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良 孫京濤 駱曉飛 魏瑄 王少華
(鄭州市骨科醫院 關節科 河南 鄭州 450052)
?
先行股骨截骨與先行脛骨截骨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的應用比較
王金良孫京濤駱曉飛魏瑄王少華
(鄭州市骨科醫院 關節科河南 鄭州450052)
目的探究先行股骨截骨與先行脛骨截骨在全膝關節置換術(TKA)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鄭州市骨科醫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88例(88膝),均行TKA治療。依據不同截骨順序分組,對照組(44例)先給予脛骨截骨,觀察組(44例)先給予股骨截骨,統計分析兩組術中情況、HSS評分情況、術后膝關節活動情況。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引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先行股骨截骨與先行脛骨截骨應用于TKA中均有明顯療效,先行股骨截骨能使術中脛骨充分暴露,更利于術中操作,可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引流量。
先行股骨截骨;全膝關節置換術;先行脛骨截骨
全膝關節置換術(TKA)是臨床治療膝骨性關節炎的常用治療方法,經過多年的臨床驗證,其臨床治療效果得到廣泛認可,能有效改善患者膝關節功能性,遠期有效率可達85%~95%[1-2]。臨床手術中有先行股骨截骨和先行脛骨截骨兩種手術截骨治療順序,本研究選取88例患者行TKA治療分組,分別予以不同的截骨順序,以對比探究其應用效果。
1.1一般資料選取鄭州市骨科醫院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膝骨性關節炎患者88例(88膝),均采用后穩定型全膝關節單側置換術治療,依據不同截骨順序分組,各44例(44膝)。選取標準:無嚴重心腦或全身性疾病者;無髖關節或脊柱病變者,無關節翻修手術史者;無手術禁忌癥者。其中男16例,女68例,年齡54~76歲,平均(62.7±3.5)歲。原發疾病:77例退變性骨性關節炎,3例創傷性骨關節炎,4例類風濕性骨關節炎。對照組(44例)先給予脛骨截骨,觀察組(44例)先給予股骨截骨。兩組性別、年齡原發疾病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均給予全面體檢和X線檢查關節畸形情況,檢測患者紅細胞沉降率了解病變程度,若發現感染者應予以對應治療正常后方可行手術治療。術中均采用全麻處理于膝關節正中做切口,沿髕骨內側切開關節囊進入關節腔,切斷交叉韌帶,去除邊緣骨贅,切除多余半月板。術中對于后嚴重畸形者,注意松解其內側脛骨平臺周圍軟組織,主要為內側副韌帶淺層結構的松懈。外翻畸形者,應注意松解后外側關節囊和外側副韌帶。觀察組在上述基礎上先行股骨遠端(包括后方斜面、遠端前方)截骨,后修整軟骨面,咬除髕骨邊緣骨贅,并用電刀燒灼阻斷神經支配,減少疼痛。選取合適的假體,測試伸、屈關節間隙、活動度,保證內外翻平衡,根據具體情況松懈后方關節囊或內外側副韌帶,并檢查膝關節穩定性、髕骨運動情況滿意后骨水泥固定。對照組患者極度屈膝狀態下,先給予脛骨截骨,其他步驟同觀察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治療和功能鍛煉。
1.3觀察指標①統計術中時間、出血量及術后引流量。②比較兩組術前、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膝關節活動度,并依據HSS評分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性進行評估[3]。

2.1術中、術后各指標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引流量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中出血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術后各指標情況比較±s)
2.2術前、術后不同時間段膝關節活動度、HSS評分術前兩組患者的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的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不同時間段膝關節活動度、HSS評分比較±s)
隨著醫療技術的提高和假體理念的應用更新,全膝關節置換術已成為骨關節外科常用手術之一[4]。TKA能有減輕患者疼痛,改善關節功能、矯正畸形,且臨床并發癥少,但其并發癥情況不可忽視。臨床報道指出,TKA術中靜脈栓發生率較高,約65%,術后感染率最高可達2%,因此如何充分暴露截骨面,減少術中創傷對提高術后預后效果有重要作用[5-7]。傳統的TKA截骨順序為先截股骨,再截脛骨,但這樣不利于假體安裝和手術器械的安放。
本研究中觀察組行TKA先截股骨,對照組行TKA先截脛骨。觀察組手術時間、術后引流量均優于對照組,出血量略高于對照組,且觀察組術中脛骨暴露明顯,說明采用TKA先截股骨,能更好地暴露脛骨,有助于縮短手術時間,減少術后引流量。術后兩組患者的HSS評分、膝關節活動度明顯優于手術前(P<0.05),但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兩種截骨順序TKA手術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活動度及其功能性,效果顯著。但隨訪時間較短、例數較少,應增加例數和隨訪時間深入研究。
總結TKA先截股骨遠端優勢:①前正中入路,完成股骨截骨后,僅需適當松懈周圍組織,可充分暴露脛骨,能有效減少手術創傷,無需過度松解;②術中充分暴露脛骨,有利于手術操作,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降低感染率;③股骨截骨后,放置合適掛鉤,利于軟組織松解,能有效保護膝關節周圍血管神經和軟組織。同時在TKA先截股骨遠端手術中還應熟知解剖結構,熟練操作,術中應準確定位測量,注意截骨量,并保護副側韌帶。
綜上所述,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兩種截骨順序均有明顯療效,先行股骨截骨能使術中脛骨充分暴露,更利于術中操作,能有效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引流量。
[1]唐曉波,董佩龍,王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髕骨置換與髕骨截骨療效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骨傷,2014,27(4):274-277.
[2]梁衛中.膝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的研究進展[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4,19(5):84-85.
[3]李守民,徐瑋,孔榮,等.全膝關節置換術中不同截骨順序的比較[J].臨床骨科雜志,2012,15(4):382-383.
[4]李守民,徐瑋,孔榮,等.全膝關節置換中的改良截骨[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3,17(13):2320-2326.
[5]羅亞剛.老年人全膝關節置換術中髕骨置換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5,6(23):60-61.
[6]韓博聞,殷力,韓奇財,等.短間隔分期雙側置換治療強直性脊柱炎伴雙髖關節骨性強直的療效分析[J].河南醫學研究,2015,24(8):29-31.
[7]馮志平.膝關節置換加強圍術期護理對防范術后感染影響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36(28):4325-4326.
R 687.4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23
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