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PC & CPPCC 聚焦兩會·聲音

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厲以寧:中國的品牌在國外還不夠響亮,我們不是沒有好產品,只是品牌知名度不高,國產品牌要打到國外。如果國內有新產品,國內服務態度好,關稅適當的減低,我們可以把很多顧客留在國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劉平均:我國應將品牌戰略列入國家重大戰略發展規劃,將品牌發展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我國之所以缺少國際知名品牌,一是由于我國的品牌建設、品牌發展、品牌意識,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差距;另外,各國的品牌價值評價主要基于有形資產一個指標,不分產業、不分行業,只是“大排隊”。而且各國的評價機制和評價方法不一致,缺少統一的國際標準規范,不完整也不科學。

全國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小米的中國夢就是打造比洋品牌品質更好的“新國貨”,做好新國貨,就是用“真材實料”做出“感動人心”的產品,這也就是李克強總理講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巨曉林:所謂工匠精神就是要不惜一切代價做品質最高的產品,不斷追求完美,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中國從十幾年前才開始做高鐵,到現在許多技術已經世界領先,就是因為在國家重視之下,高鐵從業者始終堅持著工匠精神。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常振明:供給側存在著結構性問題,在企業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比較突出;就去產能來說,既需要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增加產品的質量、增加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也需要企業以小批量靈活的生產方式來滿足不同客戶和市場的需要。

全國人大代表、寧波港集團原董事長李令紅:工匠精神是對產品鍥而不舍地追求極致。在升級換代之時,我們要大力弘揚這個時代的工匠精神,使中國制造能夠成為響當當的品牌,真正走向世界。
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孫明波:為什么我們的消費者總是去國外買東西?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產品標準比較低;創國際品牌一定要有定力,不能什么賺錢就做什么,要牢牢抓住做品牌的主線,才有發展潛力。

全國政協委員、恒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要實現恒大企業品牌一流,就要樹立強烈的全員品牌意識,每一個恒大人務必做到時時以公司榮譽為出發點,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公司的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在推進“一帶一路”戰略過程中,應把培育中國品牌、擴大中國品牌知名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支持和引導更多中國品牌企業走出去,輸出優勢產能,擴大中國品牌影響力。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要通過修訂完善相關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加強對知名民族品牌的保護力度。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千喜鶴集團董事長劉延云:品牌是未來中國,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核心,各個行業的商會要抱團,比如共同成立研發中心或者協作中心,在自己的領域跟國際先進技術、先進標準接軌,如果行業商會能把前幾名的企業團結在一塊,這就非常有意義了。

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輪值總裁周云杰:海爾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制造創客。海爾集團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要思路,是將企業由傳統的管控組織塑造成新型的創業平臺,讓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從被動執行轉變為主動為用戶創造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重慶陶然居餐飲文化集團董事長嚴琦:行業商會做品牌一定要用心去做,要多奉獻,要經過漫長的沉淀,最終得到消費者、行業同仁和社會的認同。餐飲行業做品牌就是做良心,你的信用就是你的生命,我們把品牌看的比生命更重要。

全國人大代表、濟南圣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唐一林:在品牌創建中,技術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企業或行業如果能夠拿出世界頂尖的創新產品,解決國家所需,解決大眾所需,那么行業的地位,行業的聲譽,自然就上去了,企業品牌、行業的品牌才能樹立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董明珠: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企業家必須要站出來擔當,把利潤大力投入到自主研發中。對格力而言,只要市場有需要就會投入,我們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從來沒有上限。除了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營造公平的環境、保護創新企業,也是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關鍵。

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分享經濟將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一股強大的新動能,有助于中國經濟實現“動力轉換”,把服務業變成經濟增長的“主引擎”。目前國內征信制度等配套制度不完善,國內網絡基礎設施能力不足,影響社會參與分享經濟的程度等。

全國政協委員、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要把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真正落到實處。尤其需要在品牌建設上下工夫。當前,假冒偽劣已經成為影響中國品牌的毒瘤,必須毫不手軟堅決打擊,讓制假售假者付出慘痛代價,挽回消費者對“中國制造”的信心。要盡快處置“僵尸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為高品質產品制造騰出資源和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