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奇
(洛陽東方醫院 兒科 河南 洛陽 471003)
?
運動療法早期干預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效果觀察
張奇
(洛陽東方醫院 兒科河南 洛陽471003)
目的觀察運動療法早期干預治療小兒腦性癱瘓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洛陽東方醫院收治的112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按年齡分為A組(≤6個月)和B組(7~9個月)。所有患兒以運動療法為主進行綜合康復治療,比較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結果A組總有效率(95.16%)高于B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兒治療后GMFM評分均升高,A組GMFM評分高于B組(P<0.05)。結論運動療法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效果顯著,能明顯改善患兒預后,且年齡越小,效果越好。
運動療法;腦性癱瘓;兒童
小兒腦性癱瘓常稱為“腦癱”,主要發生在胎兒、嬰兒或兒童時期,是一種致殘性疾病,給患兒的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該病是由于在幼兒腦發育時期各種因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表現主要有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往往伴有智能障礙、驚厥、精神行為異常。運動療法通過針對患兒運動及感覺進行訓練,以增強患兒運動能力,具有目的性、組織性等特點。臨床研究發現,給予腦性癱瘓患兒早期運動療法,可有效防止關節強直、肌肉萎縮、骨骼畸形等并發癥發生,改善患兒預后[1]。本文通過對112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采用運動療法早期治療來觀察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選擇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洛陽東方醫院收治的112例小兒腦性癱瘓患者。納入標準:年齡<9個月;符合中華醫學會兒科分會的診斷標準[2];無其他神經系統性疾?。灰话闱闆r良好,無重大疾病和遺傳代謝性疾病。將112例患者按年齡分為A組(≤6個月)和B組(7~9個月)。A組共62例,男34例,女28例,平均年齡為(4.05±0.84)個月,體質量(2.65~7.10)kg,平均體質量(4.96±1.86)kg;B組共50例,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8.10±0.68)個月,體質量(6.10~12.35)kg,平均體質量(9.54±1.32)kg。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均給予運動療法,詳細措施如下。
1.2.1運動方法由專業的康復治療師根據運動發育落后為主的患兒用Vojta法進行反射性翻身和腹爬,采用Bobath抑制手法對以姿勢異常及肌張力增高為主的患兒進行治療。Vojta 法:采用反射性腹爬及翻身兩種誘導治療方法,以患兒膝、肘、踝、腕為主誘發帶,以后頭部、臀中肌、肩峰、肩胛內側及下角等為輔誘發帶,在10~30 min內完成誘導。同時進行四肢協調及體干移動運動,體干移動體現為抬頭—翻身—坐—爬—走。Bobath法:抑制性方法,采取全身伸展姿勢、抱球姿勢、側臥位對稱姿勢等,緩解患兒肌張力,為正常動作及運動做鋪墊;促通性方法,采用對稱性坐位模式、抗重力頭立直模式及肢體協調模式對患兒平衡反應、脊柱伸展進行訓練,針對肌張力較低患兒,應加大關節穩定性及肢體負重感,以糾正異常姿勢。上述治療方式每次持續30 min,1次/d,不間斷治療至少4個療程,每個療程為1個月。
1.2.2其他治療在運動療法過程中,給予患兒高壓氧、針灸等常規治療,同時正確指導患兒家長對患兒進行床上訓練。
1.3療效評價
1.3.1臨床效果標準顯效:肢體活動功能正常,肌張力明顯改善,降低2個等級以上,發育順序基本正常,異常姿勢消失;有效:肢體活動功能和異常姿勢都較之前有所改善,肌張力也降低1個等級,發育順序有一定提高;無效:治療后無明顯改善[3]??傆行?(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3.2粗大運動功能評價標準采用GMFM評分對治療前后分別評分,測定5個功能區,其中包括臥位、爬行、翻身、行走、坐位、跑步、跪位等。GMFM總分=測定評分之和/檢查功能區總數。粗大運動功能的好壞與評分相關,評分越高功能越好。

2.1治療效果A組總有效率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粗大運動功能治療前,兩組GMFM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的GMFM評分均升高,A組GMFM評分高于B組(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注:與A組比較,aP<0.05。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GMFM評分比較±s,分)
注:與A組比較,bP<0.05。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對于新生兒及幼兒的各種危癥的救治水平越來越高,但同時也造成小兒腦癱發生率的上升[4]。小兒腦癱是由于在幼兒腦發育時期各種因素導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臨床表現主要有中樞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往往伴有智能障礙、驚厥、精神行為異常。對于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多采用運動療法,我國大多運用傳統醫學治療方法。運動療法通過在患兒運動模式還未固定時采用感覺刺激和運動訓練等方法來進行康復治療,從而達到改善患兒預后,減少并發癥的目的。有研究證實,嬰幼兒腦組織中神經髓鞘化尚未完全發育形成,運動功能也在發育階段,尤其是6個月以內的幼兒更為明顯[5]。運動療法能夠增強患兒的肌力,提高肢體協調運動能力,有效改善患兒預后。
本研究發現,A組總有效率(95.16%)明顯要高于B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A組的GMFM評分上升明顯比B組高(P<0.05)。這與李慶安等[6]研究結果一致,說明運動療法對于小兒腦性癱瘓的治療效果顯著,且年齡越小,效果越顯著。分析其原因,6個月內患兒腦組織發育尚不成熟,且大腦處于發育及生長時期,營養、環境、遺傳等因素均可影響大腦發育,給予患兒早期運動療法可有效促進大腦功能發育,使受損的大腦細胞得到有效代償,從而增強患兒肢體協調及運動能力,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運動療法早期干預治療小兒腦性癱瘓效果顯著,有助于促進患兒肢體協調及運動能力的提高,防止關節強直、肌肉萎縮、骨骼畸形等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兒預后,且與年齡密切相關。
[1]吳云.小兒腦性癱瘓的發病機制及診治進展[J].安徽醫學,2011,32(6):859-862.
[2]陳萍,肖持堅.小兒腦性癱瘓早期診斷早期干預的臨床探討[J].醫學信息,2010,23(1):100-101.
[3]肖愛平.小兒腦性癱瘓的早期康復干預對患兒預后的影響[J].江西醫藥,2012,47(12):1085-1087.
[4]徐玲,楊亞麗,王紀文,等.小兒腦性癱瘓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3):227-228.
[5]譚日敏.家庭康復訓練對小兒腦性癱瘓康復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0,7(36):357-358.
[6]李慶安,曾曉楠,楊杰.運動療法早期干預治療小兒腦性癱瘓480例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17(24):27-28.
R 729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49
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