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丁鈞 潘茗
?
同型半胱氨酸、尿酸與老年冠心病患者動脈易損斑塊的關系
劉偉丁鈞潘茗
動脈粥樣硬化是引起冠心病的首要原因。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頸動脈進行多普勒超聲檢查,根據斑塊回聲特征,將頸動脈斑塊分為穩定性斑塊與不穩定性斑塊。不穩定斑塊中斑塊纖維帽的不穩定性易誘發斑塊破裂或發生潰瘍,鈣化結節形成,斑塊內出血等,導致局部血栓形成,甚至脫落,產生心腦血管臨床癥狀。近年來有研究發現同型半胱氨酸(HCY)、血尿酸(UA)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總膽紅素(TBIL)、腦鈉素(BNP)、基質金屬蛋白酶(MMPs)等與動脈內斑塊的發生和發展相關。但這些因素與斑塊的穩定性是否有關,此類研究較少。本文探討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定性與HCY、UA及hs-CRP水平的關系,為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和綜合防治及療效監測提供依據。
1.1研究對象選取195例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冠心病患者,根據頸動脈多普勒超聲檢測斑塊回聲特征,分為不穩定斑塊組56例,男49例,女7例,年齡62~78歲,平均(66.59±2.90)歲;穩定斑塊組78例,男67例,女11例,年齡61~76歲,平均(66.15±2.78)歲;及61例無頸動脈斑塊者為對照組,其中男53例,女8例,年齡60~77歲,平均(65.84±2.92)歲。3組患者均接受標準規范治療,年齡、性別比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各組均需排除肝膽系統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惡性腫瘤及免疫系統疾病等。冠心病的診斷標準為:(1)有典型的心絞痛癥狀并排除主動脈瓣病變;(2)有明確的陳舊性心肌梗死的病史;(3)有明確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史;(4)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CAG)發現有≥70%的冠狀動脈狹窄。
1.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應用Philips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7~12 MHz,依次檢查頸總動脈、分叉部、顱外段頸內動脈,并在頸總動脈遠端距分叉處2 cm處血管后壁測量內膜中層厚度,觀察和測量粥樣斑塊的形態、大小、范圍、軟硬度以及有無潰瘍壁龕、狹窄或阻塞。根據超聲表現,將低回聲和不均勻回聲斑塊劃為不穩定斑塊組,強回聲斑塊劃為穩定斑塊組。
各組患者均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循環酶法(ECA)檢測HCY水平,膠乳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hs-CRP水平,尿酸酶-過氧化物酶耦聯法測定UA濃度。

單因素方差分析后多重比較顯示,不穩定斑塊組和穩定斑塊組血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和P=0.049)。不穩定斑塊組血HCY水平明顯高于穩定斑塊組(P=0.043)。不穩定斑塊組血hs-CRP、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2;P=0.006);不穩定斑塊組血hs-CRP、UA水平高于穩定斑塊組(P=0.042;P=0.0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頸動脈不同性質斑塊組血HCY、hs-CRP、UA水平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與穩定斑塊組比較,△P<0.05
近年來研究認為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破裂和不穩定密切相關。頸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窗口,可以通過無創超聲技術檢測頸動脈血管壁結構變化而間接反映冠心病的嚴重程度[1]。目前臨床上判定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有無斑塊,斑塊是否穩定,是依靠頸動脈超聲檢查,很少聯合應用生化指標對心血管危險性做出判斷和評價。本文對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不穩定斑塊組與穩定斑塊組、無斑塊組血HCY、hs-CRP、UA的水平進行研究,分析其在動脈硬化進程不同時期的變化,探討血HCY、hs-CRP、UA水平是否可以作為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粥樣斑塊穩定性評價的生化指標,聯合頸動脈超聲共同對患者心腦血管風險做出評價和監測。
本研究發現,不穩定斑塊組冠心病患者的血HCY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亦明顯高于穩定斑塊組水平。穩定斑塊組血HCY水平高于無斑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冠心病患者頸動脈硬化程度越重,血HCY水平越高,HCY水平影響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與頸動脈硬化嚴重程度呈正相關。Washio等[2]也證明了中度高HCY血癥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也有多項研究顯示血漿HCY濃度升高與腦梗死及心肌梗死密切相關[3-4],其損傷頸動脈的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促進過氧化物及氧自由基的形成,引起血管內皮受損;加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氧化和泡沫細胞形成;影響血管內皮細胞凝血功能;引起甲硫氨酸轉甲基水平降低等。
hs-CRP是代表性的非特異性炎癥敏感指標,楊慧聰等[5]研究表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與CRP具有相關性。血清hs-CRP水平的升高與心血管危險性呈正相關[6],能反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程度。動脈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本研究亦證明hs-CRP水平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定性密切相關。近年研究認為急性腦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生可能與動脈易損斑塊的破裂密切相關[7]。提示動態觀察hs-CRP水平或可用來監測、識別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易損斑塊。
Ishizaka等[8]研究表明,UA水平增高是動脈粥樣硬化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中不穩定斑塊組血UA水平明顯高于穩定斑塊組和對照組,提示血UA水平持續明顯升高或可幫助監測識別老年冠心病患者頸動脈易損斑塊(不穩定斑塊)。
綜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HCY、hs-CRP、UA水平與頸動脈粥樣斑塊的穩定性密切相關,其可以作為臨床生化標志物,聯合頸動脈超聲檢查共同評價和監測冠心病的危險程度,為指導干預治療和療效監測提供基礎依據。
[1]Mookadam F, Tanasunont W, Jalal U, et al.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 Future Cardio,2011,7(2):173-182.
[2]Washio T, Nomoto K, Watanabe I,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 and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Int Heart J,2011,52(4):224-228.
[3]楊春華. 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老年腦梗死的關系及藥物干預研究[J]. 實用老年醫學, 2014, 28(4):294-296.
[4]劉俊恒, 戎娟, 倪黎剛, 等. 腦梗死患者血漿前D-二聚體、同型半胱氨酸及血黏度的改變[J]. 實用老年醫學, 2014, 28(2):141-143.
[5]楊慧聰, 吳阿陽, 林潔, 等.血漿中CRP 、HCY、 LDL 、HDL含量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J]. 檢驗醫學與臨床, 2011, 8(20):2433-2437.
[6]Hoffemeister HM, Ehers R, Buttcher E,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or myocardial damage and inflammatory acute-phase reac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Thrombolysis, 2008, 15(1):33-39.
[7]Fisher M, Paganin-Hill A, Martin A, et al. Carotid plaque pathology. Thrombosis, ulceration and stroke pathogenesis[J].Stroke, 2005,36(2):253-257.
[8]Ishizaka N, Ishizaka Y, Toda E,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uric acid, metabolic syndrome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Japanese individuals[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25(5):1038-1044.
266071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市市立醫院東院區干部保健一科
R 541.4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6.02.027
2015-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