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明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高校信息化建設已步入“互聯網+”階段,要實現“互聯網+國關”,必須作出整體思考和規劃,用互聯網思維推進校園治理、推動教育管理現代化、促進高等教育教學的創新與變革。
“十二五”信息化建設成果為教育教學提供堅實基礎
“十二五”期間,學校信息化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主要體現在:網絡安全體系建設得到強化,通過網絡安全設備的加固和制度體系的規范,實現信息安全防御從內網到外網、從網絡層到應用層、從項目建設到制度建設全方位、立體化的保障;網絡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網絡交換能力、網絡帶寬總量和外網訪問速度有大幅度提升,無線網信號實現全校園覆蓋,提升了用戶上網體驗;網絡應用系統平臺初見規模,對學校教學、科研、宣傳、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發揮積極的作用;網絡資源建設成果顯著,建設多媒體資源平臺,數字媒資數量名列全國外語類院校之首。衛星頻道及網絡電視頻道數量大幅提升,為各院系部以及外語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
運用“互聯網+”思維創新模式,精細化服務于教育教學
“十二五”期間,學校結合實際,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取得了新的突破。在完成一系列教學平臺建設的同時,學校按照精細化服務于教育教學的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讓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入融合。我們從課程建設出發開發應用系統,充分挖掘教學內容,培養教師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創新教學方法和模式,使教師和學生獲得更好的教學體驗,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創新改革的推動作用。
外語學院開設的“英美報刊選讀”課程是學校傳統的精品課程,從20世紀60年代開設以來,這門課程就以教學內容新、信息量大而著稱,對于學生學習“活的”外語、開闊視野、追蹤前沿、提高語言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傳統的課程教學中,教學方式多采用教師選取教材,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相比較而言,教師的工作量極大,教學的互動性也明顯不足。在當今的信息爆炸時代,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尋找到真正有意義的信息逐漸成為一個課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英語新聞以網絡形式出現,其時效性更強,獲取更為便捷。教師也試圖尋找時效性強、文章結構清晰、內容有吸引力的英語新聞作為閱讀材料來替代傳統教材,但苦于專用系統的短缺,不得不使用人力上網搜索,耗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并不明顯。同時,因為教材時效性存在不足,更加無法照顧不同學生的不同閱讀興趣,基本停留在語言教學本身的層面。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授課教師結合教學經驗對于課程在互聯網環境下的轉型發展提出了許多非常有價值的觀點,技術部門相向而行,雙方通過深入調研和討論,確定了建設學校英美報刊選讀系統的目標,即針對“英美報刊選讀”的課程特色,構建一個可在任意主流終端使用的網站系統。經過共同努力,這一系統已經投入使用。目前,該系統可對當今全球主流的英語新聞媒體網站上發布的新聞做到實時采集、存儲、抽取、檢索以及分析,方便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工作,使師生能夠便捷、高效、直觀地獲取相關知識。
深度融合的另一個例子是學校課程中心項目。我們按照教育部總體規劃并結合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利用“互聯網+”思維,進行混合式教學方法改革的有益探索,收到了明顯的效益。通過建設校內優質課程運行的輔助平臺及相關軟硬件網絡環境,打造了一批優質共享課程資源。課程中心項目建設目標的實現,打造了能滿足教師多元化教學需求,尤其是能夠輔助教師進行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和教學,支持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滿足課程管理的多功能平臺;建立共享課程接入系統即沉浸式遠程直播互動教室,對內可滿足混合式課程的錄播需求,對外可進行高質量的跨校直播互動,為學校高水準混合式課程的建設和引入外部優質共享課程資源提供基礎保障。目前,學校已建設了10門混合式課程,部分優秀課程達到了對外共享的建設標準。
以“互聯網+”思維推進學生德育工作
“互聯網+德育”概念的提出不僅創新了學校的德育生態,而且成為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有力推手。為此,我們從學校德育應該解決什么、能夠解決什么等問題著手,遵循主動灌輸與正確引導相結合、有效融合與保持優勢相結合,以及課內課外、網上網下相結合的原則,充分地運用網絡傳媒這一載體,重點做好網絡德育信息內容的創新工作 。
第一,網絡化社會豐富了德育工作的內容。網絡的全天候貫通、全世界漫游,對學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诰W絡的自由屬性,學校的德育工作時空也得到了擴展,課堂內外、網絡上下都可以成為學校德育的工作陣地,教師八小時內外都可以保持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及時發現問題,快速處理各類突發事件……可以說,互聯網時代的學校德育工作已經由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由校園內延伸到校園外、由國內延伸到國外。
第二,網絡化有力地推動了德育工作的現代化。網絡作為第四媒體,不僅可以傳輸文字和圖片,而且可以傳輸聲音和影像,極大地豐富了德育工作的內容,給學校德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網絡信息的傳輸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涉及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衛生等各個領域,覆蓋面很廣,極大地豐富了思想教育的資源。社會網絡化必然充實德育工作的內容,即使是在校園網上,只要提高網絡信息的思想、道德、文化和科技的含量,就可以幫助學生明辨是非,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第三,讓網絡成為學生獲取知識、表達心聲的平臺。近年來,學校的媒資平臺建設穩步發展,除了滿足課程教學、資源更新,也注重滿足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面對網絡上豐富而復雜的信息資源,如何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和合理利用網絡信息是“互聯網+”下德育工作的新課題。學校的媒資平臺正是基于“互聯網+德育”創新這個理念不斷建設和完善的,包括“校園文化”“黨宣園地”在內的九個大類內容,從各個方面向學生提供了健康、豐富的德育信息資源,為學校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這種常態化的媒資管理形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正確的網絡文化,增強其政治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
統籌規劃、系統推進校園信息化
在“十三五”期間,學校將進一步統籌規劃信息化工作,堅持服務教學科研、服務師生、建設智慧校園的發展理念,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
第一,要統籌規劃、協調推進學校信息化工作。既重建設、又重應用,既重管理、又重服務,既重物的質量、又重人的素養,使信息化的每筆投入、每項工程都始終圍繞著“人”這個核心,讓技術的成果充分滿足人的需要,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與人的粘合度;始終圍繞著教育教學和科研這個辦學中心,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與教學科研的融合度;始終圍繞智慧校園這個目標,不斷提高校園管理和服務保障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要加強領導和團隊建設,提高全員的信息化素養。要切實發揮學校信息工作領導小組、校園規劃領導小組的作用,理順議事規則,從組織上保障改革工作的有序開展,重視并加強職能部門為校領導提供決策依據的能力;要加強技術保障部門的團隊建設,通過人才引進、業務培訓、內外交流等方式,提高技術保障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工作活力;要把提升全員的信息化素養作為重要的基礎性工作來抓,把信息化素養作為教學科研、行政管理、服務保障、改革創新的重要支撐,為提高全面辦學水平和辦學質量提供新動能。
第三,扎實做好基礎性工作,完善信息化平臺。2016年起,學校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設工作流程,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協調,進一步提高資金資源的利用效率,主要工作包括:完善教學基礎平臺建設,簡化審批程序,推動數據資源,尤其是教學資源共享,推進“互聯網+國關”,凸顯社交化和移動互聯化,在課程管理、在線教學、生活服務、校園應用、校務管理等各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建成線上的一站式服務中心,以更好地服務教學科研,更好地發揮主體作用,提供更便利的校園學習和生活,體現校園網絡的人文關懷;體現國關特色,加強在大國國際關系、國家安全戰略方面的資源積累,成為學校發展的數據支撐工具;積極借鑒國外高校建設經驗,努力做到國內一流,注重可持續發展,將信息化建設有機融入“一流特色大學”的創建過程中。
高校信息化建設正逢其時,“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我們一定要更新觀念、加倍努力、加緊工作,進一步提高學校信息化工作水平,夯實信息化建設基礎,提高全校師生信息化素養,為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發展、為實現 “把國際關系學院建設成為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學”的目標提供堅強的技術支持和可靠保障!
(作者系國際關系學院副校長)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