.類風濕因子與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假陽性的關系[J].北京醫學,2011,33(3):202,206.
[6]馬連學,李艷菊.梅毒螺旋體抗體三種血清學方法應用評價[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0,14(1):116-117.
[7]譚立明.ELISA法檢測的影響因素及其對策[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3,31(4):300-305.
[8]張艷霞.類風濕因子與快速血漿反應素環狀卡片試驗假陽性的關系[J].當代醫學,2010,16(32):29-30.
R 446.6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14
2015-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