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紹媛++逄博
〔摘 要〕本文基于Schumacher模型檢驗中歐服務貿易整體及10個分行業的本地市場效應,結果顯示,中國對歐盟的服務貿易整體并不具有本地市場效應,但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兩個行業呈現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按照出口額比率加權計算,運輸服務和保險服務兩個行業對歐盟的出口額占中國對歐盟總出口額的48%,即以規模經濟為基礎的本地市場效應實現了中國近一半的服務出口額。據此,本文提出發展中歐服務貿易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中歐服務貿易;本地市場效應;Schumacher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
章編號:10084096(2016)04007206
一、引 言
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貨物貿易取得較快發展,2013年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第一大國。但較之于貨物貿易,服務貿易規模以及在對外貿易進出口額中的占比都相對較低,競爭力不強。2013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首次突破5 0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三,與第一位的美國10 997億美元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在對外貿易進出口額中的占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2013年和2014年占比分別為108%、115%和123%。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而且逆差逐漸擴大,2014年進出口額達到5 738億美元,逆差額為1 920億美元,逆差主要集中在運輸、旅游、保險、版權及許可服務和其他商業服務等領域。截止2013年,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的歐盟已經連續十年成為中國第一大服務貿易伙伴國。2013年歐盟服務進出口額分別為16 510億美元和19 840億美元,分別占世界服務貿易進出口額的381%和429%。受到歐債危機的影響,中國對歐盟的服務貿易逆差規模逐漸擴大,由2009年的67829億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55892億美元。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外需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如何增強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的競爭力、改善服務貿易逆差是亟待解決的問題,新貿易理論提出的本地市場效應(Home Market Effects)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
二、本地市場效應研究綜述
近年來,本地市場效應研究的成果比較多,研究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從理論研究層面對本地市場效應的理論模型和框架結構進行完善;二是從實證檢驗層面對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性進行驗證。
在理論研究層面,Krugman[1]首次提出本地市場效應,發現具有規模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較高的行業,國內市場需求規模的擴大會使該國傾向于成為凈出口國,從而產生本地市場效應。不少學者對Krugman[1]的假設條件進行了修正,目的是在更接近現實的情況下驗證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這些修正主要集中在異質性企業、貿易成本、跨國公司、多國模型等方面。異質性企業是否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備受關注。Melitz[2]通過研究沒有區位變化的可自由進入模型(Free Entry Model without Relocation),發現異質性企業仍舊存在本地市場效應。貿易成本對本地市場效應也有重要影響。Davis[3]首次將貿易成本考慮在內,證明如果規模報酬不變完全競爭(Constant Returns to Scale and Perfect Competition,CRS-PC)部門的貿易成本與規模報酬遞增壟斷競爭(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IRS-MC)部門同樣高,本地市場效應便會消失。Crozet 和 Trionfetti[4]進一步研究發現通常情況下本地市場效應是存在的,但存在貿易成本的本地市場效應比沒有貿易成本的本地市場效應有所減弱。跨國公司對本地市場效應的影響也不容忽視。Larch[5]證明跨國公司的存在會使本地市場效應存在一定不確定性且本地市場效應全部通過利潤匯回而非產業間貿易產生影響。Kruman[1]假設貿易是在兩國之間進行的,但實際上第三方市場的存在也可能對本地市場效應產生影響。Behrens 等[6]通過引入多國模型并對本地市場效應的類型加以區分,發現動態的本地市場效應不顯著而靜態的本地市場效應是明顯存在的。Suedekum[7]較為全面地記錄了支出(需求)水平,證明在外國經濟體支出(需求)水平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本國支出(需求)水平的提高會帶來本國產業的超比例擴張。
本地市場效應理論研究的不斷拓展與完善,為實證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對本地市場效應的實證檢驗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直接檢驗本地需求的擴張是否會帶來本地生產的超常增加,以Davis 和Weinstein[8]的“超常需求”(Idiosyncratic Demand,IDIODEM)為代表;二是用引力模型比較出口國的收入彈性與進口國的收入彈性大小即比較相對出口規模的相對收入彈性大小,以Feenstra 等[9]和Schumacher[10]為代表。在第一種方法中,Davis 和 Weinstein[8]運用OECD國家產業層面的數據得到需求差別系數大于1,證實了本地市場效應的存在。隨后,Head和 Ries[11]運用此方法檢驗了加拿大和美國之間的本地市場效應,發現跨產業回歸表現出弱的本地市場效應,而時間序列回歸則表現出本地市場效應的逆轉(Reverse-HME)。在第二種方法中,Feenstra 等[9]運用引力模型發現差異化產品存在本地市場效應。Hanson 和 Xiang[12]運用倍差(Difference-in-Difference)引力模型,發現本地市場效應隨著產業特征和貿易成本的不同而表現出差異。Schumacher[10]借鑒Bergstrand的思想,發現許多OECD國家的制造業企業都表現出本地市場效應。
目前,對本地市場效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發達經濟體,把發展中經濟體如中國作為研究對象的極少。隨著中國在世界分工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國內學者對本地市場效應的研究也相繼展開,且主要集中在區域層面以及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區域層面的相關研究主要是運用Davis 和 Weinstein[8]的方法對中國省間貿易和生產的本地市場效應進行檢驗。張帆和潘佐紅[13]的研究發現本地市場效應對區域間貿易和產業間區位選擇有較強的解釋力,但區域層面的研究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中國與主要貿易伙伴國之間的相關研究,錢學鋒和陳六傅[14]以及王嵐和盛斌[15]分別運用Schumacher(2003)的方法和倍差引力模型的方法驗證中美制造業貿易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劉磊[16]對中日、中韓制成品貿易的本地市場效應進行實證分析,證明了本地市場效應的重要性。除了上述這些以中國為出口對象研究雙邊貿易外,佟家棟和劉竹青[17]還研究東亞10個主要經濟體之間制造業的貿易,發現東亞地區制造業總體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只有個別行業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陳雯和李佳璐[18]將本地市場效應的檢驗拓展到多邊領域,發現多數制造業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陳啟斐和王晶晶[19]在多國模型的基礎上考察中國整體制造業出口的本地市場效應。唐宜紅和姚曦[20]用本地市場效應解釋中國制造業出口結構的轉變。邱斌和尹威[21]按照制造業出口方式對本地市場效應進行細分,實證結果表明在一般貿易中存在顯著的本地市場效應,在加工貿易中則不存在本地市場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