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權
自信≠他信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可大多數人都把他信等同于自信。
何為他信?他信就是別人相信你、別人認可你,于是你就建立了所謂的信心。曾經有個同學,上初中時,他們班體育成績不錯,就他一個人一百米不達標。后來在操場上全班同學和體育老師—起為他加油:“你可以的。”請問,他有沒有達標?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可就是達不了標。到了高中之后,他的體育老師很有智慧。給他測試的時候,把一百米改成九十米。所以每一次測試,這個學生都達標了。考試的時候,重新把九十米變回一百米,請問他有沒有達標?當然達標了。請問他為什么可以達標?因為很簡單,他在內心深處相信自己可以達標,于是,他就達標了。何為自信?自信就是相信自己。這個案例,他初中不達標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自信始終是建立在別人對他的鼓勵上面的,而不是建立在對自己深刻的信心上的。
我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第一次考試,我數學考了99分,語文考了98分,全班第一名,很激動。回到家里,就跟我爸爸說:“爸,請看我的成績第一名。”我爸爸一看我的成績,他準備了一根竹筷,把竹筷拿出來,滿分一百分,99分差一下打一下,98分差兩下就打兩下。那個時候我很受傷。我這么希望你表揚我,可是為什么你打我呢?我父親說:“在農村里第一名算什么,到城市里什么都不是。”所以,小時候我很恐瞑,我害怕被父親打,我就拼命地讀書。這種殘酷的折磨教育,到什么時候結束呢?到初中結束。高中的時候,我爸爸準備再打我的時候,我突然跟他說了一句話:“爸,你打不過我了。”
同學們,我今天想告訴你們:當你把自信建立在別人對你的認可基礎上,這樣的自信,真的不可靠。因為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永遠地鼓勵你,支持你。
真正的自信,絕不是他信,而是靈魂深處對自己的相信。到今天,回過頭來反省父親對我的教育方式,也未嘗不可。今天,我發現自己最大的能力就是從來不依賴于別人對我的鼓勵,我總是學會自己鼓勵自己。
那么,自信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有人說,自信是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的。學習成績好了,我就越來越自信了。真是這樣嗎?有個同學,她高一高二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前三名,全校前三名。然后高三一模,掉到了一百零三名。她拿著成績單非常痛苦,哭了,然后打電話給爸爸訴苦:“爸,我失敗了,我考了一百零三名。她偉大的爸爸跟每位爸爸一樣,一定給她鼓勵。怎么鼓勵她的?“寶貝啊,你永遠是爸爸的驕傲。”可是,親愛的同學,當你聽到你爸爸這么鼓勵你的時候,請問,你是怎么想的?你在想:一百零三名還驕傲!你很痛苦。
我想問下家長們,你們真的認為孩子有那么脆弱嗎?能不能跟她說句心里話呢?你可以這樣告訴她,“女兒啊,當爸聽到你考到一百零三名,爸爸很震驚。你確實失敗了。”你就告訴她,“你真的失敗了”,可是你還是要告訴她,“親愛的女兒,當你考全校第三名的時候,爸爸為你感到驕傲。可是你知道,爸爸最驕傲的事情是什么嗎?那就是當你考到一百零三名的時候,你依然信心滿滿,重新回到前三名,那才是爸爸的驕傲。”要知道,自信是建立在人生成長的每一個點點滴滴之上的。
失敗≠失敗者
我們大多數人把失敗等同于失敗者,這是錯誤的。失敗指的是某一件事情。比如說,你中考失敗,你本來應該考上重點中學的,結果只考上了普通中學;你高考失敗,你本來可以上清華的,結果上了一所一般本科大學;比如說,你談戀愛失敗,相戀多少年最后她把你甩了;比如說你工作失敗,你找了份很好的工作,可是年終獎沒發,最后你被炒掉了。
各位,失敗它只是指某一件具體的事情,什么叫失敗者呢?那就是經過無數次的失敗,最后終于絕望了:我就是失敗者。同學們,我想告訴你們,只要+人活著,他就沒有資格說自己是失敗者。因為,他都可以重新再來。你同意嗎?所以,你要高聲地告訴自己:我可以失敗,但我絕不是失敗者!我可以失敗,但我絕不是失敗者!
同學們,很多年前,老師就送給你們一句勵志格言,叫“失敗是成功之母”。請問這句話正確嗎?你再想,失敗是成功之母,光有母親沒有父親,這個社會怎么和諧呢?于是你不得不進行思考,失敗是成功之母,反省是成功之父。失敗這個母親只有嫁給反省這個父親,才能生下成功這個種子。你之所以不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每次失敗之后,你在做些什么?同學們,每次失敗之后你是沉迷在痛苦之中呢?還是在反省,在找著你的“父親”呢?
什么叫反省?我們來舉例說明。比如說,某次考試,150分的試卷上次考了140分,這次考了110分,你淚流滿面:30分的落差,痛苦。你關注的不應該是110分。你關注的是什么?是那些紅叉叉。看到那些紅叉叉,你要表現出高昂的姿態,要知道,這些叉叉等你很久了。為什么?因為這些紅叉叉就代表你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這是你高考的突破點。我請問你們,你們有沒有錯題集?我請問你們,你們是怎么運用錯題集的?錯題它不是拿來看的,錯題是拿來做的。而且你要第一時間做錯題,整理出來立刻就要做,找到書本上的知識點,做完之后如果做正確了,你不要急于把它去掉,請你保留+禮拜。第二個禮拜再做一次,如果依然做正確,你就把這個錯題刪掉。為什么?因為知識有三個層面:理解、掌握、運用。為什么一道數學題目你不會做,老師講一遍你就會做了呢?為什么你第一次做對了,第二次還是做錯了呢?因為你掌握了可是你還不會運用。
考試的能力也很重要
有人說為什么平時考試我都考得不錯,一到大考關鍵考試我就考不好呢?原因很簡單,高考跟平時的考試區別在哪里?你在每天晚上晚自習做練習的時候,你的心態很坦然,你只希望把每道題目做正確。可是高考它不一樣,高考的殘酷性在哪里?那就是在規定的時間內要得到最高分。
什么叫作考試的能力?你的目標只有一個,拿最高分而不是做對每道題目。于是你發現,你第一題會做、第二題會做、第三題會做,第四題突然之間做不出來了。然后你讀了第二遍之后,大腦還是一片空白,還是不知道怎么做。這個時候請記住,拿一塊大橡皮強迫自己把第四題蓋了,做第五題、第六題、第七題……當你做到第十二題的時候,也許大腦中突然跳出第四題的答案,然后你重新來做第四題。
你知道這種奇妙的感覺是怎么產生的嗎?三個字,潛意識。高考題中有三種題型,我們說基礎題,你通過六年的訓練,你就知道,直覺就會告訴你答案是什么。然后到面對綜合題,你不要輕易落筆,你先思考一下,這道題目在考哪幾個知識點?等你想完之后再落筆就很難失分了。面對太難的題目,這些題目你真的做不出來,你一定要勇敢地告訴自己,這不是我的菜。當我放棄它的時候我才能得到真正屬于我的東西。所以各位,當你學會先易后難的時候,當你學會用潛意識的時候,當你自信的時候,你突然發現,你每次考試都是最高分。當你拿最高分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高考一定是最高分。所以同學們,你們每天晚上睡覺之前,能不能抽出三分鐘的時候對白天的學習進行一個反思。
當你建立了真正的靈魂深處的自信,你一定可以創造高考的奇跡。加油,祝你們夢想成真。