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武志軍
?
“工匠精神”:開啟高品質時代
本刊記者 武志軍
工匠,曾是中國人數千年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的職業,木匠、鐵匠、石匠等手工匠人以精湛技藝在傳統生活中打下底色?!肮そ尘瘛?,一個充滿傳統色彩的詞匯,寫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引發兩會代表委員們熱議。他們認為,弘揚“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促進企業精益求精、提高質量,使認真、敬業、執著、創新成為更多人的職業追求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雷軍:
以前中國是“稀缺經濟”,只要東西制作出來就可以,而現在已經從“供應性需求”到了“體驗性需求”,產品要漂亮、精致,這就需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上海光機所信息光學與光電技術實驗室主任王向朝:當前社會比較浮躁,很多企業只顧追求眼前利潤,“抄一把就走”,缺乏對商品質量的深度追求。

全國人大代表、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像馬桶蓋、電飯煲這種小東西,其實技術含量并不高,很容易制造。但是,我們的工業技術如果不標準,消費者買了電飯鍋后,煮熟的飯就是不行。因此,我們必須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當今要傳承的工匠精神就是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能夠潛心搞研究,把自己崗位的工作做得最細、打磨得更好。

全國政協委員、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當今我們就是要弘揚這種一絲不茍的工匠精神,在全社會倡導一種“做專、做精、做細、做實”的作風,帶動我國制造業從中低端走向中高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變為“制造強國”。

全國政協委員、美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馮東明:沒有“工匠精神”,就不可能打造金字招牌的中國制造;“工匠精神”對人的素質提出高要求,專注、執著、堅守、耐心、淡然、精細等品質,正是東方色彩的“工匠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吳元全:工匠精神要求在產品的個性化、質量和檔次上下功夫,要人無我有,而非千篇一律;要追求質量,而非粗制濫造。

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工匠精神”實際是在為中國企業指明方向,引領企業重視質量、打造品牌。國際上一些“百年老店”都非常注重品牌建設,而品牌建設的支撐是品質。雖然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視創新和提升質量,但和國外相比還是有差距。

全國政協委員、力帆實業股份公司質量中心成品檢驗部組長鄒先榮:將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生產每一個環節,就能制造出質量一流的產品;“工匠精神”將帶動中國品牌更好地走向世界,企業應在產品制造、形象設計、營銷手段等方面狠下功夫。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布谷鳥民族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王菁:我們國家的工匠能一直堅持下去的太少,很多傳統工藝就在這個過程中逐漸消失了。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應該包括一種使命感,把我們幾千年傳承下來的東西發揚光大。

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黨組書記謝超英:
只有優秀的企業家,才能帶動企業攻堅克難、開拓進取、不斷創新,才能在全球產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只有杰出的工匠,才能打造出優質、適用、美觀的產品,滿足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只有兩者統一,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才能盡快實現。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人大副主任鄭惠強:如果說專業技術人員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頭腦”和“靈魂”,那么能工巧匠則是創新發展所需的靈巧“四肢”。因此,要面向先進制造業發展需要,創新方式方法,培養一大批未來的“巧匠”、“巨匠”。
“工匠精神”正在作為一種軟實力,在生活和工作中發揮著隱形的力量。它不僅能讓國人感受到工匠之美,而且提升了產品的時代內涵,把對精益求精的追求注入每一個中國制造者的血液中。如果說“中國制造”經歷過一段混沌的歲月,那么一個由“工匠精神”開啟的高品質時代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