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迪
人類已經無法阻止《Pokemon Go》了。最近這兩周,國外社交網站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是小!精!靈!全世界都見識了澳洲人民冒著嚴寒、美國群眾頂著酷暑,不分白天黑夜,在餐館、超市、學校、廁所等等一切可能的地方舉著手機捕捉妖怪,甚至有人為了捉妖勇闖警察局……怎能讓人不好奇:這到底是個什么樣的游戲?
Pokemon,中文譯名“精靈寶可夢”,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寵物小精靈”、“口袋妖怪”、“神奇寶貝”(它們其實都是一回事),任天堂游戲公司出品,20年經久不衰的超級IP。《Pokemon Go》就是它的最新手機游戲產品,2016年7月6日正式開放上線。由于第一天僅在澳大利亞運行,全世界網友涌向澳大利亞區,服務器直接癱瘓;隨后游戲運行區域擴大至新西蘭和美國,但服務器還是崩了兩次……目前,《Pokemon Go》的日均活躍用戶量已經超過了FACEBOOK和TWITTER,正在以每天400萬至500萬的速度“占領”更多新設備,保持著每開放一區便占領當地排行榜首位的節奏。
AR與LBS結合
自1996年誕生起,《Pokemon Go》這個游戲的核心規則基本沒有太大改變:捕捉、收集、養成各種小精靈,并與其他玩家戰斗、交換等。新出的手游版之所以這么火,最大賣點在于將AR(增強現實技術)與LBS(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結合,前者負責想象,后者貼近現實,兩者融合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打開APP,啟用地圖和GPS定位功能,用攝像頭探測肉眼看不見的小精靈;如果附近有小精靈,手機會震動提醒,玩家要立刻動身去指定地點捕捉它;如果得到了一個蛋,你要帶著它走2、5或10公里才能孵化(美國用英里制,最近“2km/5km/10km”在谷歌的搜索量激增)。精靈種類也跟你所處的地點有關,如果附近有水就可能會找到水系精靈,在森林中則可能遇到草系精靈。
所以,你懂的,宅在家里玩不了這個游戲,你必須走出家門去盡量多的地方。這就是為什么滿大街都是《Pokemon Go》玩家的原因。悉尼玩家甚至還搞出了主題游行—1500人浩浩蕩蕩走上街頭,就只是為了沿途捉小精靈而已。
將虛擬畫面疊加在真實的環境和地圖上,AR給游戲增加了許多樂趣和新鮮感。社交網站上很多人在曬自己發現妖怪的有趣地點,比如在油鍋里捕獲了一條金魚、在道路中間發現一只攔路的小火龍等等。小精靈可能出現在任何地方,這讓玩家欲罷不能,在手游玩法同質化嚴重的今天,這個并不復雜但足夠有趣的AR體驗讓《Pokemon Go》一夜之間紅遍全球。
與最成功的移動游戲一樣,《Pokemon Go》雖然免費,但會讓玩家有機會花幾美元去購買虛擬物品以加快進度。這款游戲的現實屬性又給Niantic帶來另外一個生財之道—通過向快餐廳、咖啡店以及其他零售實體收費,讓他們變成贊助商家,然后激勵玩家去這些商家搜集虛擬的戰利品。
打破次元墻
事實上,《Pokemon Go》并不是第一款AR游戲,也不是最精致的AR游戲,業界一致認為,這種通過攝像頭實現的AR成像并不是多深度的應用。早在2013年12月,當時還是谷歌子公司的Niantic Lab就發布了Ingress(中文譯名“入侵”)。這款游戲允許你在真實的世界里展開虛擬的戰爭,你需要到附近的地點搜集能量、購買武器、占領要塞、擴大勢力。評價雖好,卻只是小范圍走紅,沒到路人皆知的程度。
AR游戲在等待一個爆發的時機。2014年,Niantic首次和任天堂合作,推出了一個愚人節玩笑視頻,內容是全球各地出現小精靈,用智能手機就能捉到它們。雖然是個玩笑但反響強烈,很多人信以為真,甚至向谷歌請愿希望推出這個產品。看似高精尖的AR技術,終于找到了最有人氣的搭檔,這就是《Pokemon Go》。
這款游戲粉絲遍布全球,20年來推出過14個主機版本,每個銷量都是千萬級水平,還有數不清的圖書、動漫、玩具甚至專屬主題公園。許多《Pokemon Go》的玩家都承認,這款游戲讓他們想起了10多年前守著電視看寵物小精靈的日子;業內人士則開始探討,AR游戲的前景是否會超過正當紅的VR(虛擬現實)。
首先,AR游戲的使用成本更低—畢竟我們不用掏錢去買VR眼鏡,一部手機就能搞定。其次,AR游戲的體驗也跟VR完全不同,雖然不能完全浸入,但也不會有眩暈感,從這個角度說,AR技術更適合體育或社交類游戲。
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得更遠會發現,除了游戲之外,AR還有更廣闊的應用場景,比如教育、軍事、醫療、旅游、工業維修等等。現在國內已有很多旅游景點推出AR旅游的項目,大量AR教學產品也逐漸被大家熟知,并且市場銷量不俗。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AR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200億美元,遠高于VR的300億。
感謝偉大的AR技術,把小精靈帶到我們身邊。從明天開始鍛煉身體,準備迎接心愛的皮卡丘、小火龍和杰尼龜,一起探索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