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良+劉偉霞+王曉芳+劉曉艷+鄧春美

【摘要】 目的 探討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AB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1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介入治療患者均采用IABP治療, 比較患者經IABP治療前后的血壓、心臟指數的差異。結果 治療后患者心臟指數和動脈血壓(收縮壓/舒張壓)為(80±12)ml/次、(110±17/70±11)mm Hg
(1 mm Hg=0.133 kPa), 優于治療前的(60±8)ml/次、(80±10/60±6)mm Hg,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IAB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
【關鍵詞】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療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32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形成的斑塊破裂, 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血栓形成, 從而導致冠狀動脈急性閉塞。是心內科常見的急危重癥, 死亡率高。而急診介入治療是再灌注心肌的首選方法。IABP是急診介入治療技術的一部分。其在提高冠狀動脈血流、減輕心臟負荷、降低死亡率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回顧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
2015年12月采用IABP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臨床資料, 著重討論其治療方法、療效的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行介入治療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5例, 平均年齡(60.1±15.5)歲。
1. 2 治療方法
1. 2. 1 患者表現為血壓降低, 心電圖ST段抬高、出現心室顫動、冠狀動脈造影提示冠狀動脈血管近端、三支、閉塞病變。選擇行IABP治療。
1. 2. 2 IABP治療方法 常規會陰部及腹股溝區備皮, 雙側在嚴格無菌操作下, 鋪大單, 雙側經左或右側股動脈穿刺, 送入0.889 mm導絲, 繼之送入IABP鞘管, 沿導絲送入球囊。身高>165 cm的患者, 選擇40 ml的IABP球囊, 身高<165 cm,
則選擇34 ml的IABP球囊。應將球囊置入左鎖骨下動脈開口下1~2 cm, 但下端不要超過腎動脈開口。球囊導管送入后與主動脈球囊反搏機連接。當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時, 反搏泵頻率改為1∶2, 維持6 h后, 生命體征仍較平穩, 反搏頻率改為1∶3, 維持2 h病情仍無反復, 則可拔除IABP導管。然后關閉反搏泵主機, 將球囊導管尾部卸下, 接上帶50 ml注射器的單向活瓣, 負壓吸引, 使導管球囊變癟, 將球囊導管回撤至鞘管附近, 然后三指按壓穿刺點下方, 同時緩慢將導管和鞘管同時拔出, 讓穿刺口流血2~3 s, 防止動脈血栓遺留, 而后壓迫股動脈穿刺點。壓迫止血至少30 min, 留置砂袋壓迫6 h, 穿刺側肢體制動24 h。并觀察穿刺處有無滲血、血腫, 以及穿刺肢體遠端足背動脈搏動情況。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血壓和心臟指數變化 經IABP治療后, 患者的舒張期反搏壓達到60~125 mm Hg。心臟指數和動脈血壓均較治療前提高,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臨床預后 隨著冠狀動脈血流動力學的改善, 患者的臨床癥狀緩解, 胸痛減輕或消失, 心力衰竭未發生或得到有效控制, 心電圖ST段回落, 生命體征趨于平穩。因不可逆的心源性休克, 死亡1例, 其余患者經系統治療后, 均康復出院。
3 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為內科常見急癥, 起病急驟, 變化迅速, 常并發心衰、休克與心律失常, 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通常會選擇通過急診介入治療開通急性心肌梗死的罪犯血管, 而IABP是急診介入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1, 2]。IABP是一項介入治療方法。將一遠端有球囊的導管經股動脈逆行插入至胸降主動脈左鎖骨下動脈開口的遠端, 用心電圖或動脈內壓力波形信號觸發, 控制球囊充氣與排空。心臟舒張時球囊充氣, 主動脈瓣開放前(左心室射血期前)球囊被抽癟。球囊在舒張期充氣時, 升主動脈舒張壓升高, 冠狀動脈灌注壓增加, 冠狀血流量增加;脹大的球囊驅使血流流向外周循環, 從而減少主動脈舒張末期容量及下一次心臟收縮時的左心室射血阻抗(后負荷), 減少心肌耗氧量;另外, 升主動脈舒張壓增高所引起的主動脈壓力感受器的刺激, 也可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及左心室射血阻抗, 增加心排血量, 降低心肌耗氧量, 改善缺血心肌氧供需的平衡。IABP術適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發心源性休克。當補充血容量及應用血管活性藥物后血流動力學不能穩定時, 應盡早經皮插入IABP導管, 并在IABP支持下進行冠狀動脈造影和血管重建治療。IABP術的絕對禁忌證包括:①主動脈瓣關閉不全。②主動脈夾層動脈瘤。相對禁忌證包括:①終末期心肌病。②嚴重動脈硬化。③腹主動脈瘤。反搏術通常在緊急情況下進行, 亦有可能與其他手術 (如冠動脈的介入手術) 同時進行, 又或需要緊急轉院前作穩定病情之用。拒絕是此項手術, 病者的病情可能會迅速惡化, 亦可能影響其他急救手術的實施。嚴重并發癥包括死亡、大動脈破裂、下肢缺血、心臟瓣膜損傷、腦卒中及嚴重出血。其他并發癥包括細菌感染、出血及球囊破裂。輕微并發癥包括對造影劑過敏、嘔吐及腹股溝并發癥。傷口附近的輕微瘀斑是常見現象。手術前準備醫生會詳細向患者解釋是項手術的必要性, 實施過程及風險, 而且需要簽署手術同意書。IABP最早應用于冠心病合并休克患者, 單獨應用IABP不能改善患者成活率, 至少85%的患者難以脫離IABP輔助治療。研究表明早期應用IABP有助于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早期冠脈介入或手術治療應用IABP, 成活率可達40%~85%。心肌病變晚期或慢性心外疾病臨終前患者獲益有限或極少。血流動力學監測示心功能惡化主要由可逆性急性心肌缺血病變所致時, 治療作用最明顯, 這是唯一不需后續治療的適應證。其他應用中, IABP僅僅起爭取搶救時間、即時改善心肌血運狀態、維持心肌與外周器官生存最低條件的作用, 進而為后續治療提供可能。
綜上所述, IABP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過程中, 選擇嚴格的臨床適應證, 此方法安全、有效。
參考文獻
[1] 李洪利, 徐東, 尚學斌, 等.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冠心病泵衰竭中的應用. 中國醫刊, 2006, 41(2):36-37.
[2] 董衛欣, 王亞琛, 姜妮, 等. 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在冠狀動脈搭橋術后心臟泵衰竭中的應用. 中國民康醫學(上半月), 2008, 20(3):190-191.
[收稿日期:2016-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