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煜 鄭穎娟 劉福蓮 王杰 陳素芳 李山嶺
(新鄉市解放軍371醫院 腫瘤血液科 河南 新鄉 453000)
?
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研究
趙可煜鄭穎娟劉福蓮王杰陳素芳李山嶺
(新鄉市解放軍371醫院 腫瘤血液科河南 新鄉453000)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方法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新鄉市解放軍371醫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健康體檢的40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檢測兩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分析不同分期血漿D-二聚體水平,并與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Ⅰ~Ⅱ期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537.5±113.6)μg/L,Ⅲ~Ⅳ期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對照組的(202.3±62.6)μg/L,且Ⅲ~Ⅳ期血漿D-二聚體水平高于Ⅰ~Ⅱ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臨床分期有密切聯系。
肺癌;D-二聚體;臨床分期
肺癌是呼吸系統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主要是由吸煙、職業與環境接觸、機體自身因素、免疫狀態等引起。由于肺癌患者體內多存在凝血、纖溶功能異常,而血液的高凝狀態對疾病的發生、轉歸起著重要作用,是并發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項重要因素。大量研究發現,高水平的血漿D-二聚體與多種類型腫瘤生存率的下降有著密切聯系[1-2]。因此,給予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檢測對于治療方案的及時調整、提高療效及改善預后等至關重要。本研究選取40例肺癌患者和40例健康人員,分析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臨床分期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新鄉市解放軍371醫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為觀察組,其中女15例,男25例;年齡為42~79歲,平均(64.2±5.1)歲。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的40例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其中女16例,男24例;年齡為41~79歲,平均(64.1±5.0)歲。兩組患者性別和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納入和排除標準
1.2.1觀察組符合原發性肺癌的診斷標準;排除轉移性肺癌患者、正在使用抗凝劑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的患者、確診肺癌前已接受化療或放療等治療的患者。
1.2.2對照組無腫瘤病史;未使用抗凝劑或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者;排除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史者。1.3檢測方法所有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條件下采集5 ml靜脈血,置于檸檬酸鈉真空管中,在4 ℃下3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血漿裝入1 ml微型管,保存備用,并于4 h 內完成檢測。采用酶聯免疫吸附雙抗體夾心法,試劑選用上海北加生化試劑,檢測時的各項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說明書進行。

觀察組Ⅰ~Ⅱ期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537.5±113.6)μg/L,Ⅲ~Ⅳ期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對照組的(202.3±62.6)μg/L,且Ⅲ~Ⅳ期血漿D-二聚體水平高于Ⅰ~Ⅱ期,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隨著城市工業化的發展、吸煙人群的增多、空氣和水質污染的日益嚴重,我國肺癌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上升。預計未來10 a,我國每年肺癌新病例將超過100萬[4]。無論是肺癌本身還是治療措施所致,患者常存在凝血激活,典型表現為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其可在肺癌的任何階段發生,且不同類型的惡性腫瘤血栓發生率有所不同,其中以肺癌發生血栓的危險性最高。肺癌合并VTE往往會嚴重影響患者的預后,經歷過VTE的肺癌患者1年生存率更低(約12%)。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凝血激活程度與肺癌分期及預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5-6]。到目前為止,各種反應凝血系統活化水平的標志物(包括血漿D-二聚體等)在不同類型的惡性腫瘤中已被證實,如肺癌、頭頸部癌、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等,尤其是在肺癌患者中存在著持續的凝血刺激。綜上所述,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亂,除了與VTE有關外,還和腫瘤的生長、浸潤、侵襲和轉移等密切相關[7]。
血漿D-二聚體作為凝血因子和凝血酶作用下形成交聯纖維蛋白,再經纖溶酶水解而產生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物,其形成機理為在凝血因子和凝血酶作用下纖維蛋白凝結塊形成,同時在纖溶酶原激活劑的作用下,纖溶酶原被激活并轉化為纖溶酶,此時纖維蛋白開始溶解,且從A鏈的氨基酸端脫去多肽A,從B鏈的氨基酸端脫去多肽B,從而形成纖維蛋白產物,并在活化因子的作用下交聯于血管壁上,長期以往便會降解為2個相連的D片段,即D-二聚體[8]。肺癌不同分期的D-二聚體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患者機體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與纖溶情況呈正相關,如水平逐步增高,則提示病情進展。其機制與下列因素有關:①散播入血的腫瘤細胞與肺部血管內皮細胞和血小板產生相互作用,促使血管內皮細胞釋放活性物質,激活血小板;②由于①使受刺激的血管內皮細胞分泌出溶解酶,激活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阻止纖維蛋白原的降解;③肺癌細胞產生的血漿素原將血管生成因子激活,并反饋性地引起纖維蛋白原增加;④部分癌細胞刺激肝細胞合成過多纖維蛋白原,形成纖維蛋白產物,且含量越高,則提示腫瘤浸潤和轉移范圍和部位越大,則臨床分期越差[9]。可見,血漿D-二聚體升高可作為肺癌患者機體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應密切關注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變化,以了解患者病情加重、復發或轉移等情況,及時采取科學的治療方案[10]。
在本次研究中,給予觀察組和對照組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顯示Ⅰ~Ⅱ期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537.5±113.6)μg/L,Ⅲ~Ⅳ期為(1 024.3±325.1)μg/L,均高于對照組的(202.3±62.6)μg/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臨床分期有著密切聯系,應予以重視。
[1]李佩章,王英,黃玲莎,等.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改變在肺癌中的臨床意義[J].臨床肺科雜志,2013,18(4):692-693.
[2]孫勇,丁湘彧,張寶秋,等.肺癌和肺結核患者血漿中D-二聚體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5,36(15):2129-2130.
[3]范迪,孫開宇,李春燕.D-二聚體及外周血白細胞在肺癌中的表達及其相關性[J].醫學信息,2014,27(4):71.
[4]張麗紅.聯檢血漿D-D、血清CRP和四種腫瘤標志物對早期肺癌的診斷價值[J].放射免疫學雜志,2013,26(4):459-462.
[5]鄧淑萍,靳建軍,田蕊,等.肺癌患者血漿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水平分析[J].國際呼吸雜志,2014,34(12):922-925.
[6]申旺,凌壽堅,葉麗燕,等.血漿 D-二聚體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2015,30(4):318-320.
[7]徐根平,曾君才,魯博,等.不同肺部疾病患者血小板計數和血漿D-二聚體水平分析[J].微循環學雜志,2014,24(2):64-65.
[8]何陽,劉洪強,王賽博,等.血漿D-二聚體和纖維蛋白原測定評價中晚期肺癌患者介入治療效果[J].現代腫瘤醫學,2015,23(4):491-493.
[9]李曉鷗,吳雪峰,李艷,等.血漿纖維蛋白原和D-二聚體檢測在腫瘤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9(2):277-279.
[10]覃乃輝,周達利,秦立,等.肺癌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及抗凝血酶Ⅲ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廣西醫學,2014,36(3):326-328.
R 734.2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18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